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专家曾断言活不过40岁,现状打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01:57 1

摘要: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桂珍与丈夫结婚多年,却始终未能怀上孩子。看着同龄人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膝下无子的状况愈发明显,在农村,夫妻二人遭受了不少流言蜚语。

1988年,随着响亮的啼哭声,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成功诞生。这一医学奇迹的背后,是张丽珠教授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然而,张丽珠教授也因此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桂珍与丈夫结婚多年,却始终未能怀上孩子。看着同龄人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膝下无子的状况愈发明显,在农村,夫妻二人遭受了不少流言蜚语。

为了能有个孩子,夫妻俩前往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郑桂珍被确诊患有双侧输卵管不通,这几乎断绝了他们自然受孕的希望。但二人没有放弃,无论是偏方还是正规药方,甚至求神拜佛,钱没少花,罪没少受,却依旧没能如愿。

转眼,郑桂珍快40岁了,夫妻俩原本已对要孩子不抱希望。这时,他们从广播中得知北京一家机构正在研究体外受精技术,这项技术或许能帮助不孕不育夫妻实现生育梦想。

郑桂珍重新燃起希望,可丈夫却拒绝了,他不想妻子再为要孩子承受过多痛苦,以往喝中药还能接受,如今这种新技术,他充满担忧。但在郑桂珍的坚持下,丈夫最终妥协,表示去北京试试,不行就回家放弃要孩子的念头。

在北京第三医院,夫妻二人见到了张丽珠教授。张丽珠教授在1944年就已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远赴海外求学,并取得一定成就。她自幼父母双亡,在国内本无牵挂,但新中国成立后,完成学业的她毅然选择回国,成为北京第三医院的一名妇科医生。

工作期间,她收到无数不孕患者的来信,深感他们无子女的痛苦,决心帮助这些家庭。当时,试管婴儿技术在国外已有一定名气,但在国内,很多人闻所未闻,相关设备和仪器更是匮乏。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张丽珠教授没有退缩,她组织团队,废寝忘食地投入研究。

起初,团队连一个正规实验室都没有,只能在不足10平米的空间里开展工作。仅有的几根穿刺针,用到针头变钝,就拿到钟表修理店磨尖,直至针头上的螺纹全部磨光。即便使用这样简陋的工具取卵,却从未出现一例感染或出血的情况。在郑桂珍夫妇到来前,张丽珠教授的团队已进行了12次尝试,可惜均未成功,谁也无法预料这一次是否能打破僵局。

郑桂珍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38岁的她属于高龄产妇,生育风险极大。但看着郑桂珍充满渴望的眼神,张丽珠教授同意为她实施手术。团队为郑桂珍做了全面检查,并根据她的情况制定了最佳方案。考虑到各种风险,郑桂珍被推进了手术室。

在那个没有超声波、没有微创技术的年代,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取卵过程中,张丽珠教授紧张得额头冒汗,生怕出现一丝失误。顺利取出卵液泡后,助手刘平迅速开展下一步工作。完成体外受精后,最关键的一步——将受精卵植入体内也顺利完成。手术成功,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缝合好伤口的郑桂珍被推回病房。

七周后,郑桂珍腹中传来婴儿微弱的心跳声,这宣告着手术初步成功。接下来的十个月里,张丽珠教授的团队对郑桂珍悉心照料。1988年3月10日,郑桂珍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女婴,她为女儿取名郑萌珠,寓意生命萌发自张丽珠教授。郑萌珠的诞生,掀开了我国辅助生殖医疗技术的新篇章。

然而,这项突破传统受精方式的技术,也将张丽珠教授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对这种非自然的生育方式充满质疑,甚至有人声称通过这种方式出生的孩子不会长寿、不健康。

面对外界的种种议论,张丽珠教授没有过多辩解,但她要求郑桂珍在北京多留两个多月,确认孩子状况稳定后才让其随父母回老家。临走前,张丽珠教授拉着郑桂珍的手千叮咛万嘱咐。

在郑萌珠的成长过程中,张丽珠教授也时常关心她的情况。在众人的关爱下,郑萌珠健康成长,与其他孩子并无差异,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首例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

20年后,郑萌珠顺利考上大学。2019年,31岁的郑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迎来了自己的孩子。她生产时,曾经张丽珠教授的助手刘平也在手术室。当孩子出生,刘平抱着婴儿的场景,宛如当年张丽珠教授抱着郑萌珠一般,生命的延续在此刻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生命来之不易且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张丽珠教授坚持研究试管婴儿技术,千千万万的不孕家庭得以拥有自己的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张丽珠教授一生的真实写照。

来源:乐以好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