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康元年(925 年)十一月的秦川古道,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囚车的木栏上。王衍蜷缩在车内,身上那件曾绣满鸾凤的锦袍早已被泥泞浸透。这位二十五岁的前蜀后主,望着车窗外掠过的枯树,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成都宣华苑的春日宴 —— 那时他还是太子,正与宫女们吟唱自己新作的《甘
咸康元年(925 年)十一月的秦川古道,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囚车的木栏上。王衍蜷缩在车内,身上那件曾绣满鸾凤的锦袍早已被泥泞浸透。这位二十五岁的前蜀后主,望着车窗外掠过的枯树,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成都宣华苑的春日宴 —— 那时他还是太子,正与宫女们吟唱自己新作的《甘州曲》,水晶帘外的海棠开得如霞似火。三天前,他穿着素服跪在后唐军营前,将传国玉玺双手奉上时,郭崇韬冰冷的眼神让他浑身发抖。此刻他才明白,父亲王建临终前攥着他手腕反复叮嘱的 “莫学亡国之君”,并非老人生前的呓语。从醉生梦死的蜀地天子到阶下之囚,王衍用短短七年时间,将父亲呕心沥血创下的天府霸业挥霍殆尽,他的人生,恰是五代十国时期亡国之君的典型标本 —— 耽于享乐而疏于治国,迷于浮华而亡于现实。
深宫储贰:在奢靡熏染中养成的浮浪心性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 年),成都皇宫的会仙楼里,刚满周岁的王衍被父亲王建抱在膝头。这位前蜀未来的储君,生得眉目如画,尤其一双凤眼流转间带着几分妖冶,王建轻抚其背笑道:“此子颇有文气,可继我业。” 却不知这份 “文气” 日后会异化为亡国的催化剂。
王衍自幼生长在锦绣堆中,母亲周氏是王建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对他百般溺爱。五岁时,他便缠着要戴嵌宝金冠,穿织锦龙袍,王建虽觉不妥,却在周氏的软磨硬泡下点头应允。宫中教他读书的博士想教《贞观政要》,他却扔开书卷:“此等枯燥文字,不如《花间集》有趣。” 十二岁那年,他偷偷换上伶人服饰,在御花园里扮演《霓裳羽衣舞》,引得宫女太监阵阵喝彩,王建得知后只是训斥几句,并未深究。
作为太子,王衍的学业全凭兴趣。他对诗赋词曲有着过人天赋,十四岁便能写出 “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的句子,却连《孙子兵法》的开篇都背不全。太傅周庠苦劝:“太子乃国之储君,当研习治道,岂能沉湎风月?” 他却反驳:“治道在安民,安民在使乐,我作乐词让百姓传唱,亦是安民之道。” 气得周庠辞官归隐。
东宫的奢靡远超皇宫。王衍命人用珍珠串成帘幕,用沉香木建造书房,连溺器都要用金箔包裹。他最喜召集一群狎客通宵宴饮,其中有以艳词闻名的翰林学士欧阳炯,有擅长歌舞的伶人景进,还有他的姐夫户部尚书王承休。这些人围着他吹捧奉承,教他斗鸡走狗、赌博嫖娼,东宫成了成都最热闹的销金窟。
有次王建微服查看东宫,见庭院里堆满酒坛,廊下伶人醉卧一地,气得用拐杖指着王衍骂:“我辛苦创下的基业,迟早要毁在你手里!” 王衍慌忙跪地求饶,转头却对左右说:“老父年纪大了,就爱小题大做。” 他甚至偷偷派人在王建的御膳里加巴豆,只因老父亲管得太严。
光天元年(918 年)王建病重,临终前让王衍跪在榻前,拿出自己早年用过的那截铁棍:“记住这根铁棍,它能撬开门户,也能敲碎江山。” 王衍接过铁棍,心里却想着如何尽快登基,对父亲的告诫左耳进右耳出。王建死后刚过百日,他便脱下孝服,在宫中大摆宴席,庆祝自己登临帝位。
登基荒政:在莺歌燕舞中瓦解的天府根基
王建下葬的哀乐尚未散尽,新帝王衍已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的荒唐统治。他将朝政交给宦官宋光嗣和外戚韦庄(此时已年迈昏聩),自己则带着后宫妃嫔和狎客们住进了扩建后的宣华苑。这座园林占地十里,有仿西湖的九曲池,有赛蓬莱的瑶岛,最奢华的要数 “水晶殿”—— 梁柱用琉璃镶嵌,地面铺着瑟瑟(一种蓝色宝石),阳光照射下如入幻境。
王衍的后宫佳丽三千,却最宠两位徐妃(人称大小徐妃)。这对姐妹花不仅貌美,还擅长写艳词,常与王衍唱和。大徐妃写下 “罗裙窣地缕黄金,燕钗拖颈凝翠色”,王衍便对 “金泥画屏盘孔雀,绣被香囊对鸳鸯”,君臣看了纷纷叫好,却无人关心都江堰的堤坝是否坚固。
为了讨美人欢心,王衍下令在宣华苑中开凿 “摩诃池”,引来锦江活水,池中遍植荷花,岸边架设画舫。他与徐妃们在舫上昼夜宴饮,命宫女们身披轻纱歌舞助兴,称之为 “醉妆”。有次酒酣耳热,他竟让宦官当众宣读各地灾情奏报,边听边笑:“这些灾民若能来宣华苑饮酒,必忘饥寒。”
在朝政上,王衍昏聩得令人发指。官员任免全凭贿赂多少,有人用三百匹锦缎换来刺史之职,有人献上一颗夜明珠便得任将军。忠武军节度使王宗侃上书劝谏:“如今国库空虚,边备废弛,陛下当勤政爱民,否则国将不国。” 王衍却将奏折撕毁:“蜀地险固,有长江剑阁为屏障,谁能奈何?”
