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中央音乐学院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声誉卓著,是与它拥有一大批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分不开的。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深怀敬意地叩响历史之门,追寻老教育家们的生命印记,总结、提炼他们的治学理念和先生之风
编
者
按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中央音乐学院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声誉卓著,是与它拥有一大批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分不开的。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我们深怀敬意地叩响历史之门,追寻老教育家们的生命印记,总结、提炼他们的治学理念和先生之风,是为了营造追求卓越、上善乐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央音”的师道传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愿老教育家们的家国情怀、育人智慧以及他们对教育初心的那份坚守,不再只是个人奋斗的注脚,而是能够化作甘霖,滋养新一代师者健康成长。
喻宜萱(1909-2008),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09年9月6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清溪乡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学习月琴、笛子等民族乐器。1925年考入江西南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1929年先后考入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图画音乐系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和声乐。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1935年至1939年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自主选读研究生课程(主修音乐,副修教育学),同时在美国各地举办独唱音乐会。1939年秋至1945年冬,先后任教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抗战时期由南京迁至成都)、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44年更名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任音乐系主任)。1946年辞去教职,专事声乐表演。1948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费支持,赴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等国考察音乐教育,并在巴黎、伦敦举办独唱音乐会。1949年10月回国,年底出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兼声乐系主任。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至1983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9年退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分别随中国人民代表团、中国妇女代表团、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芬兰、瑞士、苏联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母亲大会和苏联建国40周年庆典等国际交流活动,并曾先后担任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1957年,苏联)和舒曼国际声乐比赛(1960年,民主德国)评委。从1954年起历任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60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获得中国文联颁发的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喻宜萱教授(1909-2008)
满怀爱国之心的知识分子
喻宜萱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市一个书香世家。家庭的书卷气息和开明思想,让她从小兴趣广泛,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她随全家迁居江西南昌,入读南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喻宜萱也融入革命的洪流中,和同学们一起挥舞彩旗,唱着“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歌曲走上街头,庆祝北伐军队进入南昌。1928年、1929年,喻宜萱先后考入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图画音乐系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学习钢琴和声乐。读书期间,除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喻宜萱还曾和师生们一起唱着《旗正飘飘》《抗敌歌》(均为黄自作曲)等爱国歌曲,走出校门进行抗日募捐义演。1933年她从上海“音专”毕业,入职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
1933年,喻宜萱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下图为该校校长萧友梅(中)、教务长黄自(右2),与第一届毕业生李献敏(左1)、喻宜萱(左2)、裘复生(右1)合影
1935年喻宜萱赴美留学,除在康奈尔大学自主选读研究生课程,还于美国各地举办数十场独唱音乐会。她身在海外,心系华夏。在每场演出的开幕前或幕间休息时,都向观众进行演讲,呼吁美国人民敦促自己的政府停止出售废旧钢铁给日本(制造武器来屠杀中国人民)。1939年,学有所成并已在美国崭露头角的喻宜萱,克服旅途的曲折与艰辛,义无反顾地回到抗日烽火中的祖国。
上图:留美学习期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康奈尔肖像前留影(1935年)
下图:留美学习期间赴佛罗里达州巡回演出时摄于迈阿密(1937年)
