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追寻 (杨水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22:27 2

摘要:布衣俗子们眼里的日子是什么?是日月轮回的司空见惯,是寒来暑往的平淡无奇,是柴米油盐的养家糊口,是时转运来的奢望梦想;可也是阳暖雨润的幸福成长,是金榜题名的出人头地,是洞房花烛的良宵春晓,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人生的穷富贵贱,非“命”即“运”,上帝早有定数,无法

诗意的追寻

杨水河

夕阳无限

布衣俗子们眼里的日子是什么?是日月轮回的司空见惯,是寒来暑往的平淡无奇,是柴米油盐的养家糊口,是时转运来的奢望梦想;可也是阳暖雨润的幸福成长,是金榜题名的出人头地,是洞房花烛的良宵春晓,是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人生的穷富贵贱,非“命”即“运”,上帝早有定数,无法取舍选择,只能任由驱遣。既然挑拣不得,也就坦然面对罢了。跟老天爷去理论不成?!其实,对芸芸众生来说,人活一场更重要的则是养己趣,投己好,努己做,尽己力,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己,更不误己,也就不乏人生之意义,任尔东西南北风。自己就是自己。

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的,自己面对的只能是自己的。碌而又庸的前大半生“掀”过去了,即是丑也不必说了。“家”丑还不外扬呢,何况“己”之丑也。远的也记不住了,就掰扯掰扯眼前这些年吧。告老卸甲,不想卸也不行,国家都照顾你了,还不领情。

退休意味着人走茶凉,社会角色的中断,门前自然车马稀疏可落雀,当然之前也未必曾门庭若市。卸甲了,乐观地说,歇脚赋闲,颐养天年,迈步人生第二个黄金时代。悲观点,连赶带撵,送你到“大盒子”(混凝土盒子)里等“小盒子”。那就及时行乐,莫要耽误。人生百年,白驹过隙。你看那大街边,广场上,公园里,慢车道,湖之滨,旅之途:唱戏(歌)的,伴奏的,跳舞的,健步(微马、半马、倒着走)的,操剑的、练太极拳的、习八段锦的、吹拉(萨克斯、黑管、唢呐、吉他、胡琴什么的)的,骑车的,垂钓的,摄影的,直播的,逛景点的、抖空竹的、“手持彩练当空舞”的……一拨拨赶趟似的,不一而足,好生热闹。不愿动弹的,就在厅堂或居家斗地主、摆长城;比输赢,论高低;争个双升快慢,和(hu)个你死我活。俗话说,人过千百,形形色色(方言音:saisai),任性兴趣爱好,干自己想干的事,利己不碍人,不亦乐乎。

笔者愚笨,少兴寡趣,上述五花八门除健步外,其他的不是学不会,就是赶鸭子上架也来不了“电”,聚不住劲儿。可健步总不能从早至晚,一条道走到黑吧。那就做“宅老”吧:一卷书,一“掌电”(用于权当字典与输入文档的手机),一把藤椅杯一茗,迎朝送夕晃时光。倒也并不寂寞的清净,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日午后,阅毕了又一摞卷册、意犹未尽的笔者,照例拉上了轮状囊袋样购物小车,奔图书馆还而续借。每次前往总是借满最高限数(整十册垒起来尺余般高低,小车拉自然轻快,还能如遇合适顺便采买,一举数得,岂不悠哉乐哉),来去讲效率。下楼出门,遇上同单元邻居二君。这位颇热情地打招呼:

“老兄出门有任务?”

“还书。”笔者迎问而答。

“你还读书?”另一位吃惊了。

“现在谁还读书?谁没有手机?用得着读书?”

怀疑?不解?纳闷?还是不屑?

还是这位吃惊者,既然书用不得读?又何必天天风雨无阻、替孙背包、两手双杯,忙不迭地接送两个孙小上学、放学地读书?突遇雨雪天,还得跑到学校去送伞呢?

