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拉丁美洲国际仲裁论坛上,文莱达鲁萨兰仲裁协会主席、泰国仲裁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王宇清一连举了两个例子:借助AI、大语言模型,律师、法人能很快地看完百份文件,分析证人证言前后是否一致,但与此同时,一些法律文书中的引用
“我们要以非常负责任的方式与它共同协作,并试图鼓励各个仲裁中心能够协同指导原则,规范使用人工智能。”
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AI),正在改变国际仲裁。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拉丁美洲国际仲裁论坛上,文莱达鲁萨兰仲裁协会主席、泰国仲裁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王宇清一连举了两个例子:借助AI、大语言模型,律师、法人能很快地看完百份文件,分析证人证言前后是否一致,但与此同时,一些法律文书中的引用案例被发现根本不存在,它们由人工智能生成。
“生成式AI的优势在于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但劣势之一是会引发一系列严峻的伦理问题,包括信息误导甚至幻觉。”这名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仲裁员说,人工智能是仲裁员们必须共处的技术,“我们要以非常负责任的方式与它共同协作,并试图鼓励各个仲裁中心能够协同指导原则,规范使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仲裁
和近几年来其他行业领域经历的一样,国际仲裁领域的多个应用场景已被AI等数智技术嵌入。
“法律研究协助、数据分析、文本生成、证据收集、翻译转录等多个环节场景都涉及AI的使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法院及国际仲裁中心书记官长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坎贝尔-霍尔特记得,该法院2018年运营之初团队就在谈人工智能、谈数字纠纷解决平台建设。2019年2月,该法院推出电子法院和仲裁中心网上平台。
对于当前法院数智化转型遇到的挑战,坎贝尔-霍尔特说,当事人目前主要还是使用英文和俄语,“我们正在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的转录服务以协助诉讼。”这名在哈萨克斯坦工作9年的英国人尤其提到“中国的技术非常领先”,此次论坛举办前,他参观了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对该法庭智能化建设及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印象深刻。“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及贸仲都在大量使用AI。”
“加强数智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是应对仲裁国际化与复杂化的必然要求。”同一现场,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以贸仲为例介绍了国际仲裁案件越来越国际化:从涉外案件数量和争议标的看,近5年,贸仲共受理涉外案件3420件,年均受理684件。其中,2024年受理涉外案件758件,增长18%,争议标的达811亿,增长54%。从涉及国别上看,截至目前,贸仲受理的仲裁案件涉及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新增国别达31个。同时外籍仲裁员参与程度高,近5年来,贸仲外籍仲裁员共有536人次参与495个案件审理,约定适用英文或中英等双语案件525件。
“面对仲裁案件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争议日趋复杂的形势,科技赋能国际仲裁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主动拥抱技术红利、大力推进智能应用、创新协作发展机制已成大趋势。”在王承杰看来,发挥数智优势也将促进国际仲裁提质增效。
最近传来的好消息是,在线仲裁已被纳入法定框架。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仲裁法,自2026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仲裁法规定,仲裁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在线进行的,与线下仲裁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这意味着仲裁活动可以全线上完成,没有国界的限制,极大便利纠纷跨境解决。”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国际商事法庭法官沈红雨预计,随着各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在线受理、电子送达、远程庭审、区块链存证、电子证据管理、多语言AI翻译、智能检索、电子签名等技术日趋成熟,在线仲裁在国际仲裁领域将大有可为,“仲裁提速、降成本将成为新一轮全球仲裁竞争的‘新常态’。”
“让仲裁寻根”
从建立在线立案、程序管理、证据交换、视频庭审、电子签名、裁决送达、智能翻译等功能一体化的平台,到强化证据准备、辅助庭审流程,再到由AI帮助处理低价值、简单争议,国际仲裁界的共识之一是,虽然人工智能不直接作出裁决,但它可以“协助”仲裁员作出决定,帮助仲裁员腾出更多时间处理更复杂的案件或是专注于聆听与解决争议。
“我们和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发起的一场与AI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为什么喜欢使用AI,排名前四的回答之一是AI能减少人为错误。”在探讨国际仲裁数智辅助新边界时,美国伟凯律师事务所亚太区国际仲裁业务负责人、合伙人司马修在论坛现场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够减少或者删除需要你决策的一部分,你最想删除或者交给机器什么?
他随后给出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当被问到仲裁员什么时候使用人工智能最恰当时,77%的受访者提及“使用AI计算损害赔偿最恰当”。
让机器定损、让AI帮助提炼关键事实和陈述、让AI帮助构建不同知识领域的思维框架……在Freshfields律师事务所法兰克福办公室(欧洲、拉美业务)合伙人Carsten Wendler看来,人工智能帮助仲裁员在新的领域当中成为专家,“从而能够对新兴技术进行判断、裁决。”
他以生物科学领域仲裁案件为例分析说,当生物科技公司与制药公司在合作中发生争议时,双方需要的是一个具备判断能力的专家,“不只需要懂法,也需要懂科技、懂药物开发背后的科学,以及新兴行业背后的商业现实,同时,在程序上还要灵活,要快速高效。”
“因为如今药物的创新周期已加速到以月计而非以年计,一个历时多年的争议可能会使得在研技术过时,同时增加成本。”Carsten Wendler说。
实际上,相比于诉讼,实行一局终裁制度的仲裁本就具备高效的优势。“但现实中的仲裁可能会存在成本高昂、手续复杂、程序冗长等情况。”长期在仲裁实务一线的Carsten Wendler认为,一方面,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为决策,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独自作出公正和高质量的裁决或者判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项强大的工具,“能够把仲裁带回其本源,让仲裁寻根。”
拥抱数智转型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实力的重要手段,拥抱数智转型的国际仲裁正不断步入新阶段。用智中商会仲裁中心主席Gustavo Cuevas Manriquez的话来说,仲裁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仅仅是用来解决纠纷,它已经成为一个治理工具,“它会构建信任,降低风险,并且给予企业需要的增长的确定性,不管它们在传统行业还是在新兴行业”。
他进一步分析说,对于传统行业如农业、渔业、矿业等,仲裁提供稳定性,对于新兴行业如可再生能源、智能物流、数字基础设施等,它提供可靠的专业解决方案。
“无论时代的风向如何变换,公正、高效、专业始终是国际仲裁要铸就的核心价值,也是国际仲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根基。”在王承杰看来,数字时代仲裁发展的关键,在于明确技术背后的原则,所有规则的制定最终要服务于增强国际仲裁公信力的总目标,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实世界,服务商业领域,为推动全球贸易与驱动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今年7月18日,贸仲制定的《关于在仲裁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引(试行)》开始施行。该指引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首部由仲裁机构颁布的关于在仲裁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性指引,在肯定人工智能技术在仲裁中的作用的同时,对风险、责任作出适当提示。
“指引针对人工智能应用中潜在的信息的泄露、数据的不实,对仲裁员独立性、公正性可能受到的挑战等风险作出提示,明确了应该要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辅助裁判、诚实信用3个基本原则。”结合这份指引,贸仲仲裁院副院长解常晴认为高效和公正是仲裁的两大价值支柱,“高效是驱动力,公正是生命线,而程序正义恰恰是实现公正的核心路径”。
公正也写入上述论坛当天发布的《携手促进数智时代国际仲裁发展的共同行动计划》里。这份行动计划在合作目标中尤其提到,提升透明、促进公正,推动人工智能应用适度披露。作为计划发布人,王承杰在现场呼吁国际组织、仲裁机构、科技企业与学术界广泛参与该行动计划,共同塑造面向未来的智能仲裁新生态,“使人工智能成为促进公平正义与国际法治的重要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