回国后,喻宜萱曾任教于金陵女子大学和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44年更名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后因痛感在象牙塔里难以实现普及音乐、提高大众文化素养的理想抱负,而辞去教职专事演唱。在她经常演唱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爱国歌曲,如《长城谣》(刘雪庵)、《嘉陵江上》(贺绿汀)、《思乡曲》(夏之秋)、《日落西山》(张曙)、《故乡》(陆华柏)、《满江红》(古曲)等,彰显了其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鲜明的抗日立场。
1944年6月,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期间与该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夏之秋、喻宜萱、巫一舟,后排左1乔东君
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喻宜萱赴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等国考察(进修)音乐教育。她非常珍惜这个学习、了解欧洲音乐教育先进经验的难得机会,不仅参观访问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等多所世界著名音乐学府,也考察了当地普通中学的音乐教育。期间,她还在巴黎嘉禾音乐厅、伦敦西敏寺中央大厅等著名场所举办独唱音乐会,将《红豆词》(刘雪庵)、《思乡曲》(夏之秋)、《康定情歌》(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①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歌曲介绍到欧洲。考察结束后,她又一次谢绝外国友人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朋友的挽留和邀请,毅然回到刚刚建立起来的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0日乘船抵津)。
1948年至1949年,赴欧洲多国考察音乐教育。右图为1949年6月29日,喻宜萱在伦敦西敏寺中央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
回国后不久,喻宜萱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人民政府的盛情邀约和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让这位刚从海外归来的音乐家备受鼓舞。她深深感到:“一个人首先是爱国公民,而后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家的爱国精神是音乐赖以张扬的基础。”②1949年12月,她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声乐系主任,从此开启艺术人生的新征程。
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右1)与喻宜萱(右2)等代表亲切交谈
为人民而歌唱的艺术大家
留学美国的经历,让喻宜萱深刻感受到提升民众整体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学成归国后,她曾在成都、重庆、南京、杭州、长沙、武汉、上海、兰州、 广州、香港等地举办独唱音乐会,也曾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义演,还曾为救济贫困教师、救助流亡学生等慈善活动举办募捐演出。她的演唱音色明丽、透亮,音质纯净、清朗,风格亲切、自然,兼具抒情性与戏剧性。她“从生命走向艺术,而又从艺术走向生命”③,深受观众喜爱,风靡大江南北。
1947年喻宜萱在杭州演出,钢琴伴奏范继森
喻宜萱在将西方声乐作品介绍给中国观众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中国歌曲的演唱和传播。1948年夏,她应时在西北主政的张治中将军的邀请,赴甘肃、新疆举办独唱音乐会。在兰州,她举办了四场独唱音乐会,后因观众反响热烈,又在兰州市郊五泉山麓的东龙口加演一场。而这场有数万人观看的露天音乐会(市民自由参加,不收入场券),则让喻宜萱“平生第一次体会到音乐在人民大众中所产生的力量”。④1948年7月11日晚,喻宜萱身着黑色丝绒晚礼服,站在五泉山东龙口的一座凉亭里,不用任何扩音设备,为观众们演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在那遥远的地方》等20多首中国各地民歌和优秀创作歌曲。这场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演出,不仅轰动一时,也被张治中记载进了他的回忆录中。对此张将军曾不无感慨地指出:“像这样规模的音乐活动在国内是少有的,而向来作为一位著名歌咏家是从来不肯在露天表演的。”⑤西北之行,让喻宜萱更加深切体会到民众对声乐艺术的热爱,愈发坚定了“把音乐的种子撒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播入人们的心田,让她在人们的心灵里开放出美丽芳香的花朵”的决心。⑥
上图:1948年7月3日,喻宜萱在兰州女子中学举办独唱音乐会节目单
下图:1948年夏,喻宜萱(右5)赴西北演出时与张治中将军(右3)及家人合影
在努力攀登歌唱艺术高峰的同时,喻宜萱一直把普及音乐、提高大众文化素养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以后,她非常认同学校首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吕骥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思想,曾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演出队赴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巡回演出。她不讲条件,不辞辛苦,不搞特殊。在安徽佛子岭水库(1952年参加治淮劳动),她不仅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一起吃大锅饭,还利用空余时间教他们识字,为他们读报。而每当工人们高喊“老喻,来一个”时,她都毫不迟疑地挺直腰板为大家歌唱。在朝鲜(1953年冬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她曾多次深入连队和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战士演唱,也曾为金日成将军等朝鲜党政领导人进行慰问演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喻宜萱在茶馆里、公园内、工地上、街道旁为群众演唱
1953年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在平壤与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左)合影