兴冲冲、气勃勃却撞上了凉冰冰、嘲弄弄,无奈而又难堪的心情些许郁闷。但随着艳阳迎面与春风拂来而烟消云散。网络、尤其是手机的风靡一时,且横扫老幼妇孺不论,真的就不需要书籍的阅读?而阅读又必然伴随着孤独?看来,不仅高贵的灵魂难免孤独,在世俗的眼里,连看书也不能不算离群索居,因“不合时宜”而被撵入另册的了。尽管如此,但事物螺旋上升的规律告诉我们,仍不必悲观:疾患使人堕入病态而痊愈尚需时日,社会急剧转型中泥沙俱下的病态也不可避免。跋涉出文化的滚滚沙漠,定会迎来书香的芳草绿洲。读书的人绝不会越来越少。

捧卷累了、困了,就换脑子般、随心所欲、走哪儿算哪儿的地出去,看看景致。正如曾被称为“老小孩儿”的严肃(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一级编剧)先生所言,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即便老了,也不能被时代的高速列车甩下,起码不能被甩得太远。尽享着冬暖(暖气)与夏凉(空调)的晚间,灯光柔和,电视(机)硕大,悦目赏心地去追新(闻)追剧追所爱。无论读书、逛街、追剧或别的什么,老实说是笔者并无功利的“漫游”尽兴,可不少时候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了些许意外收获,禁不住会窃喜上一阵。

“赶海”归来

看了洛阳开通一号地铁线的人声鼎沸,乘了一次二号线的试运行,兴致与感奋之余,笔下“冒”出了《飞龙穿凿贯东西 ——写在洛阳迈向地铁时代之际 》、《双铁驰骋贯八方——写在洛阳地铁2号线开通之际》两篇纪行散文(见2021年3月31日《建安风》、同年12月26日《今日头条》)并引起了众多朋友、网友的共鸣、分享、好评、鼓励(点赞)与纷纷转发。如朋友圈里的梅兰竹菊感言:阅此文后,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观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五集大型纪录片《国家记忆.高考一九七七》,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接着“辗”出了《四十四前的那个冬日》(见2021年11月16日《河南工人日报》)或《那个冬日总想起》(见2021年12月2日《建安风》)。接着迎来了阵阵共鸣与反响。

命运相同的读者伊水秋声评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历历如在昨天,那个冬日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网友朱泽民: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一趟寻常的众人故乡行,又“行”出了散文《古都揽春》(见2025年4月25日《顶端新闻》)使更多当地与外地读者加深和增进了对古都昔今的了解,领略了家乡偃师的风光与荣光。网友黎黎分享后说道:《古都揽春》经杨主任的笔墨介绍,近在身边的偃师竟有如此多的人文故事,此情此景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强][强][强]。同行者芳草有言:谢谢水河[合十][合十]看你的《古都揽春》,让我又一次深入回顾了咱们的旅程,比我实地参观还要详细百倍!你真是位有心人!有意人!抒情大师!纪实大家!

感动于一位女邮递员冒雪前来登门相送汇款单,便难以抑制地写出了情景散文《雪路茫茫》(见2024年2月27日《建安风》)读者李相卿感言:

认真阅读美文,为作者文学执着感动,小小邮政邮箱邮人,引来故事串串,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录其中,且意味深长,好观察力表现功底,必须大赞特赞。另一读者听雨说,天底下真的是“术业有专攻”:一纸司空见惯的小小邮单,在文科学子手里,竟也能引出一篇美文来。

一帮同窗去会聚另几位多年未见的老师与同学,热情之状益于言表。游古寺,揽胜景,登西泰山,拜祖炎黄,赏千姿杜鹃,眺皎月夜话,“聚”出了《春天的故事》(见2023年3月9日《建安风》),见证与醉享了人间真情。

网友平安评说:师生、同学相聚时的深情厚意,尽在春天的故事中!读后令人感动、难忘!

读者马志云留言:感谢上苍,赐予了人间良辰佳境,春深无限!感谢生命,给予了我们韶华常驻,时光美好!身临其境,真好![玫瑰][玫瑰][玫瑰]

孕娩之痛之险,养育之辛之苦,父母情深、尤其是母子之爱,大概是人间亲情之最,也是无数儿女内心最不经击戳的柔软之处。一次惯常的为双亲扫墓之行,又“扫”出了《早春时节》(见2025年3月15日《顶端新闻》),带来那么多儿女子嗣那般强烈的缕缕共鸣。

网友蔚蓝等感言道:写得太好了,我一连读了几遍,感人至深。[流泪](表情包)

读者款款老王:有些远方很肤浅,不少近旁很深刻。水河没写远方的辽阔,却写了身边的日常。事情虽小,情怀感人!

