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一来,一旦沙特与巴基斯坦结成军事同盟之后,就是一根撬动中东局势的战略杠杆。
近段时间,以色列轰炸卡塔尔一事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甚至可以说后劲越来越大。
其中最大的一个后劲就是直接促成了沙特与巴基斯坦的结盟。
这样一来,一旦沙特与巴基斯坦结成军事同盟之后,就是一根撬动中东局势的战略杠杆。
在2023年,中国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复交之后,中东国家开始摆脱美国主导的分而治之逻辑。
如今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标志着这种转变进入新阶段。
伊斯兰世界首次出现核威慑力量与石油财富深度捆绑,这根杠杆的支点就是中国长期经营的中巴友谊,以及中东合作。
第一,沙巴军事同盟的历史根基,已经从最初雇佣关系转向战略捆绑。
根据了解,沙特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可以追溯到1967年。
当时沙巴两国签署了首份防务合作协议。
在过去58年时间中,双方开展联合军演超过120次,巴基斯坦累计培训沙特武装人员达到8200人。
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逐渐演变为战略互信。
沙特王室将部分安全保卫工作,交给了巴基斯坦军人负责。
这种政治信任为军事同盟奠定了合作基础。
【沙特和巴铁签署协议,改写格局】
这份协议中明确提到了对一个国家的攻击,可以视为对双方的攻击。
与2019年提到的《防务合作备忘录》中的情报共享,有了实质性进展。
同时双方早在2019年就有经济方面的合作。
沙特承诺向巴基斯坦投资200亿美元,涉及到了旅游、矿产、石油化工、农业等等。
为了落实相关协议,双方还成立了协调委员会。
由小萨勒曼与巴基斯坦总理共同领导。
很显然,这一次沙特和巴基斯坦签署军事同盟的时机,是巴基斯坦打赢了印巴空战。
以及以色列偷袭卡塔尔。
代表着沙特是将整个国家安全托付给了巴基斯坦,沙特为此愿意付出利益会更大。
沙特与巴基斯坦这种资金加军事的组合模式,与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合作逻辑高度契合。
同时,当巴基斯坦有了资金之后,再去购买中国更多的军备武装自己,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良性循环。
第二,巴基斯坦的核威慑,让中东进入和战略的平衡状态。
巴基斯坦的高层表示,两国安全合作涵盖所有军事手段。
其中就包括核威慑能力的共享。
作为全球九个拥核国家中唯一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的核技术成熟程度通过“沙欣-1A”弹道导弹验证,射程为900公里,能搭载核弹头。
沙特获得核保护伞之后,中东安全天平出现历史性平衡,此前以色列被普遍视为该地区唯一的拥核国家。
此前,以色列可以用发疯的状态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慑,如今至少他不敢再威胁沙特。
这种核威慑的间接性与模糊性值得玩味。
协议未明确核武部署的方式,既规避了《核不扩散条约》争议,又实现了战略威慑效果。
这种通过安全协议达成事实上的核威慑共享机制,可谓是国际关系历史上的一次创新实践。
同时,既然巴基斯坦可以保护沙特,那么卡塔尔当然也可以被列入保护范围之中。
有消息表示,卡塔尔已经向巴基斯坦缴纳5000万美元的保护费。
那么卡塔尔可以,阿联酋、科威特等海湾国家,也可以联合起来,建立军事同盟。
由巴基斯坦和其他中东伊斯兰强国联手,伊斯兰国家瞬间联盟似乎也已经形成了。
巴基斯坦介入中东,不仅让中东进入了战略平衡状态。
同时也让整个中东有了支撑。
一来是巴基斯坦有了瞬间击败印度的能力,这表明巴基斯坦军事能力的确很强。
二来是巴基斯坦背后是中国,只要巴基斯坦有需要,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军事装备和各种工业品,当然这得拿钱购买。
第三,中国因素的杠杆效应开始扩散,基建和军工的双重支撑让局面开始明朗。
沙特选择在这个时候结盟,不仅是形势所迫,同时也是顺理成章。
形势所迫我们都看到了,既然以色列可以打卡塔尔,那么以色列也可以打沙特。
如果以色列打了沙特,沙特是还手还是不还手?
【以色列袭击卡塔尔,摧毁基本盘】
不还手,如何领导其他中东国家?
