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后的日子慢了下来,我搬回了老家。晨起看炊烟,夜晚听蛙鸣,一切似乎安宁,可心里总有波澜。有些事,年轻时没看透,到老了才渐渐明白。尤其是和侄子侄女的关系,让我悟出一个冷暖自知的道理。
退休后的日子慢了下来,我搬回了老家。晨起看炊烟,夜晚听蛙鸣,一切似乎安宁,可心里总有波澜。有些事,年轻时没看透,到老了才渐渐明白。尤其是和侄子侄女的关系,让我悟出一个冷暖自知的道理。
刚退下来时,我总想着:人到晚年,多栽几棵善因,也许能换来几分善果。于是,我对侄子侄女格外热心。有人说“侄子就是半个儿子”,听着亲切,可真等你掏心掏肺去付出时,滋味就不一样了。
我拿出积蓄,帮侄子交了首付,想着他小两口能早点安家。他口头上说了几句谢,转眼就忘。后来我去他家串门,他反倒皱着眉说:“大伯,你怎么来了?现在忙,没空陪你。”我愣在门口,心凉半截。
邻居见我闷闷不乐,拍拍我肩膀劝道:“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你这是喂得太多了。”是啊,人心这东西,被惯着就会膨胀。给一次是情分,给十次就成了义务。到了后来,不给才成了错。
侄女小时候黏我,总喊“舅舅最好”。我给她买书,买衣服,她笑得像花一样。可等她工作后,我开口让她帮忙跑个腿,她借口说忙,语气冷漠得像隔了一堵墙。我才明白,小时候的亲近大多是依赖,长大后的疏远才是真性情。
有一次村里聚餐,老王说:“我这些年对侄子好得不得了,结果他惦记上了我的宅基地。”众人唏嘘不已。我听得心头发紧,仿佛照见了自己的影子。人心不足,真能得寸进尺,尤其在钱财面前。
我开始反思:侄子侄女能替代儿女吗?答案越来越清楚——不能。真正的隔辈亲是孙子,不是他们。对侄子侄女太好,往往是忽视了儿女的感受。儿女心里寒了,一家子的根基也会动摇,这是我最怕的事。
儿女都未必全靠得住,更别说侄子侄女。你期待他们在关键时刻伸手,可多数时候,他们只会退得远远的。村口大槐树下,一位老人说:“侄子侄女是亲,但不是命。别把希望寄托错了地方。”这话我记了一辈子。
老周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没儿子,只有女儿。平日里对侄子格外照顾,逢年过节,总要带上厚礼。可等老周身体不好时,侄子开口第一句话竟是:“伯伯,以后宅基地是不是也要分一份?”老周气得直发抖。
邻村的刘婶,年轻时帮侄子盖房,连自家儿子结婚的钱都耽误了。结果侄子翻脸不认,儿子心里结下怨。她常说:“我辛苦半生,到头来失了里子,也失了面子。”一声叹息,令人心酸。
侄子侄女再亲,终究是旁支。他们有自己的父母,而你只是顺带的长辈,别把自己看得太重。靠侄子养老,几乎没见过;靠儿女,至少还有几分把握。老友常说:“儿女再不济,也是自己亲骨血。”这话最实在。
我开始收回心思,不再一味讨好侄子侄女,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儿女身上。儿子有一次说:“爸,以前觉得你偏心,现在你能陪陪我妈,我心里踏实。”一句话,说得我泪湿眼眶。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儿女才是根。
退休后,我渐渐看透一个理:帮可以,但要留三分余地。有次侄子来家里,说想借点钱做生意。我笑着说:“行,先写个借条,利息不用。”他愣了一下,勉强点头。那一刻,我心里反而平静,因为终于学会了守底线。
人啊,一旦没了底线,就会被拿捏。越退让,越被轻视。村里老人说:“人情薄如纸,留一手才踏实。”这句话,在我心里刻下了印子。该帮的帮,该拒绝的拒绝,说得委婉,却不再心软。
日子久了,我发现关系反而更稳。因为有了界限,侄子侄女也收敛了,不敢随意开口。其实这就是人性,越容易得到的,越不懂珍惜;有门槛的,反而学会尊重。
如今的我,日子简单,心里踏实。不奢望谁报恩,只愿守住清净。侄子侄女偶尔来,我依旧笑脸相迎。但我心里明白,亲情只是亲情,不能替代责任。人到晚年,要学会冷静。
秋风起,叶子落。我在院里自言自语:“侄子侄女再亲,也别掏空自己。”这话说出口,像是对别人,更像是对自己。到老才明白,算不得太晚。
来源: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