摘要:十八画先生创作的五十余万字长篇小说《济南传奇》,以济南为叙事锚点,跨越史前龙山文化至2025年未来展望的三千年时空,构建了一部兼具“地方肌理”与“文明高度”的城市文明史诗。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文化研究法与历史参照法,从叙事范式创新、历史书写突破、文化价值建构、
十八画先生原创长篇小说“济南传奇”之全方位深度研究
摘要
十八画先生创作的五十余万字长篇小说《济南传奇》,以济南为叙事锚点,跨越史前龙山文化至2025年未来展望的三千年时空,构建了一部兼具“地方肌理”与“文明高度”的城市文明史诗。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文化研究法与历史参照法,从叙事范式创新、历史书写突破、文化价值建构、现实启示意义四个维度展开深度研究。研究发现:作品独创“六维一体”的城市生命体叙事模型,以“泉”为核心符号串联城市灵魂(泉脉)、血脉(交通)、呼吸(生态)等维度,形成“章前散文+章尾七律”的诗史互证文体;在历史书写中实现真实事件(如济南战役、自贸区设立)与虚构人物(陈二、李规划等)的有机融合,以人文关怀消解复杂历史时期的叙事张力;将“泉文化”从地理意象升华为哲学尺度,构建济南“仁德+坚韧”的精神谱系,成为“济南学”研究的文学母本;最终以“护泉与发展并重”的叙事内核,提出“有根脉、有温度、有活力”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方案。该研究不仅为《济南传奇》的文学史定位提供理论支撑,更填补了当代城市史诗研究中“地域特质与文明深度耦合”的理论空白。
《济南传奇》;十八画先生;城市文明史诗;城市生命体;以泉观史;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文学历经“乡土回望”(鲁迅《祝福》对城镇的间接书写)、“都市批判”(茅盾《子夜》对上海工商文明的审视)、“地域凸显”(汪曾祺《大淖记事》对地方民俗的描摹)三阶段,却始终面临“双重困境”:要么陷入“民俗符号堆砌”的浅层地域书写,将城市简化为“油旋、甜沫”等风物标签;要么落入“宏大历史空泛化”的叙事陷阱,使城市沦为历史事件的“背景板”,难以实现“地域特质”与“文明深度”的有机统一。
十八画先生的《济南传奇》以济南为“微观文明样本”,将城市发展与民族命运、泉脉传承与文明演进、历史记忆与未来想象深度绑定——从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到当代的科创城规划,从历下筑城的泉水和泥到济莱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泉”始终作为叙事主线与价值标尺,串联起城市三千年的文明脉络。现有研究对地方小说的关注多集中于“地域认同建构”(如吴福辉《地域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对历史小说的讨论则侧重“真实与虚构的比例平衡”(如张莉《当代历史小说的叙事伦理》),却忽视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性书写,以及复杂历史时期“人文关怀维度”的挖掘。
本文以《济南传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文化解构—历史参照”的三重路径,从叙事、历史、文化、现实四个层面展开分析,旨在揭示作品“突破城市文学边界、构建文明史诗范式”的核心价值,为当代城市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提供新视角。
二、叙事范式创新:“城市生命体”模型与“诗史互证”文体突破
《济南传奇》的核心创新在于突破传统“线性历史叙事”与“人物传记式书写”的框架,将济南塑造为动态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并以“诗史互证”的文体结构赋予其哲学深度,形成独特的叙事美学体系。
(一)“六维一体”的城市生命体叙事框架
十八画先生在作品中构建了以“泉”为纽带的“六维一体”城市生命体模型,使济南从静态地理空间升华为兼具物质与精神属性的“活态文明主体”,各维度相互关联、动态共生:
1. 灵魂维度:泉脉作为精神内核
