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给状元赐婚,状元能拒绝吗?要是说“不”会怎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9 07:35 1

摘要:在古代能考上状元的那可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因为古代普通人家需要把大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种地上,种出来的那些粮食一部分要交赋税,一部分要养家糊口,压根拿不出多余的钱供家人去读书。

在古代谁要是能够得到皇上赐婚,那可是要写进族谱里,光宗耀祖,一辈子的事儿,普通人求都求不来。

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被皇上赐婚的是当朝的状元,状元能拒绝吗?如果状元当真开口拒绝了会有什么后果?是皇上能宽容理解还是说会遭到杀身之祸?

今天我们就好好看看,状元的婚事到底握在谁手里?

在古代能考上状元的那可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因为古代普通人家需要把大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种地上,种出来的那些粮食一部分要交赋税,一部分要养家糊口,压根拿不出多余的钱供家人去读书。

更何况参加科考还有很多拦路虎,大部分资源都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先不说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接受的教育有多完备先进,他们能拿来读书的时间比普通学子有多长,光是官场上的人情往来,就足以让那些寒门弟子学一辈子

所以那些寒门学子考上状元才被形容成鱼跃龙门,一招改换门庭。

科考结束放榜之后,状元一行人策马游街,那意气风发的样子还有受观众程度绝对不亚于当下娱乐圈最顶级的明星在大街上走。

到时候再加上一个皇上赐婚,简直是走上人生巅峰!

这事儿要是换在普通人身上,能够跟皇上搭上关系,赐婚这事儿估计要在族谱里记上好几页还不算完。

但是状元们在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可没有普通人那样高兴。

我们就先从状元的地位来看,古代的科举考试可要比现在的高考更加严苛。

那可是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竞争激烈,简直不能想象这些人可是要从童生试、乡试、会试一路杀到殿试,最后能够在电视中脱颖而出,被皇上钦点成状元的,那可是精英中的精英。

有很多人连续考了一辈子连乡试都过不了,更别提能在金銮殿上亲自见到皇上。

更简单点儿说,就好像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一路参加各种高难度的国际性考试,最后在全国顶尖甚至是全世界顶尖的学术竞赛中拿到首位。

这也是间接说明了,当状元不仅是要在学识上有能力,在人情往来上也要做到最好,最重要的是身上还背着改换门庭,光大门楣的责任。

能当上状元的,以后入朝为官肯定会成为皇上重点培养的对象,日后要是干的好了,那可都是宰相首府的人选。

所以状元地位高是肯定的,这时候再把目光看到古代的婚姻制度。

只要在古代谈到结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时候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压根儿都没见过,父母看好了,就把媳妇儿给娶回来了。

不答应你就是不孝顺,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先婚后爱的例子多。

普通人结婚是这样,但是对于状元来说,结婚那肯定是家族中的大事儿,状元本人喜不喜欢不重要,要看的是娶回来的这个妻子对家族利益和发展有没有帮助。

而且好不容易都当上状元了,日后前途不可限量,娶的妻子肯定得是门当户对的。

哪怕门户上真的有那么一些偏见,那也得在才行品学上有一项特别突出,这样好歹也是能跟清流沾上边儿。

至于皇帝赐婚肯定是高兴的,但是背地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玄机。

历史上最著名的状元被皇帝赐婚当上了驸马,那还得是唐朝的郑颢。

郑颢出身世家大族,他爷爷在唐宪宗时候任职宰相,父亲更是官拜兵部尚书,他本人不仅有才华,而且长得还好。

二十五岁那年高中状元,家里面还有一个门当户对的青梅竹马,这青梅竹马可不是从来都没见过面儿,两人两小无猜,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有了好感,也知道以后我要娶你,你要嫁给我。

这剧本不管是放在古代还是放在现代,毫无疑问的人生赢家。

但问题就出在了他考上了状元,让皇上给盯上了。

唐玄宗最喜欢的女儿是万寿公主,身为父亲肯定是想着要给女儿找个好归宿,再加上这状元郎才学品行,家境都是一等一的好,皇上不就动心了吗?

状元郎正骑着大马高高兴兴要回家去找隔壁的小青梅,告诉她两个人马上就要结婚了,结果一道圣旨把人给叫回去了。

皇上发话了,我因为看重你,才把我最喜欢的女儿嫁给你,以后我肯定是要好好的栽培你,到时候你就不只是咱们唐朝的状元郎了,你还是皇帝的女婿,你答不答应?

