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里藏着一个“神器”——历史地图,足足43幅,每一幅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历史时空的大门。
学历史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时间线混乱、地点对不上号,明明背了一堆事件,却像散落的珠子串不起来。
其实,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里藏着一个“神器”——历史地图,足足43幅,每一幅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历史时空的大门。
这些地图怎么用?又有啥特点?咱们慢慢聊。
打开《中外历史纲要(上)》,你会发现历史地图分布很有规律:古代史部分最密集,整整26幅,近代史17幅,现代史却一幅都没有。
为啥?因为古代和近代历史事件多、政权更迭频繁,地图能帮学生直观理解复杂的时空变化。
比如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下子配了4幅地图,从《三国鼎立图》到《南北朝对峙图》,政权如何交替、疆域如何变化,一看就明白,比单纯背文字省力多了。
从类型上看,课本里的历史地图分六大类,各有各的用处:
形势图(占44%):像“动态纪录片”,展示政治格局或战争进程。
比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三个政权的位置、边界一目了然,能看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如何并存;《辛亥革命形势图》用红旗标出南方独立省份,革命浪潮如何席卷全国,看地图比看文字更有画面感。
示意图(占37%):像“流程动画”,演示事件过程或发展脉络。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用红色陆路、紫色海路,画出唐朝的“国际交通网”,长安为啥是国际大都市,一目了然;《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标出进军路线,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北伐如何推进,清清楚楚。
分布图:像“打卡地图”,标遗址、遗存的分布。
前两幅《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把蓝田人、河姆渡人等遗址标在各大江河流域,一眼看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
路线图:像“导航路线”,记录重要活动轨迹。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显示大运河取直后航程缩短,海运如何助力经济;《郑和航海路线图》标明朝船队到非洲东海岸,直观感受明朝海上实力。
《唐朝三省位置图》标出中书、门下、尚书省的办公地点,为啥中书门下离皇帝近,地位逐渐重要,一看地图就懂;《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显示北京城如何从地方中心变成王朝都城,规模不断扩大。
全书只有《清朝疆域图(1820年)》一幅,详细标都城、行省、国界,清朝如何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看地图更有直观认识。
新教材的历史地图很“讲政治”,尤其是近代史上的革命地图,比如《卢沟桥事变示意图》《百团大战示意图》,清晰标日军侵略路线、八路军作战区域,直观展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红色精神通过地图潜移默化地传递。
古代史的形势图也注重展现少数民族政权,比如辽、金与宋的对峙,体现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脉络。
43幅地图,六大类型,覆盖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多个领域。
讲战争有形势图,讲经济有路线图,讲文化有分布图,几乎每课都有地图辅助,比旧版教材更全面。
比如讲元朝,既有《元朝形势图》看疆域,又有《运河、海运路线图》看经济,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很多地图标题都注明了时间,像《元朝形势图(1330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精准到具体年份,帮学生建立准确的时间概念。
古代史地图旁常有古今地名对照,比如《清朝疆域图》下方注“巴勒喀什池”今称“巴尔喀什湖”,再也不怕古今地名混淆。
新教材地图特别考虑学生学习需求,新增了不少旧版没有的地图,比如《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看到革命进程。
很多地图旁设“思考点”,像《元朝形势图》旁问“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分析,把地图从“装饰品”变成“思考工具”。
初中历史学过的地图,高中会“升级”。
比如初中的《唐朝前期疆域图》,高中变成《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新增城市、都护府、周边政权名称,细节更丰富,知识更深入,帮学生从初中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不会觉得脱节。
用多幅形势图对比,比如讲三国两晋南北朝,依次放《三国鼎立图》《东晋十六国图》《南北朝对峙图》,动态演示政权如何更替,学生看得清、记得牢。
结合战争形势图,标进军路线、关键地点,比如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让学生指图说出义和团活动区域、联军侵略路线,比单纯讲文字更直观。
用路线图、分布图,比如讲唐朝对外交流,放《唐朝交通图》,让学生找丝绸之路路线,分析为啥长安能成为国际枢纽,理解经济文化交流的地理基础。
学新课前先看地图,比如学“辛亥革命”,先看《辛亥革命形势图》,标独立省份,想为啥南方先独立,带着问题听课更有针对性。
把同一时期不同类型地图放一起,比如学元朝,对比《元朝形势图》和《运河、海运路线图》,看疆域辽阔如何助力经济运输,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自己画简易形势图、路线图,比如画《三国鼎立图》,标魏蜀吴都城和边界,边画边记,比死记硬背有趣且印象深。
结语历史地图是课本里的“时空导游”,帮我们把零散的历史事件定位到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让抽象的历史变得立体可感。
无论是政权更迭的波谲云诡,还是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都能在地图上找到清晰的轨迹。
对学生来说,学会读图、用图,能告别死记硬背,建立清晰的时空观念;对老师而言,善用地图资源,能让课堂更生动,教学更高效。
下次翻开《中外历史纲要(上)》,不妨多花点时间研究这些地图,你会发现,历史的魅力,就藏在这些线条和符号之中。
来源:澜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