另一读者朱泽民评说:情深意切,催人泪下![合十]

人间最美四月天。四月是姹紫嫣红,四月是春深似海。一场四月里天鹅城的相聚纪念(豫西师范同窗入校45年纪念活动):母校时光,春华秋实,碧浪黄河,苍翠崤山。使《四月的相逢》(见2023年4月18日《建安风》)酿造出了时空穿越、重拾青春、友情迸发、感慨漫溢的阵阵芳香与忆往热浪。网友段续平曾留言:相逢是首歌,在美好的歌声中,度过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沉浸在这青春芳香与真情热浪中,自己也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时代、时机、时光;同窗、同读、同梦。愿赓续绵长的“相逢”伴我们到永远!

收到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金色纪念章,情不止禁地又一次唱出了心底的《山歌》(见2025年6月27日《今日头条》)。五十载沐雨栉风,一世情短笛诉衷。一枚普普通通的入党五十年纪念章,既不是对接受者骄人功勋的褒奖,也不是对佩戴者业绩荣誉的承载。怎么也会石激层浪?作为一名与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半世纪的老党员来说,慈祥母亲一缕浅浅爱抚的目光,又怎能不微风般吹皱儿女们心中那池春水呢?!

网友雪莲花JY评论道:今天是党的生日,老师五十载风雨兼程,交上了完美的人生画卷,欣赏佳作为精彩点赞!【赞】【赞】【赞】

同窗远方留言:又写出了很多人心中有手中无的佳文。点赞[强][强][强]……

徜徉“七彩”

以往的看电视剧,眼下叫追剧,它们生动而又形象地诠释着电视艺术作品与当今人们之间越来越密切的依赖关系。电视或者追剧,既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与消遣,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规范和塑造者亿万观众的灵魂与三观。兴趣使然又中文专业背景的笔者,对包括影视在内的文学创作,自然有着较深入的关注。尽管自己不会将屏幕故事刻意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但二者总会不可分割地厮磨纠缠,如影相随。

犹如百花满园的多彩荧屏,各类剧作林林总总,较之其他,笔者最钟情的还是“百姓生活”与“革命历史”题材的反映与表现。以半个世纪时间跨度、展现中国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年代剧”《人世间》,曾静街空巷,热播一时。百姓观百姓的笔者,亦不可自拔地堕入了其中。央视综頻按部就班、慢慢腾腾地播,笔者却有点等不及了。因为该剧刚开播数集,从那个时代一路走来的自己,就有些感触了,且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也就破了以往剧终才动笔的习惯,打开电脑,敲起了键盘。屏幕上的故事推进着,笔者的写作紧跟着。抓住了“一点”(感触着自己有话要说),就不及“其余”(暂不管之后的剧情如何),先把这“一点”说出来。如法炮制的结果是,央视它播它的,笔者的“拙评”——我写我的。赶该剧剧终之前,已陆续写就并相继发表

了《烟火雪色扑面来——电视剧〈人世间〉开篇印象》(见2022年2月2日《今日头条》)、《人性晖光耀时空——〈人世间〉热播探缘》(见2022年2月17 日《建安风》)、《竟绽争艳靓春色——〈人世间〉三女性刍议》(见2022年2月23日《建安风》)、《守正向善真儿男〈人世间〉里的秉义、秉昆和周楠》(见2022年3月1日《今日头条》)、《暖流热泪何为源——〈人世间〉里说人情》(见2022年3月3日《建安风》),之后又写了《春秋椽笔史记篇——〈人世间〉之回目漫谈》(见2022年3月5日《建安风》)。算是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不同对象、不同人物等方面,开掘了该剧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手法,并发表了窥见与拙见。

尽管如此,这一组“追”《人世间》的所谓剧评,还是在不少的读者中引起了波澜。

读者梅兰竹菊说,看了作者的剧评,每晚八点坐等《人世间》。

另一读者赞如松说,先看的评,再追剧。

网友保家卫国对这组小文还赋诗再评:

春秋椽笔史记篇,

开天辟地人世间。

写尽沧柔情和意,

拜读美文乐点赞。

看了多篇观后感,还是杨老师写得深刻全面,对剧中的人物分析得透彻,总结得恰如其分。对人间的分析入情入理。

……

《伟大的转折》《觉醒年代》《中流击水》《绝密使命》《大决战》《香山叶正红》《数风流人物》《大道薪火》《问苍茫》《东方》《外交风云》《跨过鸭绿江》《西北岁月》《天下同心》等,均为央视近年陆续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之新作、力作,纷纷跻身热播且引来较大反响。对这些既属“革命历史”、又为“重大题材”的剧作,应该说对“历史”情有独钟的笔者,自然追而不舍。并不断“追”出新感触、新感悟、新启迪,“追”成了“有感”“试说”“浅说”“刍议”等,“亮”(发表)出来求教于读者们评头品足,争鸣开口。

