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响雷,遍地生贼”,今日秋分,打雷不好吗?农谚给出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1:50 1

摘要:在古人的认知里,雷是阳气盛而发声的表现,秋分以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打雷现象逐渐减少,这就是“雷始收声”的由来。

秋分节气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可以看到第一侯就是“雷始收声”,言外之意,到了秋分节气后,打雷现象就越来越少了。

在古人的认知里,雷是阳气盛而发声的表现,秋分以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打雷现象逐渐减少,这就是“雷始收声”的由来。

有朋友会问了,如果秋分节气打雷了,会有啥预兆?农谚“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给出了答案。

该农谚所表达的意思很好理解,如果秋分打雷了,或预示贼(小偷)多。至于为什么贼会多?秋分打雷不好吗?

本篇内容,小帮手就从多个方面详细和大家说说,看完后就了解其中的寓意了。

古人们认为,秋分时出现打雷现象时,代表着物候异常。以前人们基本靠天吃饭,秋分时节,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关键阶段。

比如玉米要收获,秋收结束后,又要忙着秋种,如果出现降雨天气,会延缓秋收的时间,秋播时间也会延后,对农业生产不利。

另外,对于田间无法正常收割的农作物,一方面,会让庄稼面临倒伏、霉烂或发芽的风险,影响产量和质量。

比如,稻谷成熟后,如果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无法及时收获,不仅会发芽变质,还增加了收割难度加大,即使勉强收割,品质也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降雨天气过多的话,也不利于晾晒粮食,即使将粮食收获回家,也会因为无法及时晾晒,增加发霉的几率。

在农耕时代,粮食产量本就有限,如果再因自然灾害而减产,生计或将难以维持。部分人可能会迫于无奈,要填饱肚子,进而做出偷盗行为,这就是“秋分响雷,遍地生贼”背后的原因所在。

关于这句农谚,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相关的农谚,一起来看下:

从字面意思来看,如果在秋分节气出现打雷了,或预示当年秋季农作物的收成大概率会减产。“一半收”并不是特指减产一半,而是形容减产幅度较大。

一方面,对于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农作物(如晚稻、秋玉米)而言,进入秋分后,干物质还得积累,对于产量还有一定的提升。

比如以稻谷来说,后期的稻穗需要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将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输送到籽粒中,增加饱满的饱满度。

如果此时出现多雨低温天气,光合作用效率会大幅下降,容易导致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

另外一方面,打雷会伴随大风降雨,秋分节气时,田间未成熟的农作物,植株高大、茎秆但韧性差(比如玉米、高粱)。

如果此时遭遇大风,容易发生倒伏,不仅增加收割难度(机械无法作业,人工收割效率极低),倒伏后的农作物还容易发霉发芽,这就是“一半收”的情况。

从字面意思来看,如果在秋分节气打雷了,或预示到了来年的时候,农田中的虫害比较严重。

“来年”主要指向次年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比如小麦返青、水稻分蘖),此时虫害对作物的危害最大;“狂” 是一个比喻词,用来形容虫害的严重程度。

一般情况下,秋分节气打雷,预示着暖湿气流撤退晚,当年冬季气温可能比常年偏高。

对于田间的害虫而言,相对暖和的冬天有利于它们安全越冬。

比如蚜虫、红蜘蛛等,会以卵、幼虫或蛹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杂草中越冬,它们的越冬存活率与冬季低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如果是正常年份的冬季,尤其是低于零下5℃的低温,会冻死一半以上的的越冬害虫。如果暖冬让低温持续时间缩短,害虫越冬存活率可能提升至一半以上。

等到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后,这些害虫会迅速孵化、繁殖,危害田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量受到一定的威胁。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秋分响雷,遍地生贼”的说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至于秋分节气打雷好不好的问题,按照上述农谚的说法肯定是不好的,你怎么看呢?

今天就是秋分节气了,我们这里没有打雷,你们那里呢?

来源:农民的小帮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