皇上把台阶和面子都摆在这儿了,你要是不答应,哪怕不当场把你状元郎的名号摘了,只怕以后一辈子也没什么大出息。

哪怕背后有家庭的帮着,那也比不上被皇帝讨厌吓人,所以这利弊权衡之下,状元郎只能和小青梅挥挥手说再见了,转头就成了万寿公主的驸马爷。

娶了公主之后日子就好过了么?

至少万寿公主可不是这样,万寿公主平时在皇宫里娇生惯养,一来二去就养出了个说一不二的性子,对着自家老公也是颐指气使。

郑颢虽然为了前途背叛了小青梅,但是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压根儿忍不了公主。

最重要的是娶了公主之后,仕途上可没有得到什么好好栽培,反而前后掣肘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他根本不能像其他状元郎一样大展宏图,回家得罪不起公主,在朝堂上得罪不起皇上,那就只能把目光放在促成这门亲事的白敏中头上了。

从此之后,咱们这位状元郎就开始疯狂的写奏折,奏折的内容就是参白敏中,大事儿小事儿都要参上一本,就是要给你找不痛快!

可怜老白一大把年纪硬是活的战战兢兢,就连离京办事都得先跟皇帝打好招呼,皇帝同意才能拿着正式手续出去。

就怕一不小心规矩礼仪或者是流程上出了什么错,被郑颢参得下不来台,但谁让他当时主动跟皇上举荐状元郎,毁了人家的大好人生?

既然当驸马之后就没有办法大展宏图了,那状元在皇上赐婚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摇头拒绝了?

在古代皇帝的地位可是绝对的,说出来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有人敢对皇上说不吗?说了你就是一个死!

像明朝就有这么个事儿,朱棣在位期间有个御史叫周新,这人脾气非常耿直,办事儿也干脆,还得了个明朝小包拯的称呼。

有一次朱棣不知道从哪听说周新做了坏事儿,下令要把人抓起来惩罚。

周新知道自己是被诬陷的,当着皇上的面儿就反驳:我是你的臣子,但是我为官期间兢兢业业抓的那些也都是小人,你凭什么抓我!

这话肯定是给自己申辩,但是问题就在于他对着皇上大不敬了。

朱棣也是个急脾气,直接让人给他拖出去砍了,虽然后来也察觉到了自己好像被人利用了,但是没什么用,头都已经掉了,总不能再给他接回去吧?

这就说明了皇上连自己下的命令都不能轻易收回,更何况普通的人要拒绝皇上。

但是考虑到状元是好不容易考上来的,皇上珍惜人才,就算真的有状元要拒绝皇上的赐婚,皇上多多少少为了面子也会留他一命,但丢官罢职却也少不了。

清朝有个状元叫于敏中,要才华有才华,要能力有能力,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

乾隆觉得这人不错,有一回就想把自己远房侄女儿赐给他,于敏中没直接点头答应,他当时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女子,而且俩人马上就要谈婚论嫁了。

这时候要是为了答应皇上的赐婚,就把自己心爱之人抛诸脑后,那不就是不仁不义了吗?于是这个于敏中就委婉的和乾隆说了这个事儿。

乾隆虽然没有当场生气,笑眯眯的把这事儿三言两语的揭过了,但回去越想越气。

之后于敏中的仕途他就开始一路走下坡,哪怕原来需要他经手的事情也被莫名其妙的分给了旁人,后来差点儿成了朝堂上的摆设。

而且古代可是一直在讲究忠君爱国,还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一套,状元要是有胆子拒绝皇上的赐婚,不管皇上说不说什么,状元肯定会遭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

皇上给你什么赏赐,你就应该乖乖的伸手接着感恩戴德的,谢谢皇上,如果你敢拒绝皇上的赐婚,那很有可能就会被视为不忠不义之人,这事儿要是传出去了,老百姓茶余饭后都要戳着你的脊梁骨骂。

至于到底要不要拒绝皇上,这件事情其实很好看的,从小接受的那种封建思想让状元们不敢开口拒绝皇上。

从现实角度来看,拒绝皇上赐婚那简直就是抗旨不尊,有可能会被各处功名,也有可能会株连到亲朋好友。

但是大多数时候皇上不会轻易的开口赐婚,因为要是给状元赐婚了,那状元就变成驸马了,驸马在朝廷里会被掣肘,好好的人才没办法发挥最大的用处,皇上肯定也会心疼。

来源:说书人竹公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