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载耕耘 山河与共——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23:01 1

摘要:当第一缕秋风掠过广袤田野,丰收的讯息传遍大江南北:饱满的麦穗垂首摇金,挺立的玉米环抱丰实,瓜果飘香、蟹肥菊黄,万物和鸣,共同演奏着丰收中国的壮美乐章。在时间深沉的脉动中,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简称“丰收节”)踏着秋分的节拍,满载着欢欣与希冀,每一年都如期而至。

当第一缕秋风掠过广袤田野,丰收的讯息传遍大江南北:饱满的麦穗垂首摇金,挺立的玉米环抱丰实,瓜果飘香、蟹肥菊黄,万物和鸣,共同演奏着丰收中国的壮美乐章。在时间深沉的脉动中,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简称“丰收节”)踏着秋分的节拍,满载着欢欣与希冀,每一年都如期而至。

丰收,是人类的耕耘,大地的馈赠;丰收节,是丰收的庆典,是对亿万农民的礼赞。自2018年设立至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已经走过八个年头。

八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发展的标尺。八年间,丰收节见证着大国粮仓的愈发丰盈,记录下千村万落的旧貌换新,定格了亿万农民的灿烂笑容。它不仅是庆祝五谷丰饶、穰穰满家的盛大典礼,更是国家从战略全局出发,凸显“三农”重要地位、擘画“三农”宏伟蓝图的生动写照,已然成为展现“三农”发展壮阔历程、凝聚农业强国磅礴力量的重要窗口。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战略擘画 吹响丰收号角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关键时期,也恰是稻谷飘香、踏秋赏景、共享丰收的大好时节。将丰收节定在秋分,为这个重要节气赋予了新的含义。每年秋分,丰收节盛大启幕,华夏大地共赴一场与丰收的约会:农民站在聚光灯下,在质朴而热烈的表演中绽放光彩;农产品推介会人头攒动,消费者在选购中感知乡村的发展;屏幕前的网友疯狂点赞,天南海北的人们“云”共享着这跨越山河的丰收喜悦。

庆丰收,古已有之。我国作为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精神文化。各民族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和民俗活动代代相传。丰收,是一种横亘古今的希冀与信念。

从久远的寄托到新时代年轻节日,设立丰收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研究决定的,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丰收节的设立始于2018年。这一年,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一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新时代“三农”工作有了总抓手;这一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多重意义交织的关键之年,设立丰收节,分量更重。

丰收节的设立,是重农强农的昭告。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精准诠释出“三农”的重要性。设立丰收节,正是为了突出“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全社会重视农业、关爱农民、振兴乡村的强大共识。

“庄稼人的日子也能被点赞,田埂上的脚步也能被关注”。在今年丰收节网络创作推广大会上,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沂蒙二姐”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用诗歌让全国网友走近了解乡村生活。

“让农民被看见”,是丰收节设立的一大初衷。丰收节是亿万农民的节日,农民是绝对的主角。要以节日为载体,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貌,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样的公共服务、更丰富的文化活动、更多元的增收渠道,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与信心。

丰收节不仅让农民站到台前,也让农耕文化焕发新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天时地利的自然意识、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时和岁丰的生活理想。设立丰收节,是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文明的时代创举。丰收节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明文化符号,可以让人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汇聚起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重拾乡愁,提升文化自信。

丰收节还是展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窗口。以丰收节为契机,琳琅满目的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城市餐桌,各地丰收节现场成为乡村之美的集中展现,各类农机装备争先亮相,展示着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通过精彩纷呈的活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成果变得可感可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就也得以展现。农民脸上的笑容、丰饶的物产和欣欣向荣的乡村,成为“三农”向好势头的最有力证明。

八年回响 铺展丰收长卷

节日,是社会记忆的载体,也是时代精神的映射。丰收节,如同一部镌刻在金色大地上的鲜活年鉴,记录下大国“三农”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映照着每一步的跨越和发展。

它照见“粮安天下”的底气。“我们丰收啦!”在丰收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代表报告丰收的喜讯,几乎是历年的“保留节目”。八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实现1.4万亿斤新突破,端稳“中国饭碗”底气越来越足。

它量出“产业兴旺”的高度。山西大同黄花、甘肃天水苹果、陕西柞水木耳.....一批批优质农产品在丰收节上秀出了风味,乡野的“土特产”成为富民强村的金名片,乡村旅游也借着节日东风蓬勃发展。八年来,乡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业态日益丰富,乡村经济活力迸发。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14.9万亿元到2024年的超18万亿元,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从2018年近8000亿元的到2024年的近9000亿元。

