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来了,出纳以后不能这么干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7:34 1

摘要:近日,财务部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中的内部控制要求在会计岗位设置中增加:不得由出纳一人办理银行对账工作。

近日,财务部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中的内部控制要求在会计岗位设置中增加:不得由出纳一人办理银行对账工作

而实际上,很多初创的小型公司,老板都是身兼数职,一人是将也是兵,老板是他,出纳是他,会计也是他。

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拓展的需求,老板才开始外聘财务,这时一般都是一公司一财务,或者财务兼行政,等公司规模再扩大,业务多了,就会成立一个财务部:出纳、会计、主管、总监等等岗位就丰富了起来。

刚毕业时作为常年游击队(5年换3家单位)的我来说,以上模式我都接触过:

01老板当兵又当将

初创型的公司,业务比较少,财务内容也就相对比较少,为了开源节流,节约人工成本,出纳会计的活就老板自己揽着了,交给别人他也不放心。

①资金不能随意让外员知道

老板除了老板娘以外,应该不会轻易让员工知道公司账户的资金动向,这个比较敏感,所以都抓在自己手里,相对安全。

所以自己去开户,设置u盾密码,紧紧抓牢资金动向,自己制单付款;给员工发工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好。

至于单据嘛,记得打就打,不记得的也就堆在那里,上点陈年老灰~

让它们日积月累,年年高升~整理是不会整理的。

②线下税务申报

由于平时业务不忙,线上申报不会就去线下,老板带着开的发票,线下柜台税务人员帮忙申报,也是很方便,每月/每季度跑一趟就行。

辛苦老板一人,成就公司发展

02财务一人大管家

随着业务的增加,老板就不高兴当将又当兵,这时候新的牛马就出现了——财务行政一把抓,堪称公司大管家。

①整理高不见顶的凭证

老板前期的凭证堆积,财务要一张张整理归档。再接过账套,一个个核对查账,整理的工作就要个把月。

然后再一本本装订成册,腰可酸,手可断,就问这活你干不干。

对于小白,能有做财务的机会,这种活是干的,相当于一上来就给公司开荒,凭证整理整理,思路也就有了,做账的流程也就熟了,上手2个月就是个行内人了,不再算小白,也很值当。运气好点,公司飞黄腾达,小白还能高升一下,相当值当。②出纳行政一把抓

行政工作:在小公司,很多财务都是带着做出纳的同时,行政也要一把抓。行政的工作主要就是人员的招聘面试、人员信息归档、社保公积金的转进转出这些事基本的工作。

稍微复杂一点的就是员工在薪酬不满意的时候,劳动仲裁,这个就要涉及出外勤,麻烦点。

还有就是每个月考勤的整理,薪酬的计算,这个主要跟老板对接,老板对员工的工资一一查看,这时候他只要看看就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亲力亲为,有人帮他算好,他核对即可,舒服不是一点点。

出纳工作:对于之前一直做会计的人来说,对于出纳的工作也是一头雾水,比如怎么制单付款,汇票怎么接收和背书,支票怎么填写等等。

所做的内容以前没有涉及相对比较陌生,但基本上没什么难度。

03部门分工任务轻

当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财务部就形成了,这时候就有会计和出纳岗位就分开了,各司其职,相互监督。

出纳负责支票资金,会计负责事前事后审核。

将会计和出纳岗位分开,最根本的目的是建立内部牵制制度,防止错误和舞弊,保护公司资产(尤其是货币资金)的安全。

如果一个人既管钱(出纳)又管账(会计),就会出现:

他可以自己挪用资金,然后修改账本记录来掩盖,做到“天衣无缝”。

错误不易被发现,因为缺乏独立的核对机制。

这种“管钱又管账”的模式是巨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出纳和会计分离” 是内部控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就比如说在支付流程:

业务部门发起付款申请,附上合同、发票等原始凭证。

会计进行事前审核(确认业务真实、金额准确、审批齐全)。

会计审核无误后,编制付款凭证。

出纳根据会计编制、并经审批的付款凭证,再次核对信息后,办理具体支付。

支付完成以后,再将付款回单附在原始凭证一起给会计入账。

对账流程:

出纳每日登记资金日记账。

会计定期将出纳的日记账与自己的总账进行核对,确保资金记录的一致性。

月末,出纳编制银行余额表,现金余额表,会计会进行盘点复核签字。

这个流程中,会计管“审”(审核凭证)、出纳管“付”(执行支付),两者互相校对,任何一方的单独操作都无法完成一笔完整的资金流出,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内部控制,保证了资金安全。

所以财务岗位配置,要根据公司规模来设定,当然就算是小规模的公司,在资金支付时,也是一个制单盾和一个复核盾,至于怎么使用的就看老板对员工的信任度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感谢您的阅读。​​​

来源:认真的芊里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