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中午,我刷到一条推送:丹江口水库一口气吞掉95%的洪峰,下游没淹。
9月19日中午,我刷到一条推送:丹江口水库一口气吞掉95%的洪峰,下游没淹。
第一反应不是松气,而是后背发凉——要是它没顶住,我老家就在泄洪道上。
那天12点,入库流量飙到1500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每秒灌进一个标准泳池。
上游雨还没停,预报说后面还有两轮,上游先下,中下游接力。
手机里的预警短信从蓝色跳到黄色,再跳到橙色,30多条,一条比一条急。
我打电话问在老家的表弟,他说村干部已经挨家挨户敲门,低洼地带的老人被背上皮卡,直接拉到镇中学。
石泉、安康两座水库提前放水,空出4.1亿立方米的肚子,给丹江口腾位置。
听起来像数学题,其实就是把上游的水先放掉,别让它们一起冲下来。
最吓人的是山洪。
山里的雨不跟你讲道理,半小时就能从沟口冲到屋顶。
今年新装的智能探头帮了大忙,卫星一扫,哪条沟水位涨得快,无人机立刻飞过去拍,画面直接传到县防汛群。
以前靠人跑,现在靠数据跑,快多了。
城市也没闲着。
襄阳、十堰连夜把井盖全掀开,泵站全开,怕内涝。
超市里的沙袋被抢空,我妹在药店上班,连创可贴都卖光了——大家是真怕。
三省联动听着像口号,其实就是陕西先扛,湖北接力,河南兜底。
微信群一晚上没停,谁在哪个点巡查,谁家老人没转移,一条条往上报。
没人敢睡。
最后雨停了,丹江口水位离坝顶只剩两米。
专家说这是极限操作,再涨就要开闸。
我盯着直播画面,坝体纹丝不动,像一块沉默的钢板。
那一刻我明白,所谓现代化,不是大坝有多高,而是所有人能在洪水来之前,先把自己和邻居搬到安全的地方。
洪水退了,但下一次只会更猛。
我们能不能每次都这么幸运?
答案不在大坝,而在每一次提前一分钟的敲门,每一条被认真读完的预警。
来源:正义凛然蜻蜓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