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胙国和柞国这两个名字,摆在一起,看起来总让人疑惑。是同一个国吗?又或者根本没有联系?这事绕了很多年,哪怕是1727年编辑《通志》的郑樵,下笔时也没敢打包票。网络上,包括2023年国家文物局新一轮普查公开信息,都没一个定论,下场讨论的也分三派。不是说没人想搞明白
胙国和柞国这两个名字,摆在一起,看起来总让人疑惑。是同一个国吗?又或者根本没有联系?这事绕了很多年,哪怕是1727年编辑《通志》的郑樵,下笔时也没敢打包票。网络上,包括2023年国家文物局新一轮普查公开信息,都没一个定论,下场讨论的也分三派。不是说没人想搞明白,而是证据断代太冗长。你说这玩意儿到底扎根在哪里?临沂市博物馆,一件“邾友父匜”,倒像一串钥匙,刚好给掰开点了。
1963年秋天,罗庄沙旦子村。工地上挖地基的时候,掘头一声脆响,从地里现出个铜制的罐子。刚拎出来,上头还有些泥。但是行家很快眼睛亮了,三行铭文,边角磨损看不出个全样。国家一级文物,这东西现在讲出来可不得了?铭文拧巴得很,前后不接,专家皱着眉头琢磨了好多年,一直没人拍板。这么稀奇的文物,妥妥的是小邾国的线头。可你说这罐子归哪朝、哪国,答案一直模糊。
锅炉水烧着烧着,沸腾了才容易撇浮沫。2002年枣庄山亭上,一个被遮盖了几千年的墓葬突然见天日。这边考古队刚刚进村,这边就挖出了“邾友父鬲”,同样铭文,同样的主角。两件文物凑在一起,不说话的人都能明白,线索对上了。
把两者铭文一对,发现内容其实一样,就是顺序完全不同。这得感谢会抄错字或者手一滑刻错顺序的铸工,让后人有了活干。这样反倒还拼出了真相,剩下的只能说运气。拼接顺序后,三行十六字:“邾友父媵其子胙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话糙理不糙。邾友父公爵,特意为女儿嫁胙国带的陪嫁物。明码标价,胙是夫国,小邾国是娘家,贫富、门第、姓、国,信息都写明白。
有心人去查证,春秋左丘明、南宋郑樵,一个补证家族来历,一个写清始祖功绩。说白了,“胙”国是周公旦第七子的封国,正经姬姓。曹是小邾国的姓氏,公主出嫁,政治联姻,证据铁板钉钉。
但东西呢?嫁妆说好是给女儿的,跑到娘家墓地落户?倘若不是胙国亡了,郞才女貌的好戏哪能演成“带着陪嫁逃回来”?两国历史就这样在人情冷暖间画个省略号。
两文物散落,一个临沂、一个枣庄。是不是就此判定沙旦子村是胙国故地?偏早,很多人就卡在这一步下不去。有人觉得,这不过是某位贵族遗物。也有人笃定就在这块地盘。可现代人想着找出答案,其实没想那么仔细,只是想补全家门口老祖宗的户口本罢了。问题转到胙国到底是什么来头。
周成王立下胙国,给七弟散封,荣耀逼人。史料《竹书纪年》按年记着:平定东夷后,齐、鲁、胙成稳固铁三角。胙虽不如鲁、齐显赫,却也是起点极高。族谱也补足血脉,八子分封,胙伯排第七。这些数据,跟国家图书馆2022年的金石文考据对得上,不存疑。
胙国曾经辉煌,但苦在史料线索稀薄,多数见于古青铜器。1993年,平顶山市滍阳岭应国墓地,考古队轻轻拂去泥灰,露出西周早期铜簋,铭文鲜明。对照河南博物院最新展品档案,这个簋造型与铭文都风格一致,可以肯定为胙国遗物。铭文直白记录一次“大射礼”,比赛场面、周王在场、胙伯技艺高超,一箭箭都没射偏。最终获赏十块赤金,自己又将赤金融化铸器,专门祭奠给“周公”,表达孝心,有点“逢年过节看望祖父”的意思。
