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郑州大学与河南金渠钼业有限公司在主校区举行“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成果转化签约仪式。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张锐、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徐相锋、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别荣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出席签约仪式,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郑州大学、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金渠集团有关
近日,郑州大学与河南金渠钼业有限公司在主校区举行“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成果转化签约仪式。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张锐、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徐相锋、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别荣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出席签约仪式,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郑州大学、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金渠集团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
图源:河南新闻联播
钼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金属元素,电子、石化、医药、农业等很多领域都离不开它,比如制作手机屏幕的材质中就有金属钼。
近百年来,传统钼冶金技术一直采用“氨法工艺”生产制备高纯三氧化钼,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氨氮”等污染物,环保问题突出。且随着高品质钼矿的开采消耗,矿物品质逐渐下降,而半导体、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钼产品的纯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赵中伟院士团队为解决这一系列钼行业难题,研发出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新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氨氮”污染问题,生产流程短、加工成本低、产品纯度比传统工艺高、对原料适应性好,并有利于实现伴生元素的综合回收。今年6月,该技术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结论为:该项技术发明属国内外首创,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源:河南新闻联播
河南省拥有全国最丰富的钼矿资源,也是全国最大的钼深加工基地,钼粉的用量全国第一。但是生产钼粉所必需的高纯三氧化钼,只占了全国的2%。河南省钼产业链存在“缺链”短板,省内上百家钼制品企业,每年都要从省外购买大量的高纯氧化钼和钼粉。该技术应用对河南省钼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书架”走向“货架”,“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得到市场的认可、成功转化,合同额达6000万元,是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项目是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首个中试项目,郑州大学和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汇聚优势资源,为无氨氮钼冶金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一直以来,郑州大学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责使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学校有力推动校地、校企科技协同,强化平台建设,与三门峡市政府联合共建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围绕关键金属冶炼开展合作,为河南省钨钼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
如今,无氨氮钼冶金这一颠覆性技术的落地,将补齐河南省钼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助力河南省成为世界级的高纯钼生产与加工基地。未来,校企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力量,郑州大学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今年5月,国内创新服务机构八月瓜科技发布《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4》,学校位列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第24位,为推进与企业和政府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未来,郑州大学将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一系列科研管理服务新举措落地见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奋力谱写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拓展阅读:
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于2022年3月22日正式揭牌运行,由郑州大学牵头与三门峡市联合组建,实验室总部设在郑州大学,中试基地设在三门峡院士产业园。实验室主要围绕关键金属与材料领域的“急、难、卡、堵”问题进行科研攻关,瞄准我省有色金属资源伴生关键金属特点、有色产业关键金属应用技术开发与高质化利用等需求,着力营造河南省关键金属技术领域一体化科研平台环境,助推河南省乃至我国关键金属产业转型升级。
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官微/官网、大象新闻、河南日报等
来源: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