它标注“科技赋能”的速度。从大疆植保无人机,到高端智能农机,再到集成化的水肥一体化设备......硬核装备的亮相历来是丰收节的一大亮点。如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8年的58.3%到2024年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它见证“生活富足”的温度。“通过发展棉花、罗布麻、罗布羊等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4万元,真正实现了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新疆尉犁县达西村党委书记夏提古丽·热合曼说。从贫困村到小康村,达西村的发展是全国12.8万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缩影。“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农民可感可及的现实。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到2020年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如今,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它镌刻“乡村蝶变”的深度。“新农村、新景象、美好的日子唱着过”,在2024年全国主会场,浙江省宁波市天元村村民用一首自编自导的村歌,唱出村里的新变化。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如今的乡村大变样,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广袤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农民主场 焕发丰收风采

丰收时节搭盛台,金穗垂首映笑颜。丰收节的舞台,既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会场之上,也在田野之间——广袤的田野是最辽阔的台面,起伏的稻浪是最生动的幕布。无论是舞台上还是田野间,农民都是真正的主角。“农民节日为农民”,是丰收节一贯的宗旨;“把节日办到农民心坎上”,是丰收节一贯的追求。

“村里年年好收成,干劲十足真是拼。你一言来我一语!共唱丰收歌乐缤纷。”“呜呜呜啊呜呜呜,动车开进我家乡;唱呀唱啊跳呀跳,彝家儿女多幸福。”在村歌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用充满乡土气息的旋律,唱出了家乡的丰收故事。作为丰收节的重要活动,村歌大赛从2021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让农民登台,用歌声唱出夺取丰收的精气神。

热闹非凡的村歌大赛,只是丰收节为农民搭建的众多舞台中的一个。除此之外,乡村电影周、农民丰收故事会、跳广场舞等各项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各地将丰收节舞台延伸到田间地头:黑龙江的稻田边,农民用东北秧歌舞出丰收范;广东的柚子园,果农们赛着说“卖柚经”;云南的茶园里,茶农们一边展示手工制茶技艺,一边唱起世代相传的采茶调,指尖的老茧与歌声的传承同样动人……这些活动都是由农民提议、参与筹备,以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形式,践行着“政府搭台搞服务,农民登台唱主角”这一宗旨。

河南省兰考县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参与了2024年丰收节全国主会场的筹备工作,他由衷地说:“丰收节是咱农民的节日,‘农民是主角’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也希望通过丰收节,让大家都看到咱农民的风采。”

农民的风采,不仅在于多样的才艺,更体现在他们对“三农”事业的耕耘与奉献上。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几届丰收节与“全国十佳农民”表彰联动。获奖代表身披绶带,喜气洋洋登台领奖。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50余载扎根黄淮平原,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90后”“新农人”王伶俐,推广机械化作业,将乡亲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在表彰会上,获奖代表分享着自己的故事,脸上绽放着自豪的笑容,享受着属于“三农”人的高光时刻。

“农民的节日”既要让农民参与,感受“富精神”,还要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真正“得实惠”。农民过好节,政府要提供好优质的服务。往年丰收节期间,推出包括助农措施、普惠性项目、农业创新成果等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服务。今年丰收节更是明确提出,聚焦农村基层和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围绕普法宣传、大型义诊、科教服务、基层慰问、文体赛事等方面来开展活动,让农民群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好,真正实现“农民乐丰收”。

寻常田间亦华章,四季耕耘皆舞台。在田埂间、晒谷场、村庄旁,丰收的故事仍在续写。在山东麦收现场,老把式看着金灿灿的麦粒难掩喜悦,笑着说:“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在四川的柑橘园,果农们望着个大饱满的果子,满怀信心的说:“今年的果子准能卖个好价钱。”在新疆的棉花田,采收机轰鸣而过,留下一片片洁白的棉海。丰收凝结在农民辛勤的汗水里,映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里,成为丰收节最鲜活的注脚。

机制赋能 涵养丰收底蕴

2018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丰收节在万众期待与瞩目中“诞生”。八年来,它像一粒种子,在悉心浇灌下,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自设立以来,丰收节始终围绕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这一宗旨,遵循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原则,提炼出与时俱进、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的经验,从主题设定、推进机制、组织模式、活动内容等各方面,形成一套成熟的节庆机制,持续焕发出蓬勃而持久的生命力。

在主题设定上,丰收节始终与时代同频,映射出国家“三农”工作重心的演进。2019年,“我的丰收我的节”强调以农民为主体的节日主基调。随后几年,“庆丰收、迎小康”“庆丰收、感党恩”映射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迈向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近年来,丰收节主题进一步深化,融入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内涵。2023年“庆丰收、迎和美”,将丰收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联系,意图彰显村美人和、各美其美的乡村风貌。2024年“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与当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紧密呼应,引导各地农民群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齐心协力、砥砺奋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丰收节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将主题定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庆农业丰收”体悟累累硕果的来之不易;“享美好生活”从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富足、社会层面的和谐三个维度,承载农民对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热切期盼。

作为一个全国性、群众性的“三农”领域盛事,丰收节,既要上接时代,也要下接地气,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在推进机制上,政府搭台,构建起部门协作、各界参与的推进体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发挥牵头作用,教育、文旅、商务、体育等多部门协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主动融入,各类企业、电商平台也以节庆为契机,开展助农促销。“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多方联动、多元共建的机制,形成全社会同庆丰收、共助振兴的生动局面。