“射”在当时算贵族必备硬核技术。能在天子跟前一席之地,绝不是孬种。说明胙伯亲自出席,还是拔得头筹,面子全给家族挣了。可这器物怎么会落到邻国应国公墓里?总让人觉得,东西南北跑得有点不讲道理。也许是战火变更,或许有借祭之说,各种流传无法一一查清。
不过讲到这里,有个重要的矛盾。说胙国器物只该归于胙,事实却多次漂泊他国,像不安分的孩子。史家考据,有说因周公旦分封地盘后,葬在“毕”或者“杜”,与应国相毗邻,亲戚来往密切,器物交流在所难免。也有说后来应国成了诸侯墓葬中心,姬氏家族不同分支都归此,行成一个家族墓园。到底孰是孰非,不一定。
越鸡肋的事实,越容易纰漏。譬如胙国封地流动频繁,还一度被认为在今陕西、河南,甚至一说山东南部。公开的地理数字混乱,像现在百度百科历次修正,把地方藏得又偏又远。有时想,需要这么较真地址吗?青铜器都是随墓迁葬的,再微小的变化都跟着历史大潮流走,固守一地早就说不准。好比“邾友父鬲”明明给公主做的陪嫁,最后没出国门,这是谁也预料不到的情节。
历史的线,很容易被人为剪断。考古队看重的是出土顺序和土层厚度,逻辑推演却并不严密。像高悬在历史隔断上的幕布,谁抬手都能晃一晃,其实什么都挡不住。再想深了——胙和柞这俩国,混着看没错;单独揪出还可以独说。对立、交融、误会,各种可能啥都有。
有时候想,是不是这两个名字只是抄错字,或者口音误差?也许一开始,同名不同人,后来统统归到周公子孙的帐下了。查几年档案也查不到准信,学者有时也迷糊。还有一派说柞国出土的东西,就是胙国故物,迁又迁不起,拖又拖不出去,尴尬在这。
到底临沂是不是胙国故地?时代变迁,有谁能说得明白。出土文物就在那里,铭文还是那些行列,谁又能篡改?但仅凭一两件陪嫁器、墓葬分布,就想百口一词地盖棺定论,好像也有些草率吧!别急着下结论。
可细想,谁又能绕开这些线索?青铜器上的字体,和当时官方文字同步;族谱对上,新发掘的青铜器工艺也与时代吻合。国家文物局2023年抽查报告也认定罗庄沙旦子为古墓集中地之一。那是不是就是胙国?偏偏没办法拍板。
关于这个问题,不怕没人查,怕是查不到底。结合这些出土文物、家族线索、古籍记载,线索确实指向鲁南、临沂一带。不敢说百分之百确定。也许根本没什么“唯一标准答案”。更多时候,逻辑明线、细节暗线缠绕不清,各专家依据自己认知裁断,谁都能举出一堆案例,谁也说不服谁。
历史其实也不是追究输赢的事情。它就像老太太的针线盒,零碎的扣子、乱开的线头,很多年才拾掇出点模样。有些细节,总是刚追上又漏掉一截。
现在回头看,胙国、柞国、邾氏宗族跨省流动、王室联姻的脉络清晰可辨。可等你想找到哪个墓地、哪块地盘、一户古人住址,指着地图一定下来,难。真难。时代、地理、族谱、战乱,没有一样是稳的。许多片段拼起来,好像蒙着一层纱,雾里看花。也只能如此,不用死磕谁对谁错。
于是,关于胙、柞、小邾,今天我们看的见证,都是零星点缀。历史的本色有时候没那么规整。每发现一件陪嫁器,挖出一块墓铭,也许就改写一点故事。谁又能预料,下个文物在哪儿等着被人发掘?
来源:哦哟去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