这些剧作大都着力艺术地还原历史,精心塑造与表现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党的核心与灵魂之毛泽东的伟人形象。展现其或成长成熟、暂露头角;或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或充满信仰,坚持斗争;或才华卓绝,高瞻远瞩;或指挥若定,横扫千军如席卷;或胆略超人,蔑视强敌,意志如钢,带领亿万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前不久刚刚收官的、以反映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及长征途中湘江突围的《浴血荣光》,却有点同中求异,蹊径另辟。较之其志得意满而不同的是,把毛泽东放在了党遭受严重挫折、屡次失败之初、之中。也就是说,刻意表现处于一生中不多见的、最晦暗时刻的毛泽东。要塑造出于极端低谷、党和红军生死存亡危机关头的毛泽东。此时被排斥、被打击、被边缘化之时的毛泽东,又是怎样一个毛泽东呢?老实说,追剧之中的笔者之心始终“吊”在嗓眼,七上八下似的,要“剧终”了却还真未找到“感觉”,自叹:这一次所“追”备不住要落空一半——难成“剧评”了。

《浴血荣光》收笔之夜,也就是笔者的难寐之时:既不甘心,又不死心。转辗反侧的难眠之夜,包括翌日之晨的滨河公园散步始终,笔者一直深陷在难以自拔的困扰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是柳暗花明就在山穷水尽处?困顿中曙光乍现:既然编导能从失败的视角再现毛泽东,“追”者怎么不能顺势而为,沿着这一“通道”,评说失败之时的毛泽东呢?重围一旦突破,或许坦途就在脚下。人往往都不缺乏潜能,只是没遇上发现的机会。一日之工,《失败中的智者情怀——新剧《浴血荣光》之细节浅说》,到底还是草拟告成。发表(见2025年8月15日《今日头条》)后,较快激起了读者们的浓厚兴趣。读者王治通感言:一次失败,再次失败,三次失败,以至于血流成河,这便是“浴血”;失败了爬起,再失败再爬起,直到胜利,这便是“荣光”。赞水河追剧“浴血荣光”!

相卿君速评:水河眼观六路看剧,过后思考总结真谛,有启示有意义,[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编导另辟蹊径,大概读者们与笔者一样,会感到新鲜吧。

或采撷,或拾翠;如草芥,似敝帚;笔者近年来草拟凑起来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拙文小篇,累计一百多篇,逾七十余万言,部分辑入到出版的、继《年华无悔》之后的新作《年轮无声》《年岁无负》(散文.随笔集)里,聊算编织庸生的踪迹印记。

泛舟弄网

拾翠如此,那么钩沉呢?

拾翠也好,钩沉也罢,树立自信或者相信自己,无不是自我加压,不留后路,激发或赢取动力的助推器与加油棒。如此,迎接耕耘之后的割取收获,将不会有悬念和遗憾。泛读中不知何故加大了历史读物的分量,自然也就在史海里泛舟暢游。泛舟远了,也就不满足于卧舟观景,清风明月。是否敢撒网垂钩呢?过往的历史无疑是今人今事的镜鉴,这些镜鉴在哪里?它不会漂浮在水面,也不会自我现身,需要泛舟者不避辛苦、躬身寻觅,沙里淘金地去簏沥与打捞。

史海果然钟情“垂钩”者。“吴起与做人”——终于寻觅到了一面(镜鉴)。随即从其古与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作事与为人、功名与德行的联系上开掘与淘洗。写完吴起之际,又一困扰冒出:既然是“泛舟史海”,正如垂钓者临水精心布网,刚见到鱼就甘心撤网收钩吗?这就在有了《吴起之误——泛舟钩沉于史海之一》(见2025年1月22日《今日头条》、同月23日《顶端新闻》),之后的《李斯其人——泛舟钩沉于史海之二》(见2025年1月26日《顶端新闻》),以及后续的之三、之四、之五、之六……系列篇。