这些深入基层的演出,让喻宜萱“从丝绒幕后一个狭小舞台里,走到了一个开阔生动而永不会闭塞的大舞台”。⑦她曾感言:“艺术源于生活和人民。一个艺术家,必须也只有深入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表现生活,表现人民,他的艺术才有生命力,有意义。”⑧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喻宜萱还经常告诫师生们:“参加国际比赛是需要的,但它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要经常想到广大群众的需要。教学曲目要多一些民族色彩鲜明、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拿到群众中去唱”。⑨
20世纪50年代初,喻宜萱(左3)与同学们一起跋山涉水,到基层为群众演出
躬耕声乐教坛的教学名师
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喻宜萱躬耕声乐教坛半个多世纪。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声乐教育家,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聂中明、胡静华、李㭠、周美玉、罗忻祖、陈瑜、文征平、郭凌弼、黎信昌、李光伦、李双江、汪明洁、张松益、薛明、龚敏、周维民、田鸣、王惠英、张凤宜、梅卿(越南)、赵春琳(印尼)等一大批优秀声乐人才。
20世纪60年代初,喻宜萱(右2)与声乐系学生金铁霖(左1)、周维民(右1)、赵春琳(印尼)在学校门口合影
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声乐技巧的训练、表现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声乐文献的积累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她认为,只有将发声技巧的运用、歌唱语言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抒发、完美动听的音乐有机地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她曾亲自参加声乐系视唱课考试的监考工作,和学生们一起上合唱课并担任领唱。她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曾推介郭淑珍等人去天津市中小学校为音乐教师上课,以提高做音乐普及工作的能力。
古稀之年的喻宜萱教授仍坚持为学生上课
喻宜萱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知心人、引路人。她经常给基础较差或因参加各种活动耽误课程的学生补课、加课,分文不取。她还曾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把自己的口粮拿出来接济生活困难的学生。她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帮助,为学生们点亮了一盏盏心灯,让他们在成长的征程中不惧黑暗,勇敢地去追求心中的艺术梦想。
1979年,庆祝喻宜萱70寿辰音乐会后的合影。前排右起:叶佩英、张丽莎、田鸣;第二排右起:王元方、吕骥、喻宜萱、时乐濛、李超;后排右起:李双江、李光伦、黎信昌、郭淑珍、聂中明、文征平、龚敏、李岩、李宝珍
喻宜萱认为,正人先正己,教子先教己,教师自我修养、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声乐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课前的备课和课后的总结都很重要。每次上课之前,她都认真练声和备课,根据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情况,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选择适合的演唱曲目。课上,她对学生要求严格,精益求精。课后,她根据教学笔记对授课情况进行复盘,总结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001年喻宜萱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时任中国音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吴雁泽(左),在刘康华(右)副院长的陪同下,到喻宜萱教授(中)家中为其颁奖
除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喻宜萱还十分注重理论知识和外语(英、法、德、意、俄、西等)的学习。她认为,声乐表演和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此,她曾撰写、翻译了《声音训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声乐教学漫谈》《法国艺术歌曲及其演唱风格》等60余篇有关声乐表演、教学和技术训练的论文或译作,推动了我国声乐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1958年,喻宜萱在声乐系排演的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片段)中,扮演女主角丽莎
“央音”声乐学科的奠基之人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最早一批美声歌唱家,喻宜萱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已成名。但当吕骥副院长聘请她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时,她却觉得“心里没有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民族的声乐教育体系,任重而道远。喻宜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956年喻宜萱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图为其参加表彰大会时为代表们演唱
旧中国的专业音乐院校以教授西洋音乐为主,民族民间音乐不被重视。而喻宜萱认为:“对于学习西洋音乐的同志来说,最终的目的还是唱好自己国家的作品,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要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这对于一个歌唱家、艺术家是至关重要的。”⑩为此,她曾邀请知名民间歌手黄虹(云南)、刘改渔(山西),曲艺艺人石连城(单弦)、骆玉笙(京韵大鼓)、王毓宝(天津时调),河北梆子演员韩俊卿、李桂云等人到声乐系讲学,并与师生们一起认真听课。在她的带动下,声乐系形成了向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学习的良好风气。
1999年9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家中祝贺喻宜萱教授90寿辰
