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分“不太平”!台风“桦加沙”远程送暴雨,北方种麦、南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05:20 3

摘要:凌晨2点19分,城市还浸在浓得化不开的夜色里,乡村的狗偶尔吠两声,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就这么悄没声儿地来了。打开手机看日历,才惊觉这一天太阳正好踩在黄经180度的线上,把地球赤道照得直直的——全球各地的白天和黑夜,今儿个都是整整12小时,连北极南极都没了极昼极

凌晨2点19分,城市还浸在浓得化不开的夜色里,乡村的狗偶尔吠两声,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就这么悄没声儿地来了。打开手机看日历,才惊觉这一天太阳正好踩在黄经180度的线上,把地球赤道照得直直的——全球各地的白天和黑夜,今儿个都是整整12小时,连北极南极都没了极昼极夜的影子。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原来两千多年前的人就懂,这节气不只是把秋天劈成两半,更是寒暑交替的“分水岭”。你看北方这两天,风里都带着凉劲儿,老人们念叨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可不是随便说的——前两天下过一场雨,早上出门不穿件薄外套,还真有点打哆嗦。

秋分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节气符号,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到现在还透着生活的热气。

最让人念想的要数祭月。古人总说,地里的五谷能丰收,月亮也帮了大忙,所以秋天得好好拜谢月神。

虽说清末以后,隆重的祭月仪式慢慢少了,但北京的月坛公园还在那儿立着,青石板路上好像还能听见当年祭祀的脚步声。现在虽说不搞大仪式了,可到了秋分前后,一家人围在院子里,摆上月饼、石榴,看着月亮聊天,倒也藏着老习俗的影子。

还有斗蛐蛐儿,这可是秋分前后的“热闹事儿”,老北京人叫它“勇战三秋”,要从白露一直斗到寒露。听说这习俗打明代就有了,因为明宣宗喜欢,宫里宫外都跟着玩。那会儿的人有多痴迷?明人写的《长安客话》里就记着,一到七八月,京城里几乎家家都养促织(蛐蛐儿的学名)。

更早的唐朝天宝年间,宫里人还专门用金笼子装着蛐蛐儿,放在枕头边听叫声,想想还挺有意思。

如今秋分又多了个身份——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时候的农村最热闹,粘雀子嘴是必须的:煮一锅汤圆,捏几个粘在田间的竹竿上,就怕麻雀来啄刚播的种子;还有送秋牛,手巧的人会画张“秋牛图”,上面写着来年的节气和农时,送给街坊邻居;田埂边的秋菜也到了时候,拔一把回家炒着吃,据说能“解秋燥,保平安”。

这些习俗看着简单,藏的却是咱对自然的感恩,还有农耕日子里的小智慧。

本以为秋分是秋高气爽的日子,没想到今年的天气格外“热闹”——18号台风“桦加沙”正隔着老远影响咱们,再加上西风槽带来的冷空气,不少地方都下起了大雨。

这“桦加沙”可不是普通台风,两天里就跟“升级打怪”似的,从强热带风暴一路涨到超强台风,还成了今年以来的“全球风王”。光看数据就吓人:它的环流直径超过1000公里,简直是个“大块头”,里面藏的能量能抵得上好几个台风。

中央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说,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秋天到了,海洋被夏天晒了小半年,海温特别高,给台风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二是高空和低空的风差别小,也就是“垂直切变弱”,台风不容易被吹散;三是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风,一个劲儿给它送水汽,让它越变越强。

这台风带来的影响,已经在不少地方显现了。就说泉州吧,前几天冷空气和热带低压“联手”,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气温还玩起了“倒挂”——早上出门时气温最高,到了午后反而越降越低,穿衣服都得跟着来回换。

气象部门也反复提醒,强降雨可能会让城里积水、乡下塌方滑坡,好些高速公路路段的风险也高,不管是开车出门,还是在乡下干活,都得多留个心眼。

秋分对农民来说,可是“农时指挥棒”。北方这会儿正忙着种冬小麦,老辈人传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真是一点不假。这时候种麦子,地温差不多在15-18℃,种子播下去3天就能冒芽,分蘖也早,来年收成才有保障。要是种早了,天冷之前麦子长得太旺,冬天容易冻坏;种晚了,地温低了,发芽率能掉一大截,所以农民们这几天都在地里抢时间。

不光是种地,秋分后的天气变化,还得操心“秋燥”。一到这时候,嘴巴干、嗓子痒是常事儿,老中医说“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能护着肺,别被燥气伤了;益气能温养肺气,让人精神好。像百合、莲子、银耳、梨这些东西,煮点汤或者蒸着吃,都挺舒服。我这几天就常煮银耳莲子羹,早上喝一碗,一整天嗓子都润润的。

田间管理也不能松。今年秋分前后雨水多,得提前把地里的排水沟清干净,别让刚播的麦子泡在水里烂根;果园里的果树,这时候该施基肥了,给树根补点营养,好扛过冬天,明年才能结更多果子。还有病枝落叶,得及时清出去,不然虫子会在里面过冬,来年又是麻烦。

其实秋分的影响,早就融进了咱们的日常生活里。老话说“春捂秋冻”,这时候别着急把厚衣服拿出来,根据天气慢慢加,身体能慢慢适应冷天,免疫力也会好一些。但也不能太“冻”,尤其是晚上,秋分后夜越来越长,寒气也重,要是熬夜或者穿太少,很容易着凉。

我现在每天都跟着调整作息,尽量早睡早起,晚上10点多就准备睡觉,早上6点多起来,感觉精神比以前好多了。临睡前还会用热水泡泡脚,再喝杯热牛奶,躺下没多久就能睡着。

饮食上,除了之前说的养阴食物,还可以多吃点芝麻、糯米、荸荠这些柔润的东西,对胃好,还能生津。像我家早餐常会煮点糯米粥,撒点芝麻,暖乎乎的,吃着特别舒服。

村里的老农们更会过日子,这几天在地里干活,都会随身带件薄外套,早上冷了穿上,中午热了脱下来。他们常说:“秋分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可不管天气怎么变,跟着节气走,把庄稼种好、把身体照顾好,日子就踏实。

傍晚的时候,站在村口看,地里干活的人陆续往家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秋分后,白天会越来越短,晚上会越来越长,农活儿的时间也得跟着调。月坛公园里,几位老人正慢慢散步,他们还记得这儿以前是皇家祭月的地方,偶尔会跟年轻人讲起过去的事儿。

窗外的秋雨慢慢停了,空气里满是泥土的味道。这场雨虽然给秋收添了点麻烦,可对刚种下去的冬小麦来说,却是珍贵的“及时雨”。就像老农望着天说的那句:“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节气里的智慧,早就藏在这一句句老话里,跟着日子慢慢过,总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来源:暖风@d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