他最荒唐的举动是巡游各地。乾德元年(919 年),王衍自称 “大元帅”,率领数万禁卫军和后宫妃嫔巡游阆州。队伍绵延数十里,所到之处百姓必须供奉美食美酒,稍有怠慢便遭鞭打。在阆州,他看中了节度使王承休的妻子严氏,竟将其接入行宫宠幸,还提拔王承休为天雄军节度使作为回报。百姓编歌谣骂道:“蜀天子,游阆州,载美女,载珍羞,士民苦,何时休?”
为了支付庞大的开销,王衍巧立名目搜刮百姓。他恢复了早已废除的 “盐铁专卖”,将盐价提高十倍;他强征农民服劳役,为宣华苑修建亭台楼阁;他甚至让宦官到民间抢夺民女,充实后宫。成都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往他乡,良田荒芜,百业凋敝,曾经富庶的天府之国出现了 “饿殍满路,盗贼四起” 的景象。
宰相韦庄多次劝谏,王衍却嫌他碍事,借口其年迈将其罢官。接任的宰相张格是个谄媚小人,为迎合王衍,竟奏请设立 “选美官”,专门到各地挑选美女。有正直大臣反对,张格便罗织罪名加以陷害,朝堂之上再也无人敢说真话。
此时的前蜀,就像一座被白蚁蛀空的大厦,看似华丽,实则危在旦夕。而王衍对此毫无察觉,依旧在宣华苑中醉生梦死,他写下 “只知一笑能倾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的诗句时,根本想不到,后唐的铁骑已在边境磨刀霍霍。
兵临城下:在醉梦初醒时崩塌的帝国城墙
乾德六年(924 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掉后梁,统一中原,开始将目光投向富庶的四川。他派使者到成都,试探王衍的态度,王衍却傲气十足地说:“我蜀地有山川之险,兵甲之利,唐兵若来,必让他们有来无回。” 还扣押了后唐使者,这为后唐伐蜀提供了借口。
次年九月,李存勖任命郭崇韬为都统,皇子李继岌为监军,率六万大军伐蜀。唐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两个月便攻占了汉中,逼近剑门关。消息传到成都,王衍正在宣华苑举办 “乞巧节” 宴会,他看着奏报笑道:“不过是小股盗匪,何足挂齿?” 命伶人继续奏乐。
直到剑门关守将王宗勋投降,唐军涌入四川盆地,王衍才慌了神。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众臣面面相觑 —— 能征善战的将领早已被他罢黜或杀害,军队长期疏于训练,根本无法抵抗唐军。有大臣建议 “固守成都,等待援军”,王衍却哭道:“成都城大,我怕被围困饿死。”
此时,王衍想起了父亲留下的那截铁棍,他让人将其取来,握在手中却不知如何是好。大徐妃劝他:“不如投降,凭陛下的才貌,唐主或许会善待我们。” 王衍竟觉得有理,不顾少数大臣的反对,决定投降。
他派使者捧着降表前往唐营,郭崇韬却不为所动,率军继续前进。王衍只得亲自带着百官出城投降,穿着素服跪在路旁。郭崇韬骑马从他身边经过,冷冷地说:“你父亲创下的基业,就这样被你断送了。” 王衍无言以对,只是不停地磕头。
唐军进入成都后,查封了前蜀的国库,发现里面的金银珠宝竟比后唐还多,而这些财富,大多是王衍从百姓手中搜刮来的。郭崇韬下令将宣华苑中的奇珍异宝全部运回洛阳,将那些供王衍享乐的画舫、水晶殿付之一炬,火光映红了成都的夜空。
王衍投降后,被封为 “顺正公”,全家迁往洛阳。出发那天,成都百姓夹道相送,却无人哭泣,有人甚至向他扔石头,骂道:“昏君!你害苦了我们!” 王衍缩在车里,不敢露头。
途中,他想起自己曾写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诗句,如今才真正体会到前路的艰难。他试图用诗词排遣愁绪,写下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却再也没有昔日的风流洒脱,只剩下无尽的悔恨。
身死国灭:在洛阳异乡终结的浮浪人生
天成元年(926 年)正月,王衍一行抵达长安,在这里接到了后唐庄宗的诏令:“不必来洛阳,就在长安附近安置。” 王衍以为可以就此安度余生,还特意写下谢恩诗,称 “臣衍恭承天命,归款圣朝”。