如果还手,得有军事支撑。
因此,巴基斯坦布局了数十年的沙巴盟友关系就应运而生了,对于沙特而言,沙特与巴基斯坦的这个军事同盟关系,背书是中巴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
中巴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高级别,巴基斯坦有事,我们是会全力支持的。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如今沙巴军事同盟,其背书就是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巴经济走廊。
这是中巴关系在地缘博弈中的溢出效应,大国力量磅礴的时候,真的是哪哪都能往外溢出啊。
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经在中巴走廊累计投资620亿美元。
这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也是中国进入印度洋和中东地区的重要通道。
因此,中国客观上在当下就可以通过巴基斯坦对中东形成战略支撑。
沙特通过与巴基斯坦结盟,实质上获得了介入中国能量网络的“快捷通道”。
那么,既然沙特可以通过巴基斯坦接入中国,其他国家当然也可以。
那么,当中国的基建和军工,通过巴基斯坦向中东延伸力量,那才是真正的地缘杠杆的放大和延长。
第四,地缘格局出现连锁反应,稳住印度特别重要。
沙巴结盟之后,对很多国家而言,其实都一次巨大的冲击。
冲击最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以色列,已经开始攻击中国,还要赶走在以色列的中国工人。
另一个就是印度,印度的焦虑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他担心巴基斯坦获得资金后变得更强。
印度陷入长期的战略劣势。
按照印度媒体报道的消息,印度外交部紧急研究该协议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这种担忧其实不无道理,巴基斯坦在2025年印巴冲突中展现的军事改革成效。
叠加沙特资金支持,可能重塑南亚力量对比。
所以,此时时刻,印度究竟有多么紧张也就可想而知。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多方给印度做心里按摩,让他放心。
这不是针对印度的。
如果处理得当,可能还会让印度放弃支持以色列。
当然,这种事情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中东的影响。
阿联酋媒体表示,这会导致阿拉伯国家重新评估西方安全保障的可能性。
毕竟,卡塔尔给美国交了巨额的保护费,依旧可以被随便轰炸。
而且不会得到美国任何的实质性保护。
而巴基斯坦有实力支撑,与以色列没有勾连,反而是更可靠的保护。
对于美国来说,这次时间会让其陷入战略困境。
过去十年,沙特采购美制武器总额超过了2800亿美元。
再加上其他中东国家采购美制武器,可以说每年美国都从中东收取数百亿美元的保护费。
而以色列对卡塔尔的袭击,已经让美国的相关保护承诺沦为一张废纸。
如今,沙巴结成军事同盟,相当于让伊斯兰国家间接获得了中国的支撑。
这让中东诸国会重新思考未来的路。
【沙巴签署协议后,美以寸步难行】
第五,沙特与巴基斯坦联盟的确立,是中东地区去美国化的安全格局重新的开端。
沙巴结盟绝非孤立事件,已经有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伊斯兰国家呼吁建立57国的军事同盟。
这种联动性印证了此前我们的判断,那就是当伊斯兰世界开始自主解决安全问题时,域外力量的主导地位必然会动摇。
对于我国而言,这种杠杆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是通过中巴合作间接影响中东安全架构。
第二是以一带一路基建深化与海湾国家的利益捆绑。
第三是借助区域国家多元化安全需求提升话语权。
就像沙特学者哈桑·贾贝尔说得那样,“中国正在用经济实力重构军事平衡,这种智慧投射比航母战斗群更有效”。
所谓中国用经济实力重构军事平衡,前提是中国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次结盟代表着中东进入后石油美元时代的安全重构阶段。
沙特的能源话语权、经济实力和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通过中国这个超级联系人的撮合。
正在形成新型战略组合。
这种组合未必能立即颠覆现有秩序,但是足以让域外力量明白,当伊斯兰世界开始自主探索安全路径的时候,任何单极霸权都将失去施展空间。
未来我们或许能见证更多阿拉伯国家寻求类似的安全合作模式,这根杠杆撬动的,不仅是当前的地缘格局,更是整个中东的世纪命运。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公开表示,美国没有给俄乌冲突花过钱。
北约掏了导弹、坦克的采购费,所有装备都经过北约运到前线。
我们其实在这场战争里赚钱,因为他们在买我们的装备。
此言一出,我都能想到欧洲管理人的脸色,必然是青一块紫一块。
相当于已经戳穿了美国长期包装的“和平幌子”,也让外界看清了这场冲突背后,美国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特朗普嘴里的赚钱,可不是空口白话,而是有实打实的协议支撑。
在今年7月,美国和北约签了一个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协议,核心内容就一句话,美国给乌克兰武器,钱让欧洲国家出。
这就相当于美国开了家战时军火铺,自己只负责拱火,成本和风险全甩给欧洲,利润却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没过多久,这笔生意就有了实质性进展。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了,乌方要接收这个清单机制下首批总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其中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
【特朗普自爆家丑,援乌赚大发了】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哪里是援助乌克兰,分明就是美国借着俄乌冲突,将欧洲盟友当成了ATM机。
欧洲国家为了支持乌克兰,不仅要自掏腰包采购美国的武器,还要承担运输、后续维护的成本,而美国坐享其成,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加讽刺的是,特朗普在这个时候还不忘踩拜登一脚。
声称拜登给了乌克兰3500亿美元,这太离谱了。
可是仔细想想,两人的区别不过是花钱的方式不同,拜登是直接掏钱送武器,背后是军工复合体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特朗普则是把买单方换成了欧洲,本质上都是把俄乌冲突当成了敛财的工具。
无论是哪种方式,美国都是这场战争中的既得利益者,而俄乌民众的苦难、欧洲的困境,根本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之内。
毕竟,美国一向是死道友不死贫道,根本不会在乎欧洲人的死活。
如果往前倒推几年,特朗普可不是如今这副模样。
当初竞选的时候,特朗普可是拍着胸脯说了,要在24小时内叫停俄乌冲突,把这件事说得和买菜一样简单,结果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他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此前特朗普确实准备叫停冲突,想要重启美俄之间的对话。
先后会见了普京、泽连斯基,甚至还出访多个欧洲国家,想要撮合普京与泽连斯基谈一谈。
结果呢?
