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这片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万亩青稞翻滚着金色麦浪。前往塘格木镇的沿途,国道两侧“全国区域性青稞良种繁育基地”标牌与“塘河青稞”的品牌标志依次闪过,高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奥秘由此揭开。记者深入探究共和县如何将“高冷”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秘
西海新闻记者 马璞馨 文/图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这片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万亩青稞翻滚着金色麦浪。前往塘格木镇的沿途,国道两侧“全国区域性青稞良种繁育基地”标牌与“塘河青稞”的品牌标志依次闪过,高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奥秘由此揭开。记者深入探究共和县如何将“高冷”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秘诀。
塘河青稞成金字招牌
金秋时节,共和县塘格木镇曲宗村鸿源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一片繁忙景象,水泥地上铺满了黑青稞,两座仓库里青稞已归仓,几名工作人员正围着种机筛选油菜籽,忙碌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每个细节,都在述说着小青稞如何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大市场,为共和县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的故事。
“仔细看,这种颗粒呈现深紫色的叫黑青稞,富含花青素,营养丰富,很受市场欢迎。”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韩志毅说,共和县的青稞从来不愁卖,优质青稞价格比小麦还要高,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共和县青稞种植面积达到19.5万亩,商品率达80%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共和县以科技为翼,以公司+合作社为桥,推动青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共和县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为核心思路,构建起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在塘格木镇,共和县不仅建成了万亩青稞连片种植基地,还设立了万亩青稞良种扩繁基地,为产业发展筑牢种源与规模根基。同时,在倒淌河镇、江西沟镇等环湖地区全面推行青稞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实现耕种收全程100%机械化作业。
共和县所产的青稞以籽粒饱满、品质优良著称,平均亩产稳定在300公斤以上。韩志毅说,共和县通过区域化布局,依据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精准匹配青稞品种,从源头保障产量与品质;而规模化生产则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双重优势让共和县青稞在市场竞争中更具话语权。
从经济产业到旅游体验
“为促进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长远规划,以青稞体验旅游为切入点丰富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向多元化方向迈进。”韩志毅说,共和县发布《共和县青稞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构建“一核、两带、五基地”产业新格局,推动青稞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全链条升级。
海南州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已成为青稞提质增效、长远发展的关键。共和县以良种繁育基地及选育、检测中心为支点,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制种核心区,以建成国内领先的青稞良种基地为目标,提升供种能力与商品化率。在沿黄现代循环农业经济带覆盖6个乡镇,建设良种繁育、商品原粮及加工原料绿色基地,环湖生态农牧业经济带辐射4个乡镇及两个农场,重点发展“青稞+旅游”融合业态。布局绿色繁育、推广、仓储物流基地,并依托青海湖、茶卡盐湖资源,在5个乡镇(农场)建立生态休闲体验基地,深化文旅融合。
今年,共和县通过三产协调发展,不断追求青稞产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成涵盖现代化繁育、标准化种植、质量安全追溯等的完备体系。在这里,一粒青稞的发展愿景正逐步实现,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品牌建设为青稞产业发展插上翅膀,共和县依托“天路飘香”区域公共品牌,推动青稞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当地已认证青稞有机产品14个,打造“青海湖”“塘河青稞”等品牌商标。构建电商平台+供销联社+农牧业产业化+快递物流融合模式,将青稞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科技助力 青稞产业焕发新生机
“青稞的各项指标都达标,特别是β-葡聚糖含量超出预期。”韩志毅拿出检测报告欣慰地说,共和县作为青海省青稞制种大县,自2020年以来,累计获得6000万元制种大县奖励资金,用于青稞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
针对青稞品质逐年退化的趋势,共和县引领广大农牧民采取“政府扶持+信贷融资+群众参与”的综合措施,从青海省农科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科所等地引进昆仑15号、柴青1号等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适应性扩繁推广,持续优化特色青稞品种的品质,青稞新品种和新技术得到了广泛转化和应用。
“我们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青稞产业信息化平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韩志毅说。
产销两旺 前景看好
在共和县青稞产业发展中,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塘格木镇曲宗村鸿源青稞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合作社于2018年成立,从最初的几千亩地发展到如今拥有1万亩耕地、年销售收入600万元的企业。
“2019年是个转折点。”合作社理事长公保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奖状说,当年,合作社争取到共和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项目,获得30万元财政投资,建立起万亩黑青稞种子基地,购置青稞良种5万公斤。项目实施后,合作社引入“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机械化率从不足30%提升至95%以上。
走进合作社的农机库房,收割机、深松整地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这台收割机是在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的帮扶下购置的,农忙时节,免费为村里的农户春耕秋收。”公保骄傲地介绍。如今,合作社的1万亩青稞种植区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从播种到收割仅需十几天,较传统种植方式节省成本40%。
“合作社内共有3座仓库,每座仓库面积为2000平方米。今年,180万公斤黑青稞已成功销往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天佑德酒厂,另有300万公斤白青稞正待销售。”公保说,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县农牧局的悉心指导,今年青稞产量颇丰。担心仓库容量不足,村民们的青稞收获后,将直接纳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协助销售,以实现村民们的增收目标。
公保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每天有50名工人务工,每人日薪200元,月收入可达6000元。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筛油菜、打草以及运送草料等,合作社每年的工资支出达30万元。
合作社大厨卓玛的账本清晰地记录了生活的改变:“我家位于塘格木镇金塘村,共有5口人。过去,我每日忙于家务农活,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自从加入合作社工作以来,每月收入稳定在5000元,不仅显著提升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还让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夕阳余晖里,沉甸甸的穗头随风起伏,翻涌成金色浪涛。共和县青稞从传统粗加工迈向精深加工,从单一产品拓展为多元系列,从本地消费走向全国市场——青稞这颗“高原珍珠”,不仅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华丽蝶变,更闯出一条以特色产业跃迁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