在活动组织上,全国主会场领航,搭建起各层级、各类别活动协同联动的组织模式。丰收节期间,在全国设立一个主会场,各省设立省级主会场,在此之外,各地还结合实际、灵活创意,推出形式多样的、独具特色的本地活动,让节庆热度渗透乡村,让节庆活动在田野遍地开花。

2025年,丰收节全国主会场花落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聚焦全国目光,举办庆丰收联欢活动,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就、种业发展成果、智慧农业成果等各类展示。从省到市、从乡到村,更多独具地方风味、充满泥土气息的庆祝活动生动上演。

在活动内容上,文化与经济双轮驱动,编制出一幅既有文化传承又具现代活力的节庆图景。“村晚”联欢好戏连台,民俗巡游目不暇接,非遗技艺让人大开眼界。丰收节期间,庆祝活动轮番登场,农民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乡村文化也以节庆为契机“走”向大众。与此同时,各类“村”字头比赛、农业技能大赛火热开赛,尽展新时代乡村活力与风貌。展销会摆到田头,直播间搭到地头,“金秋消费季”火力全开,各类特色农产品借着丰收节东风,“飞”往全国。智慧农业展示、新型农机装备等相继亮相,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为乡村振兴添上“科技引擎”。围绕文化与经济两条主线,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致敬农民的盛大舞台,更演进为集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经济助力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双线”联动 激活丰收引擎

如今,丰收节的形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庆祝仪式范畴,呈现出接地气、聚人气、百花齐放的多元样态。各地在举办丰收节的过程中,以农业为基,深度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经济等多种元素,创新策划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形式,将丰收节打造成一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节庆名片。

如何用好丰收节这张名片,将节日流量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做活丰收经济,真正发挥出丰收节带动一产、促进二产、激活三产的乘数效应,是丰收节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基于此,金秋消费季应运而生。作为丰收节的重要活动,金秋消费季一般在丰收节前夕启动,一直持续到当年11月底,旨在充分利用丰收节这一节庆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全方位激活乡村经济。各地各部门以金秋消费季为载体,开展了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促消费活动,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节庆搭台、产业唱戏”的“丰收经济”机制。

线下展销成为直观展现“丰收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各地在丰收节会场设置农产品推介展位,将优质“土特产”推向大众视野;构筑多方合作桥梁,组织大型超市、生鲜零售企业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签订定向采购协议,推动产销精准对接,实现“种出来也要卖得好”;同时,推出一系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整合资源、“攥指成拳”,显著提升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展销的内容日益多元,从单一农产品逐渐延伸至文创产品、旅游线路等更多维度,使消费体验不再局限于“买”,而是拓展到“赏、玩、学、创”等多个层面,让乡村人气“聚”起来,消费市场“热”起来。

线下展销如火如荼,线上助农也同步发力。“双线”联动,激发消费动力。电商直播让“酒香不怕巷子深”成为现实,昔日深藏乡野的山货,得以走向全国市场。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村书记兼职主播,浙江省杭州市詹家埭社区党支部书记孔华超深知电商对于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性。在今年金秋消费季启动活动现场,孔华超作为特邀主播,向网友推介各地农产品。他说:“我们直播团队常到全国进行助农直播,去年,带货销售额达1100多万元。”在金秋消费季期间,多家电商平台设立线上助农专区,推出消费补贴、流量扶持、入驻支持等多项惠农措施,充分发挥平台数字化优势,充分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充分激发农产品消费潜力。

自2018年以来,金秋消费季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届,累计带动销售农产品超1300亿元。数字表明,金秋消费季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黄金档期,越来越多农民尝到了“节庆增收”的甜头。

与此同时,丰收节所带来的效应,远不是数字就能概括和衡量的。丰收节搭建起城乡互通的桥梁,进一步打通农产品上行与市民下乡的双向流动渠道,让城市与乡村贴得更近。丰收节期间,各地开通乡村旅游直通车,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城市居民走进乡村,品乡土风味,体验农事乐趣,感受田园生活;乡村进入城市视野,特色农产品“走”上各类展销会,进入城市商超,乡村文化展演登上都市舞台。在这一来一往之中,实现“农民增收、市民获益”的双赢局面。这场以丰收节为契机的“双向奔赴”,既点燃了节庆的喜悦与活力,也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持续而澎湃的新动能。

当节日庆典的锣鼓声息,田野里的耕耘仍在继续。沃野千里,流金溢彩,在这片生生不息、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丰收的故事从不停笔。丰收节所承载的,早已不止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朴素礼赞,而是升华为一个民族对农耕文明根脉的深情回望,凝聚成农业强国建设的坚定信念与铿锵步伐。这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庆典,不仅欢庆今朝丰收的喜悦,更播种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与希望。

记者:宋晓娜、武琦

编辑:程明

监审:徐锋、蔡薇萍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