泛舟钩沉于史海的历史人物,由于其所处朝代国别、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禀赋等的诸多差异,无不有着突出个性特点于映照所指,故而,为了“对号入座”,便于区别,落笔之初,笔者即从标题制作开始,大多就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姓名为对象,运用汉字的音同意异之谐音便利,布置构思,比较选择,反复琢磨,期望让“钩沉”之篇目成文之前和发表之时,就能够中意作者和“抓住”读者之双目,激发起他们的阅读欲和以探究竟的兴趣。这就有了“泛舟钩沉于史海”之《吴起之误》(误于做人),《霍光犯惑了》(惑于晚节不保),《韩愈所遇》(所遇出身贫困而发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韩信失信》(失于自己生死不易的忠心耿耿而兔死狗烹),《韩非非何》(非于自己教会了“帝王之术”而被帝王所害)……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名姓之谐音做文章(标题),以诙谐、通俗、上口、易读等拓展读者群。

在设法扩大发文影响的同时,根据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内在个性和彼此差异,一人一题,一事一题,一篇一题,突出特点,同中求异,殊途同归。如已经成文和发表的“泛舟钩沉于史海”系列篇中,就出现了《邦哥的本事》(邦哥即汉高祖刘邦)、《战国的名将们》(列举战国时代之同为名将战神的白起、李牧、王翦等殊同之命运)、《云肪诞吾乡》(说东汉时的蔡伦造纸,赞颂故乡悠久的历史与厚重文化等)、《红杏闹春春几许》(试析宋祈之名作《玉楼春.春景》)、《纵浪大化无喜惧》(说东晋田园诗人鼻祖、鄙薄仕途“五士五隐”的陶渊明)、《首阳山之鹿峰下》(漫谈司马懿墓)、《诚求善纳却又屠》(说明太祖朱元璋的求贤与屠贤)、《“义”旗之下》(列举春秋战国时代刺客们的义之高下)、《推恩与罪己》(汉武帝之功与过)《英年早逝“才”与“怀”》(西汉才俊贾谊之人生悲喜)……

泛舟与撒网,垂钩与沉出,说古论今,以古映今。或许历史是今日之昨天,也或许是前世之鉴为后世之师,要不就是人们对“知兴替、明得失、正衣冠”的关注与垂青。尽管笔者的“泛舟钩沉于史海”系列篇,已写就和发表到“之二十三”,但从一篇一篇文后的评论区看,读者们依然饶有兴致,且读者群持续扩大(由当初的数千已增长到数万),评论与鼓励(点赞)层出不穷。

以日前面世的《英年早逝“才”与“怀”》(见2025年8月6日《顶端新闻》)为例,发表当日阅读量就跨过了双千(之前不多见),一周内竟突破了五万(5.5万)、获赞三百六十余而出乎所料。当然,较之大腕大咖们不足挂齿,但读者们的共鸣与兴致可见一斑。起初萌生“泛舟钩沉于史海”之意时,敢不敢冠名“之一……系列”,还犹豫再三,举棋不定。不成想数月之后竟“之”到了“二十三”,累加到七八万字了。

或许随着自己新的阅读的持续不断,泛舟怕会泛得更远,钩也会垂得更深,新的发现与收获大概也不会落空。哪怕往后泛舟之前路茫茫,钩也许不那么会知幽探微,但只要垂钓者心诚不废与坚持不懈,沉宝或珠玑或许定会源源不断,篓实囊丰。正如只要海浪不止,潮涨不息,留给沙滩的美贝、彩石总会见入眼帘,制造惊喜,回报不负。重要的是赶海者的不懈探寻、坚持与练就识珠辨玑的双目。当年圣哲姜子牙(姜尚,后被分封之吕地,故也称其为吕尚)垂钓渭水,无饵且直钩,不是也有自己上钩的愿者吗?因为姜公垂钓之意不在鱼而在人也。正如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有人也说姜子牙非钓(直钩且悬水面之上三尺三)而实乃作秀,不是——钓却非钓——别出心裁的自我策划吗?可竟“秀”来了明君赴至;“秀”来了天地换新;也“秀”来了自己的如鱼得水,出人头地。“秀”得值:为自己“秀”来了千载机遇(终遇明主);为“真龙”(姬昌、姬发二王)“秀”出了文伐武攻;为历史“秀”得出煌煌新篇(周兴代商)。何乐而不为?

