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坦白说,即便是作为金庸的死忠书迷,也必须承认《神雕侠侣》谈不上是一部多么完美的作品。
坦白说,即便是作为金庸的死忠书迷,也必须承认《神雕侠侣》谈不上是一部多么完美的作品。
至少“射雕三部曲”中,《射雕英雄传》与《倚天屠龙记》都比它更为出彩,究其原因无非在于书中还有前代主角郭靖存在,郭靖的存在就框定了杨过的武功上限,甚至还会抢走杨过的戏份。
而杨过本人经历的主线剧情,也略显单薄,除了“撩妹”就是“找姑姑”,属实有些无聊。
但对于笔者而言,《神雕侠侣》最让人遗憾的地方在于结局的设定,其实直至书末,杨过才算是神功大成,并且也成了世人心中的神雕大侠,正是他要大展宏图的绝佳时机,金庸却让他的故事在此时戛然而止,属实不该。
(杨过剧照)
而到了《倚天屠龙记》中,居然再没有与杨过相关的剧情,可以说杨过当真是死不瞑目,这才真是让人意难平。
所以金庸为何没有继续展开杨过的故事?这事儿或许与他的儿子有关,只因从结局来看,那应该算是一条“烂尾”的故事线。
一、没有结局的故事
杨过夫妇走下华山之后去了哪?
或许他们应该自私一点,毕竟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光是那十六年的相思之苦就足够煎熬了,此刻他们就该相濡以沫,享受余生。
所以此时的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如同当年他们成亲时约定的那般,前去温润的岭南,享受鸟语花香,过普通人的日子。
可此时的杨过也早已不是当年只顾自己的那个风流少年了,他是神雕大侠,既然背负了“大侠”之名,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感。
事实上后来在《倚天屠龙记》中登场的古墓派传人黄衫女子也能证明杨过夫妇并未彻底退隐,他们将古墓派传承下去,依旧密切地关注着武林的各种动向,但凡有恶人横行,他们就会出手灭之。
(杨过、小龙女剧照)
换言之,杨过夫妇依旧有心为天下苍生而战,尤其是在目睹了郭伯伯和郭伯母为了守卫襄阳而牺牲的结局之后,杨过更应该意识到,挽救苍生的重任落在他这年轻一辈肩上了。
所以此时的杨过应该怎么做?
抗击蒙古铁骑,对抗大元王朝,这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办成的事儿,就好比郭靖夫妇留下了“倚天屠龙计划”,把希望寄托于后世,那聪明绝顶的杨过也该看清,要推翻大元,还需要靠年轻一辈。
因此他能做的,就是培养一个靠谱的接班人,继而让他代替自己去统领群雄,抗击大元。
而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他的儿子了。
二、杨过之子
杨过的儿子是谁?
金庸确实没有明确地将这个角色的故事写出来,但还是那句话,黄衫女子的出现,证明杨过一脉并未断了传承。
并且那史红石称呼黄衫女子为“杨姐姐”,也就明确了她是杨过的后人。
不过黄衫女登场时,书中也提到过一句:“悠扬乐声之中,缓步走进一个身披淡黄轻衫的女子,左手携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女童。那女子约摸二十六七岁年纪,风姿绰约,容貌绝美,只脸色太过苍白,竟无半点血色。”
尽管古墓派女子的年龄是无法通过容貌来准确判断的,但这女子顶天也就三十四岁,算来多半是杨过孙辈乃至重孙辈了,通常情况下,子女都是随父姓,既然她还姓杨,就说明杨过确实有过一个儿子。
(黄衫女剧照)
所以那人会是谁?
其实看谁在后神雕时代统领群雄抗击大元朝廷,就明白了。
不卖关子,那人正是明教第三十三代教主杨破天。
是的,你没看错,笔者也没写错,连载版《神雕侠侣》中,明教第三十三代教主确实是名为“杨破天”,只是金庸在后来的三联版和新修版中将他命名为“阳顶天”。
那都无关紧要,我们要关心的,是他做了什么。
杨逍就说过:“天下百姓苦难方深,人心思变,正是驱除鞑子、还我河山的良机。昔年阳教主在世,日夜以兴复为念,只是本教向来行事偏激,百年来和中原武林诸派怨仇相缠,难以携手抗敌。”
与正道六大门派对于明教的评价不同,明教似乎并非邪魔,而是抗元先锋一般的存在。
莫不是这是杨逍的一面之词,他是在吹捧前任教主?
不,杨逍的话不够客观,那张三丰呢?
(阳顶天剧照)
张真人从不对明教出手,甚至殷天正和杨逍造访武当山时,他还客客气气的称呼对方为殷兄、杨兄,这哪里有半点见邪魔歪道的意思?显然,张三丰也知道明教的立场与他一样,都是抗元的。
不过张三丰也说过,明教自唐朝开始就在武林中作恶,也就是说,明教开始抗元,正是从阳顶天这一代。
阳顶天为何能有如此觉悟?
若是杨过当年培养他,将黯然销魂掌修改为无须随心境而动,也能发挥全部威力的大九天手,再让他打入明教内部,继而将这帮邪派之人为自己所用,一同抗元,那一切就说得通了。
甚至杨逍作为阳顶天的心腹,能习得弹指神通,也都说得通了,那自然也是传自杨过一脉。
三、荒唐的结局
只是杨过的构想是美好的,结局却是无比荒唐。
他儿子杨破天(阳顶天)确实成了明教之主,也率领群魔抗元,奈何却为情所困。
(阳夫人、成昆剧照)
杨破天爱上了成昆的师妹,继而强行将她娶了,奈何那杨夫人心中还是有成昆,二人在明教密道中幽会,恰好被杨破天撞见,杨破天只瞬间走火入魔,就这么一命呜呼了。
所以笔者他的故事是“烂尾”的,杨过在九泉之下,又如何能瞑目呢?
金庸没将后神雕时代关于杨过之子的这段故事完整地写出来,也就合情合理了。
来源:读史品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