但他不知道,一场杀机正在逼近。此时后唐发生兵变,李存勖被杀,明宗李嗣源继位。新帝即位之初,需要稳定人心,而王衍这个亡国之君,成了某些人眼中的隐患。河中节度使李从珂奏请:“王衍乃枭雄之后,若留之,恐生后患,不如除之。” 李嗣源犹豫再三,最终下了一道密诏:“王衍一行,并从杀戮。”
正月二十八日,宦官向延嗣带着禁军来到王衍的住处。当时王衍正在与家人宴饮,听到要处死他们的消息,吓得瘫倒在地。大徐妃将他扶起,叹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王衍哭着求饶,向延嗣却不容分说,下令动手。
王衍的妻妾、子女、亲信共一百余人,全部被杀死在长安的驿馆里。临死前,王衍望着窗外的残雪,想起父亲王建的教诲,想起成都的宣华苑,想起那些被他辜负的百姓,终于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想说些什么,却只发出几声呜咽,便倒在了血泊中。
王衍死后,后唐朝廷为了掩人耳目,追赠他为 “顺正公”,草草葬在长安郊外。他的尸骨早已无存,但他留下的那些艳词和荒唐故事,却成了后世的警示。
史笔昭昭:在亡国教训中沉淀的历史镜鉴
王衍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五代史家和后世学者,都对他的荒淫无道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旧五代史》中说:“衍幼而荒淫,长而昏聩,继位之后,不亲政事,唯务游乐,致使国破家亡,身死异乡,此乃天道报应。”《新五代史》更是直言:“衍之亡也,非不幸也,乃自取也。”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王衍的荒唐事迹,告诫后世君主:“创业难,守业更难。若子孙不肖,骄奢淫逸,则虽有山河之险,亦不能保其国。”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分析前蜀灭亡的原因时说:“王建以枭雄之资,起于草莽,能成霸业,实属不易。然其择子不慎,传位于王衍,犹如以明珠投暗,安得不败?”
王衍的教训,不仅警示着后世的帝王,也给普通人带来了启示:一个人若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必然会一事无成;一个国家若君主昏庸,朝政腐败,必然会走向灭亡。
如今,在成都的永陵(王建墓)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土堆,据说就是当年宣华苑的遗址。每当游人来到这里,听着导游讲述王衍的故事,都会为这位亡国之君感到惋惜,更为前蜀的兴衰感叹不已。
王衍的诗词,虽然大多是描写宫廷享乐的艳词,但也有一些流传后世。他的《甘州曲》“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展现了他过人的文学天赋。只是这份天赋,没有用在治国安邦上,反而成了他荒淫无道的点缀。
历史是公正的,它不会因为王衍的才华而原谅他的过错,也不会因为他的亡国而抹杀他的存在。王衍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弱点和权力的危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天赋多么出众,地位多么显赫,若不能自律自省,终究会落得可悲的下场。
前蜀灭亡后,四川地区又经历了后唐、后蜀等政权的统治。但王衍的教训,始终被后来的统治者铭记。后蜀的孟昶,吸取了王衍的教训,初期励精图治,使四川再次繁荣起来。只是他晚年也重蹈覆辙,最终被北宋所灭,这也印证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的道理。
王衍的一生,是一场短暂而荒唐的梦。他在梦中享受了极致的奢华,也在梦醒时分承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故事,将永远警示着后人:莫让享乐迷失了双眼,莫让浮华葬送了前程。
来源:笑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