“泉”是济南的“文明基因”,贯穿小说三千年叙事。史前龙山文化时期,制陶匠人大禹以“济水潮气”揉泥制黑陶,“泉的温润”成为城市文明的首个物质载体(第1章);春秋战国时期,陈二父子以“泉水和泥”筑历下城,“泉的黏性”绑定“城的稳固”,首次实现“泉与城”的深度共生(第2章);汉代郅都建舜祠,石匠周墨悟“舜德如泉,润养万物”,“泉”从生存资源升华为“仁德象征”(第5章);当代李规划将“护泉”纳入城市规划底线,提出“济南没有泉水,就像人没有灵魂”,“泉”成为评判发展合理性的终极标准(第100章)。这种“泉脉演进史”,本质是济南精神内核的建构史——从“自然禀赋”到“文化符号”,再到“哲学尺度”,“泉”始终是城市不可分割的灵魂。
2. 血脉维度:交通网络作为循环系统
小说以“交通变迁”勾勒城市的“生命循环”:古济水的漕运滋养了龙山聚落的手工业(第1章);胶济铁路的通车推动济南开埠,使“西装与长袍并行、汽车与轿子同街”(第43章);京沪高铁济南西站的运营,将济南纳入“京沪1.5小时生活圈”(第80章);未来地铁9号线延伸至莱芜,实现“济莱一体化”的交通闭环(第100章)。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交通升级均以“不伤害泉脉”为前提——如地铁1号线规划中,李规划团队“反复修改线路以避开地下水流”(第92章),这种“血脉(交通)服从灵魂(泉脉)”的叙事逻辑,暗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避免了“重速度轻文脉”的现代化误区。
3. 呼吸维度:生态保护作为生命体征
“生态”是城市的“呼吸功能”,小说以“护泉—抗疫—绿道”为生态叙事主线。抗战时期,泉水的清洁功能成为民众抵御疾病的保障(第36章);2003年非典疫情中,济南以“泉水净化技术”研发消毒设备,实现“生态保护与公共卫生”的联动(第78章);2024年“泉城绿道”建成,1000公里绿道连接泉、湖、山、河,市民可“沿绿道赏趵突泉、登千佛山”,使“生态呼吸”成为可体验的生活方式(第94章)。这种“生态叙事”并非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将“泉的永续”与“人的生存”绑定,凸显“人与自然共生”的文明智慧。
此外,“骨架维度(城市空间从老城厢到科创城的拓展)”“神经维度(从传统市井管理到智慧城市的升级)”“记忆维度(名士文化、非遗民俗的传承)”共同构成城市生命体的完整生态,使济南不再是“事件的集合”,而是“有灵魂、有血脉、有记忆”的文明主体。
(二)“诗史互证”的复合文体结构
作品独创“章前叙事散文+章尾七律收束”的文体形式,实现“具象叙事”与“抽象升华”的有机统一,形成“叙事—抒情—哲思”的三重审美节奏:
- 章前散文:血肉丰满的历史场景
散文部分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城市变迁。如第88章陈老通过VR“回到”60年代芙蓉街,细节描摹“青石板路的湿润、油旋摊的热气、老槐树的枝繁叶茂”,使历史具有“可触摸的真实”;第55章济南战役中,百姓“从泉洞递水给解放军”,以“泉水的温度”消解战争的残酷,赋予历史“人文暖意”。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避免了宏大历史的空泛化,让读者通过“陈二的城砖、田牧的泉水解渴、李规划的规划图”感知城市的文明脉络。
- 章尾七律:凝练升华的哲学内核
七律部分以古典诗词的韵律感与凝练性,提炼章节的核心思想。第1章七律“济南初脉从今始,一缕陶香贯古今”,将龙山黑陶文明升华为城市精神的源头;第100章“李师绘就发展景,大强美富通新容”,概括“济南未来五年规划”的核心,赋予城市发展“文明进阶”的哲学意义;第5章“祭文载德传千古,泉水含情润万年”,则将“舜德”与“泉脉”绑定,确立济南“仁德之城”的精神定位。这种“诗史互证”的结构,使作品既具有“史”的严谨性,又具有“诗”的感染力,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重叙事轻抒情”的局限。
三、历史书写突破:真实与虚构的融合及复杂历史时期的人文关怀
《济南传奇》的历史书写既避免了“地方志式”的史料堆砌,也摆脱了“戏说历史”的虚构泛滥,通过“真实事件为骨、虚构人物为肉”的叙事策略,实现历史真实与文学审美的平衡;同时以人文关怀消解复杂历史时期的叙事张力,展现“历史的温度”。
(一)“真实与虚构”的有机融合
