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当越来越多的乡村记忆被钢筋水泥掩埋,郑旭东固执地蹲在那条童年的壕沟旁,用文字为黑土地谱写着一曲曲深情告白。他的笔触下,那些打雀儿、挖菜、打柴火、藏猫儿、放猪的童年游戏,不是简单的怀旧符号,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农耕文明的诗意凝视,是对即
壕沟里的守望者
——郑旭东与他的黑土地情书
林 娘
当城市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当越来越多的乡村记忆被钢筋水泥掩埋,郑旭东固执地蹲在那条童年的壕沟旁,用文字为黑土地谱写着一曲曲深情告白。他的笔触下,那些打雀儿、挖菜、打柴火、藏猫儿、放猪的童年游戏,不是简单的怀旧符号,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农耕文明的诗意凝视,是对即将消逝的乡村记忆的抢救性挖掘。在文学日益精英化、都市化的今天,郑旭东坚持书写农村题材的创作姿态,恰如一位孤独的守望者,守护着中国文化的根系与血脉。
壕沟是郑旭东文学世界的核心意象,也是理解他创作哲学的关键密码。这条看似普通的土沟,实则是乡村生活的微观宇宙——"背风儿"时感受自然的庇护,挖野菜时体会土地的馈赠,藏猫儿时领悟童真的智慧。郑旭东对壕沟的深情,本质上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眷恋与捍卫。在他的笔下,壕沟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神秘通道。当城市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时,郑旭东通过文字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打雀儿"需要观察鸟类习性、"放猪"需要掌握动物心理的纯真年代,展现了一种与自然深度对话的生存智慧。
郑旭东的农村书写具有强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他笔下的黑土地不是浪漫主义的想象产物,而是经过长期生活浸泡后的深刻观察。他记录的打柴火技巧、野菜辨识方法、猪群管理经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耕知识体系。这些内容在当代年轻人眼中或许如同天书,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集体智慧。郑旭东的文学创作无意中承担了文化传承的使命,他的文章成为连接城乡、贯通代际的特殊媒介。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坚守与传播,实际上是对文化同质化趋势的一种温和抵抗。
更为难得的是,郑旭东的乡村叙事避免了两种常见陷阱——既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式描写,也不是美化成风的田园牧歌。他笔下的农村生活有着粗粝的真实感:背风时的刺骨寒冷、打柴时的体力透支、放猪时的枯燥乏味,这些都被如实呈现。然而正是这种不回避苦难的诚实,反而让文字中偶然闪现的温暖更加动人——可能是壕沟里突然发现的一窝鸟蛋,也可能是劳作归来时母亲准备的一碗热汤。这种辩证的写作态度,使他的作品既有泥土的芬芳,又不乏思想的光芒,构成了对乡村生活的立体呈现。
郑旭东坚持农村题材创作的当代意义,远超文学本身。在城市化率已超过60%的中国,许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着"不知稼穑之艰难"的文化断乳。他们对食物的认知停留在超市货架,对自然的理解局限于公园草坪。郑旭东的文章恰如一剂解毒剂,帮助都市人群重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他笔下那些具体的劳作场景、生动的动物形象、变化的气候特征,构成了对虚拟化生存的有力矫正。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倡导可持续发展时,郑旭东作品中蕴含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传统生态智慧,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思想资源。
从文学史维度看,郑旭东继承了萧红《呼兰河传》、沈从文《边城》以来的乡土文学传统,但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面对农业现代化、农村空心化的现实变革,他的写作既是对消逝世界的挽歌,也是对可能未来的探索。那些看似个人化的童年记忆,实际上折射出整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困惑:我们如何在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不切断与土地的精神脐带?郑旭东没有给出简单答案,但他通过持续不断的创作暗示:真正的进步不应以彻底否定传统为代价,而应该在记忆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
郑旭东的壕沟终将被时光抚平,但他用文字构筑的精神壕沟却可能长久存在。这条沟壑不是分隔的象征,而是连接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在这个意义上,郑旭东的坚守已超越个人文学趣味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封寄往未来的黑土地情书,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那些塑造我们灵魂的壕沟、田野与四季轮回。而这,或许正是郑旭东文学创作最珍贵的当代价值。
2025、4、18
【作者简介】
林娘,原名王春阳,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萧乡文学》杂志文学顾问,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巾帼笔墨】文学创作团团长。散文和诗歌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出版了《人间春色》《人间至味》等文集。
来源:作家郑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