至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和谈这件事彻底没有了下文。
甚至还抱怨说普京让他失望了,还说原以为俄乌冲突的问题容易解决,没想到这么复杂。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哪里是为和平努力,更像是一场作秀。
如果能促成和谈,就能捞到和平推动者的美名。
如果谈不成,就会把责任推给普京,自己全身而退。
本质上,他关心的从来不是俄乌能否停火,而是美国能不能在这场冲突中捞到好处。
能谈成,美国能当调解人刷存在感,如果谈不成,美国能继续卖武器赚钱,怎么算都不亏。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在俄乌冲突中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欧洲盟友几乎被坑哭了。
就在特朗普说美国赚钱的同一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要给成员国提交第19轮对俄制裁,范围还集中在能源、金融这些关键领域。
但是这制裁似乎不是针对俄罗斯,而是在自残。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早就说出实情,欧盟这些年一直缩减俄罗斯能源进口,这就是一条自我毁灭的路。
欧洲原本是依赖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制裁之后,能源价格飙升,国内通胀压都压不住,老百姓的电费、燃气费翻着倍上涨。
不少企业因为成本太高被迫停产。
反观美国,一边卖武器给欧洲,一边还把自家的高价能源运往欧洲。
相当于从欧洲身上插了两根吸管,从两头吸血。
欧洲掏了钱,还得承受通胀之苦,成为美国军火生意中最大的冤大头。
同时俄罗斯的态度也很明确,北约已经不是间接参与,而是事实上和俄罗斯进行交战。
普京虽然没有直接和北约撕破脸,但是也用实际行动反击,切断部分的能源供应、加强边境防御、对制裁领域反制。
【欧洲要继续加码,制裁俄罗斯】
逐渐让欧洲意识到,跟着美国对俄罗斯强硬,最终只会让自己吃尽苦头。
可是欧洲被美国绑在反俄战车之上,想脱身都比较难,只能硬着头皮配合美国,继续充当牺牲品。
而特朗普的自爆也揭开了美国外交的核心逻辑,那就是只要能赚到钱,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道义、和平、盟友亲友都可以往后放。
美国一直将自己包装成“自由的灯塔、民主卫士”,还说援助乌克兰是捍卫自由,可是实际上从军工复合体到政府高层,都借着这场冲突大发战争财。
看看美国内部情况就会明白,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军工企业的股价不断飙升。
订单都排到了几年后。
这些企业靠着国会批准的对乌援助法案,拿到了一笔又一笔订单,利润疯狂暴涨。
而特朗普和拜登之间的分歧,不过是如何让美国赚得更多。
拜登属于美国直接掏钱送武器,绑定乌克兰。
特朗普是选择让欧洲掏钱买武器,减少美国支出。
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尤其是军工集团的利益。
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早就违背了国际道义,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两国多少人失去了家园、丢掉姓名,多少基建被摧毁、经济陷入停滞。
可是美国却把这场人间悲剧视为生意场。
一边卖武器,一边煽风点火,生怕冲突停了,赚钱的路子断了。
特朗普的赚钱论,虽然可能是为了攻击拜登,但也意外让全球都看清了美国的真面目,所谓“大国责任”的国际道义,在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如今的情况就是,美国在俄乌冲突的生意经,不仅让俄乌双方难以收场,还将欧洲拖进了泥潭之中。
特朗普“自曝家丑”不是结束,而是提醒,国际社会不能继续放任美国将战争视为敛财的工具。
从俄罗斯的反应来看,北约持续提供武器,只会让冲突进一步升级,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从欧洲的困境来看,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采购美国的武器,只会让自己的经济雪上加霜,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难。
对于俄乌双方而言,只有停火谈判,才能让家园重建、生活回归正常。
而美国的军火生意,恰恰是和平最大的阻碍。
和平不是用来交易的筹码,生命更不能成为战争暴利的牺牲品。
如果继续让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吸血,最终只会让更多的人陷入苦难,让地区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这可不是全球愿意看到的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和加沙之后,相当于亲手捣毁美国的基本盘。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自爆家丑”,相当于让全球都看到美国的真面目。
这样一来,当美国盟友意识到,自己花钱已经买不来平安。
美国还想维护自己的基本盘,维护自己的霸权,真的不太现实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说了,此次也许真的要东风要压倒西风了。
来源:ZG君明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