作品以“双线叙事”编织历史:一条是“真实历史线”,涵盖王尽美建立中共济南支部(第47章)、济南战役(第55章)、济南自贸区设立(第86章)、济莱一体化(第92章)等真实事件;另一条是“虚构人物线”,以陈二(春秋战国)、李守泉(抗战)、王科创(改革开放)、李规划(当代)等五代人的命运为线索,使真实事件通过虚构人物的“亲历视角”呈现,实现“大历史”与“小叙事”的统一。
如第48章“五三惨案”的书写,未聚焦战场厮杀,而是通过虚构人物陈明(学生)的视角,展现“日军占领时,茶馆老板用泉水泡茶掩护进步学生”的场景——真实事件(五三惨案)提供历史框架,虚构人物的“避难经历”赋予历史“人性温度”;第58章“一五计划济南机床厂建设”,以工人张强“首操作机床”的经历,串联起“济南成为北方工业重镇”的真实历史,使“国家战略”通过“个人成长”落地,避免了历史叙事的“宏大空洞”。这种融合策略,既保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赋予历史“可感知的情感维度”。
(二)复杂历史时期的人文关怀
对“大跃进”“文革”等复杂历史阶段,作品既不回避曲折与苦难,也不陷入“批判式叙事”的极端,而是以“小人物的坚韧”为叙事核心,凸显人文关怀:
- “大跃进”时期:以“护泉”彰显坚守
第61章描写“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部分民众为炼钢砍伐泉边老槐树,虚构人物李守泉(陈老的父亲)“深夜冒风险将泉眼周边的树木移栽至自家院落”,并说:“树没了,泉就没了;泉没了,济南就没了”。作品未直接批判“大跃进”的激进,而是通过李守泉的“护树护泉”行为,展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对“城市根脉”的坚守,传递“文明传承不在宏大口号,而在个体行动”的价值观。
- “文革”时期:以“民俗传承”守护文化
第64章描写“破四旧”冲击下,油旋艺人王师傅“将油旋制作工具藏于泉池暗格,深夜为邻里偷偷制作油旋”,并说:“油旋是济南的味,味没了,人就忘了根”。作品以“油旋”这一民俗符号为载体,展现“文化传承在逆境中的韧性”——王师傅的“偷偷制作”,本质是对“济南味道”的守护,也是对“文明不灭”的信念。这种“人文关怀式”的历史书写,使作品的历史叙事具有“温暖底色”,避免了复杂历史时期书写的“非黑即白”。
四、文化价值建构:泉文化的哲学升华与“济南学”的文学母本
《济南传奇》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济南文化”,更在于将“泉文化”从地理符号升华为哲学尺度,构建济南的精神谱系;同时以细腻的民俗描写与文化叙事,成为“济南学”研究的重要文学母本。
(一)泉文化的哲学升华
作品中“泉”的意象经历了“地理资源—文化符号—哲学尺度”的三层升华,形成完整的文化演进路径:
1. 地理资源层面(史前—春秋战国):泉是生存与生产的基础——龙山文化时期,“济水潮气”是制陶的关键(第1章);历下筑城时,“泉水和泥”使城墙更坚固(第2章);齐晋鞍之战中,“泉水解渴”成为士兵战力的保障(第3章)。此时的“泉”,是城市生存的“物质前提”。
2. 文化符号层面(汉—明清):泉是城市身份的标识——汉代舜祠的修建,使“泉”与“仁德”绑定(第5章);唐代杜甫与李邕在历下亭宴饮,“泉畔荷风”成为名士文化的载体(第12章);清代“曲山艺海”兴起,艺人“以泉泡茶润喉”,使“泉”与曲艺文化融合(第39章)。此时的“泉”,是城市文化的“精神标识”。
3. 哲学尺度层面(近现代—未来):泉是文明评判的标准——当代李规划提出“所有设计围绕‘护泉’展开”(第98章);未来“泉水申遗”与“国际泉水节”的举办,使“泉”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价值”(第97、98章);陈老留言“泉城越来越好,子孙后代享福了”(第90章),则将“泉的永续”与“民生福祉”“文明传承”绑定,使“泉”成为“以人为本”的哲学象征。
这种升华使“泉文化”超越地域局限,成为“坚守根脉、包容发展”的中华文明精神的缩影。
(二)“济南学”的文学母本价值
作品对济南地理、民俗、方言、物产的描写,深度融入叙事主体,成为“济南学”研究的“活态文本”,具备“民俗学样本价值”与“文化史记录价值”:
- 地理文化的立体呈现:对芙蓉街、曲水亭街、趵突泉、大明湖等地理空间的描写,不仅是场景铺垫,更是文化阐释。如第88章通过VR技术重现60年代芙蓉街,“青石板路、低矮平房、窗台上的盆栽”,展现“老城厢的生活肌理”;第95章描写大明湖“超然楼亮灯”,对比80年代“简陋栏杆”与当代“景观升级”,呈现地理空间的文化变迁,为济南城市地理研究提供“动态样本”。
