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沩山的晨钟暮鼓到炭河里的青铜锈色,从泛黄典籍的字里行间到考古遗址的泥土芬芳,有一位研究者用16年时间,在宁乡这片古老土地上打捞出众多历史记忆,解码宁乡3000多年文脉,被人称为“半路出家的文史专家”。他,是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炭河里工作站副站长喻立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从沩山的晨钟暮鼓到炭河里的青铜锈色,从泛黄典籍的字里行间到考古遗址的泥土芬芳,有一位研究者用16年时间,在宁乡这片古老土地上打捞出众多历史记忆,解码宁乡3000多年文脉,被人称为“半路出家的文史专家”。他,是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炭河里工作站副站长喻立新。
突如其来的触动,他开启了文史探秘路
近日,记者在宁乡见到喻立新时,他正在伏案打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宁乡文史研究”。2008年夏天,喻立新调任宁乡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在此之前,他与“学术研究”并无太多交集——从乡村教师到乡镇干部,从县政府招待所所长到机关事务管理局,20余载的基层工作经历,练就了他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初到沩山,密印寺的千年银杏、炭河里的遗址轮廓、山间地名里的古老传说,像一束束光,突然照亮了我心中未曾触及的角落。”喻立新回忆说,当自己第一次站在炭河里古城址的土地上,看着远处的群山,仿佛能听见3000年前的青铜冶炼声。
这让已过不惑之年的喻立新,开启了文史研究的“新模式”。2009年,他以炭河里古文化为起点,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史料堆中。青铜器发现报告、先秦文献记载、地方志中的地名考证,甚至村民口中的民间故事,都成了他研究的“线索”。
“历时一年梳理分析,我写出了第一篇学术文章《宁乡黄材是南中国先秦文明中心》。”喻立新告诉记者,2011年9月19日,《长沙晚报》以整版篇幅载其观点,在文史界引发热议。人们没有想到,这位行政干部竟能对宁乡先秦历史提出如此独到的见解。
深耕长沙先秦史,他研究绘制《宁乡历史地图集》
这次“亮相”,让喻立新更加坚定了研究方向。从此,工作之余的他,要不泡在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要不奔波在宁乡的田野乡村实地调查、考证,原本的“业余爱好”,渐渐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主业”。
他像一位历史侦探从碎片化的史料中寻找线索,试图还原宁乡在先秦时期的完整面貌。2012年,他的《长沙先秦历史初探——兼论炭河里古文化》刊登在湖南《文史拾遗》上,次年又被辑入《湖南文史丛谈》第四集并列为首文。后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楚汉青阳今何在》《长沙春秋扬越来源探究》等学术论文,清晰完整勾勒出长沙地区先秦历史。
“2022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乡老粮仓向家洲遗址的勘探,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证’。”喻立新介绍,50万平方米以上的战国中晚期大型楚文化聚落遗址,规模之宏大、遗存之丰富,让他眼前一亮。
经过细致考证,他写下了《战国中晚期宁乡向家洲相当于今省会城市》一文,提出“向家洲遗址是战国中晚期楚国洞庭郡治所在地”的观点,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赞同。
他精心研究绘制的《宁乡历史地图集》,是我国第一本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对象的历史地图集,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清宣统三年(1911)宁乡县区划图》被湖南图书馆、湖南方志馆、长沙市档案馆等单位收藏。
解码宁乡历史文脉,他著书立说成果丰硕
除了地方史,喻立新的研究触角还延伸到宁乡历史文化的各个角落。他像一位“多面手”,在不同的文史领域里深耕细作,用多样的形式传承着宁乡的记忆。
他研究宁乡青铜文化,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试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宁乡青铜文化起源再探索》《关于宁乡商周青铜器族属问题的思考》等学术论文。2022年,他主持编纂的《宁乡青铜文化志》完稿,这部凝聚10年心血的志书,系统梳理了宁乡青铜文化的发现、研究与传承,成为研究宁乡青铜器的重要文献。
他研究沩山历史文化,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毛泽东月夜赞沩山》《青年毛泽东与宁乡沩山密印寺》《唐昭宗与宁乡沩山密印寺》等文章。2016年起由他主持编纂的《湖南省特色志丛书·大沩山志》,终审在即,将为沩山文化留下权威记录。
他撰写《刘长卿诗中“芙蓉山”考略》一文,解开唐诗中的宁乡密码。他精心研究绘制《宁乡市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图》,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弘扬宁乡红色文化。2023年5月,他注册微信公众号《宁乡文史研究》,至今已发布160多篇原创文章,通过新媒体向大众传播宁乡历史文化。
从42岁与文史结缘,到58岁仍笔耕不辍,喻立新用16年时间,把自己“研究”成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沙学院长沙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沙市政协文史资料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炭河里工作站副站长等。
记者看到,喻立新的书房里堆满了史料书籍,电脑里存满了考证笔记,足迹遍布宁乡的山山水水。“工作之余花那么大精力搞文史研究,不累吗?”记者问他。“宁乡的历史像一本厚重的书,我才翻开几页。当看到宁乡的历史被一点点还原,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虽然累,但值得。”喻立新笑着说。从“青铜国宝”到“红色遗址”,从“古寺传说”到“区划变迁”,喻立新用通俗的语言、扎实的内容,让宁乡文史走出了学术殿堂,走进了大众视野。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