不久,广施仁政、求贤八方的姬昌(后来的周文王)便慕名而来,拜尔求之,诚心可昭。集文武共治于一身的姜公,当仁不让,辅佐周文王推行“文伐”策略,促成诸侯归附;后又助姬发(继位的周武王)伐纣,制定灭商策略,建立周朝,且数百年江山无虞。可谓拜求一贤圣,则可得天下固社稷也。后世的商鞅、吴起、李斯、毛遂、蔺相如、韩非、孙膑、汉初三杰、诸葛亮、魏征、王安石、刘伯温等胸揣大志、才华超群者,沧海横流,大抵如此。

“赶海”者说

不管是闲来阅读,读书又“书”,结缘荧屏,还是拾翠就文,装点生活,充实岁月,亦或泛舟史海,钩沉珠玑,借古为镜。兴趣所致,喜之为之。虽身心俱疲,辛劳自知,却也在开动着大脑,愉悦着身心,迟滞着病患,得益着养生。但钱囊瘪瘪,少有碎银落袋。稿酬寥若晨星,几乎是白干瞎忙。也有言闻于耳旁:连稿费都没有,为谁辛苦为谁忙?诚然,等同报酬之稿费的多寡与有无,是作者劳动是否得到社会认可之重要的现实尺度之一。但所有的劳动都必须以金钱为交换媒介吗?没有稿费的劳动,就一定意义全无?

当捧起一部思接千载的佳作重读不厌、爱不释手而怡然自乐;当或采撷、或拾翠换来的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若狂;当追剧追得忽有新感触、新感悟、新启迪、新召唤之时;当泛舟史海、垂钩不空、鱼跃人欢之际;当阅读、采撷与拾翠的追寻中电光乍现、灵感突至之时;当心语如江河之水涌向大海、平静而又匆匆奔赴、流来九曲而又青山未遮;当从构思、布局到行文的困顿重围中化茧为蝶、脱稿成篇之刻;当一篇又一篇拙稿瞬间飞向远方而不久又被编发面世的晨曦暮霭间;当带着露珠、幼稚且不乏浅薄之小文的阅读量、收藏量与点赞指数蹭蹭上蹿那时刻,尤其是高手行家与八方读者们的精评、商榷、争鸣和直言批评不断涌出……往往此时的笔者,如同倾城粉黛行于市井众目争相所激荡起的兴奋、欣喜、惬意、愉悦与满足一般,岂有别的什么能够代替得了的呢?有无几个铜板或三五银两,又算得了什么?

尽管云云如此,笔者却也绝非是日进斗金的不差钱,饱汉不知饿汉饥;非一夜暴富“成功人士”的不在乎钱,以致被钱烧得胡言乱语;或矫情地视金钱如洪水猛兽一般;也非夸夸其谈地弄姿作秀;更不是自我标榜、沽名钓誉的伪高尚,只不过吐露一下自己每每此时的真实感受而已。

笔者也是生长于农村农家的穷出身,且曾从灾荒年代熬过少小与童年,饱尝过饥馑与寒苦,深知金钱之于生活或生存,离开须臾将寸步难行而万万不能。可已经告别了贫困、温饱、跨入小康的你我他,乃至更多的包括原先贫困、特困地区的人们,由于贫困带来的生存之虞,已经成为了历史。而且包括你我在内的广大退休族,无不有着月来年涨、衣食无忧的退休金。即便是农村父老之花甲者,也都有着以前并无的些许赡养钱金,虽然他们没把养老之拐棍全靠在政府门上。可已经小康的谁家,还在为吃穿过活犯愁呢?

生活固然离不开钱,但也绝非一切必须唯“钱”首是瞻。前文“夕阳无限”中历数那纷繁多样的吹拉弹唱、走骑摄钓,都有工钱报酬吗?否则就“洗手”、收兵或待价而沽?那为他人、为社会的公益、捐赠、志愿者、义工君又为了什么?打发时光的“赶海”拣贝、徜徉彩屏或泛舟钩沉等,乃至心语诉笔,混迹一介百姓写手,献丑一番雕虫小技,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与钱何干?

钱啊钱,人啊人,那么真的只要有了钱,凡事论钱,张口必钱,眼里尽钱,就一定“钱”出个充实、富有、高贵、出彩的人生?而劳动、创造赢得的胸腹之畅快、心灵之愉悦、精神之高光,难道就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或视而不见吗?为什么一些富翁土豪们曾不无遗憾地悲叹道: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

作者简介: 杨水河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一百五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和《年岁无负》三部散文(随笔)集,并被洛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来源:赤子匹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