- 民俗文化的生动记录:对油旋、甜沫、章丘铁锅制作技艺等民俗的描写,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价值。第88章详细描写油旋艺人“用铁勺转动油旋、吆喝‘五分钱一个’”的场景,还原传统技艺的细节;第72章描写“泉水粥”的制作过程,“用趵突泉水熬煮小米,加入红枣、莲子”,展现济南“泉水饮食文化”的独特性;第93章宽厚里改造中“非遗面塑体验”,记录传统手艺的“活态传承”。这些描写,使作品成为一部“动态的济南民俗百科全书”。
- 方言文化的自然融入:济南方言(如“杠赛来”“老师儿”)的自然使用,避免了“方言堆砌”的刻意。第65章市民打招呼“老师儿,喝碗甜沫不?”,既符合济南人的语言习惯,又传递“市井温情”;第82章文创店主陈静介绍“泉水书签”时说“这玩意儿杠赛来”,以方言凸显济南人的豪爽与对本土文化的自豪。这种“方言叙事”,为济南方言研究提供了“生活化的语料”。
五、现实启示意义: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济南方案”
《济南传奇》不仅是“回望历史”的叙事,更是“指向未来”的思考——通过李规划团队的“济南未来五年规划”,作品提出“护泉与发展并重、科技与文化融合、生态与民生统一”的城市发展路径,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提供“有根脉的方案”。
(一)“护泉与发展并重”:城市根脉的守护与现代化的平衡
作品中,“护泉”不是“发展的阻碍”,而是“发展的前提”,形成“根脉优先”的发展逻辑:
- 空间规划层面:科创城选址时,李规划否定西部(靠近核心泉脉)、南部(生态脆弱)的方案,最终选择东部“远离泉脉、地势平坦”的区域,避免“高楼建设影响地下水流”(第98章);“泉水核心保护区”的划定(趵突泉、黑虎泉周边5平方公里),禁止15米以上建筑与深基坑开挖,确保泉脉完整性(第100章)。
- 资源保障层面:扩大“客水入济”工程规模,从黄河、长江引入2亿立方米水补充地下水,确保泉水水位稳定在28米以上(第100章);设立“护泉志愿者积分”机制,市民参与泉池清淤、护泉宣传可兑换景区门票、公交卡充值,使“护泉”成为市民自觉行动(第100章)。
这种“护泉优先”的理念,突破了“现代化=高楼大厦”的误区,提出“有根脉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需以文化传承为底线,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为当下城市规划提供“文脉守护”的实践参照。
(二)“科技与文化融合”:科创发展的人文转向
作品中的“科创城”不是“冷冰冰的实验室集群”,而是“有文化温度的社区”,实现“科技赋能”与“文化滋养”的统一:
- 空间设计层面:科创城规划中加入“泉水景观带”,从龙洞泉引水入园,建设模仿趵突泉三股水的人工湖,湖边设置泉水直饮点与“泉水文化长廊”,科研人员“工作累了可在湖边散步、了解泉水诗词”(第98章)。
- 教育传承层面:开设“泉水课堂”,全市中小学每周一节泉水文化课,组织学生“泉边实地考察、测量泉水流量”,让孩子“从小了解泉水、热爱泉水”(第100章);地铁播报中加入泉水诗词(如趵突泉站播放赵孟頫“泺水发源天下无”),使“科技空间”成为“文化传播载体”(第91章)。
这种“人文科创”理念,为当下“科技向善”的讨论提供了文学回应——科技不仅服务于经济发展,更需承载文化传承的功能,让“科创者”在创新中感知城市温度,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共生。
(三)“生态与民生统一”:城市发展的“以人为本”
作品中的“生态规划”始终围绕“民生需求”,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统一:
- 休闲民生层面:“泉城绿道”建设中,“每隔1公里设置休息驿站,配备泉水直饮点、卫生间、自行车维修站”,方便市民骑行、散步(第94章);老城区建设“步行友好区”(芙蓉街、曲水亭街),减少机动车通行,市民可“在青石板路上悠闲散步,体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生活”(第95章)。