作为系主任,喻宜萱既事必躬亲注重细节把控,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她重视教材建设,把它看作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工程。她认为:“一个中国歌唱家,不管是学什么唱法的,都应该唱好中国歌,都应该在自己演唱的曲目单里,将中国的声乐作品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同时,一些外国的优秀声乐作品,也应占有一定的分量。那种绝对化的做法,对丰富、发展中国的音乐文化,对中外文化的交流,是毫无益处的。”⑪为此,她一方面从各地民歌和“五四”以来的中国优秀声乐作品中,选择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歌曲集结成册,以弥补旧有声乐教材中中国歌曲“少的可怜”的缺陷;另一方面,对各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唱段)进行选编、译配,以丰富、拓展声乐教学内容。由她主持、组织或由她个人选编、译配出版的中外声乐教材多达20余种,为“央音”乃至全国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喻宜萱(左3)带领声乐系副系主任汤雪耕(左1)、教师杨比德(左2),为学生黄揆春(右1)上集体课
要想办好声乐系,除了教材,还需要有一支业务过硬、文化艺术修养较为全面的教师队伍。自担任系主任之日起,喻宜萱就通过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来校任教或兼课,挑选适合做教学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选送优秀师生出国留学、进修等方式,四处网罗人才,悉心培育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还非常重视钢琴伴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亲自从钢琴系挑选优秀毕业生担当此任。
上图:1957年赴苏联担任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评委时,与中国留学生合影。前排左起:戴爱莲、喻宜萱、杜近芳
下图:1960年喻宜萱(第二排右2)赴民主德国参加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声乐比赛(担任评委)时,与中国代表团成员合影
喻宜萱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声乐艺术事业。作为歌唱家,她歌飘四海,技艺超群;作为声乐教育家,她教书育人,桃李满园;作为“央音”声乐系的创建者,她殚精竭虑,治理有方。
1990年在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上,喻宜萱教授(中)获得表彰
虽然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十余个年头,但她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对学生的拳拳之心,对同事的谦逊和善,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依然深得大家的敬重和爱戴。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当下,她所具有的虚怀若谷的学人品格,严谨治学的师者精神,德艺双馨的大家风范,更是“央音”师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注释:
①作为《康定情歌》的重要传播者,喻宜萱曾于2003年被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②白煤:《为人民而歌唱——喻宜萱访谈录》,《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2期,第29页。
③记者山青:《听了管喻宜萱女士的独唱》,《益世报(上海),1948年5月15日第4版。转引自段蕾:《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④喻宜萱:《我与声乐艺术》,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149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
⑤喻宜萱:《我与声乐艺术》,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149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原载《张治中回忆录》(下),文史资料出版社,第560-561页,1985年版。
⑥喻宜萱:《我与声乐艺术》,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155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
⑦喻宜萱:《我与声乐艺术》,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160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
⑧喻宜萱:《我与声乐艺术》,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161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
⑨本刊特约记者:《声乐表演艺术与人才培养——记喻宜萱先生的一次谈话》,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214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原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⑩喻宜萱:《贺郎毓秀独唱音乐会》,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224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原载《人民音乐》1981年第6期。
⑪喻宜萱:《我与声乐艺术》,载《喻宜萱声乐艺术》,第159页,华乐出版社,2024年版。
(向下所有内容)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文:宋学军
近期发布
我校师生应邀参加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颁奖仪式暨奖项设立十周年庆祝活动
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总结学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硕果累累!50年首次中西乐器合璧夺冠!央音钢琴系和民乐系学生在意大利卡斯特费达多获得重大奖项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