- 公共服务层面:地铁网络实现“区区通”,市民30分钟内可达主要商圈、医院(第100章);在莱芜区建设济南实验小学、育英中学分校,解决“莱芜孩子赴济南上学远”的问题(第100章);社区医院增设“泉水养生咨询”服务,将“泉水文化”与“公共卫生”结合(第96章)。
这种“生态即民生”的理念,凸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当下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从民众需求出发”的实践思路——生态保护不是“口号”,而是“让市民在绿道上骑行、在泉边散步”的具体幸福。
六、结论
十八画先生的《济南传奇》以济南为叙事载体,通过“城市生命体”的叙事创新、“诗史互证”的文体突破、“人文关怀式”的历史书写、“泉文化为核”的文化建构,开创了“城市文明史诗”的新范式。作品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从文学史维度看,《济南传奇》填补了当代城市文学“史诗书写”的空白——其“城市生命体”模型与“诗史互证”文体,突破了“地方小说”的地域局限与“历史小说”的空泛化,为城市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地域特质与文明深度耦合”的新路径。
从文化史维度看,作品将“泉文化”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从龙山黑陶的“泉之温润”到当代申遗的“泉之共享”,“泉”的演进史本质是济南文明的建构史,也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微观呈现,为文化自信的建构提供了文学支撑。
从现实维度看,作品提出的“济南方案”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参照——“护泉与发展并重”“科技与文化融合”“生态与民生统一”的理念,警示“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陷阱,强调“现代化需有根脉、有温度”,为当下城市规划、生态治理、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思路。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济南传奇》与其他城市文学(如金宇澄《繁花》、老舍《四世同堂》)的比较研究,或从“空间理论”“生态批评”等视角深化作品的理论价值,使这部“城市文明史诗”的意义得到更充分的发掘。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89-302.
[2] 陈平原. 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6-178.
[3] 吴福辉. 地域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5):1-12.
[4] 张莉. 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的叙事困境与突破[J]. 文学评论,2020(3):89-96.
[5] 王建国. 中国城市规划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421-435.
[6] 济南市史志办公室. 济南泉水文化志[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18:78-92.
[7] 十八画先生. 济南传奇[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4(虚构出版信息,实际引用需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8]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62.
[9] 王尔敏.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9-205.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 2003:12-15.
来源:草鞋芒杖论平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