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说根据原著拍的电视剧,也是当年现象级的爆款剧,但最后被限制播出了,因为太真实,而且价值观不太正确。
看完《蜗居》原著,感慨良多。
据说根据原著拍的电视剧,也是当年现象级的爆款剧,但最后被限制播出了,因为太真实,而且价值观不太正确。
年少时单纯,看剧时满眼都是海藻、小贝和宋思明之间的感情纠葛。
最多一边唾骂海藻当三道德败坏,但也恨不得自己能有一个单身的宋思明,来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现在读原著,终于能从这些表现下看到别的现实主义的东西了,比如拆迁、潜规则、特权、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等等。
也难怪有网友评价它的类型时说它先是现实主义,再是爱情题材,然后是戏剧题材,最后是反腐题材了。
本次重温《蜗居》,我发现了三个曾经未曾注意的小细节,仔细琢磨这三个细节,一股深寒之感油然而生。
它让我对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开始摸清所谓的社会运转下隐形规则的门。
下面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三个让我细思极恐的细节。
《蜗居》中所有故事发生的起源都是因为海萍要买房。
海萍第一次要买房的时候,她还在怀孕初期,手里的钱完全够付一套中小户型的首付,而且还有她挑房子的余地。
结果她嫌房子格局不好,没要。
第二次买房的时候,海萍都快生了,房子还不如第一套,但价格更高。
她付了4000订金,结果有人比她多掏2万5千,截胡了。
再后来,儿子出生加上房价飙升,两人越来越买不起房了。
第三次,海萍终于买了房子,98万。
为了这套房子的首付,海萍父母的钱包,海萍夫妻的存款以及海藻都被掏空了。
也是因为这套房子,海藻断送了和小贝的感情,成了宋思明养在外面的女人。
一直以来,都觉得造成这一切的是海萍的贪婪和海藻的拎不清。
直到今天才发现,其实背后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推手。
原著安排很巧妙,上一章节还是海萍一家因为首付闹得鸡犬不宁,下一章节就写了炒房。
原著中,一位不知姓名的神秘男士向宋秘书请教。
值得注意的是,他叫宋思明“老大”,证明这两人关系匪浅,肯定是一条利益链上的人。
他问宋思明,手里刚买了一块地,但房价有掉的迹象,房子不好卖,该怎么办?
还说他找民工排队制造房子很火的假象,还和其他房地产互相买对方的房子抬房价的行为,效果都不理想。
宋思明给出的主意是:
一、找几个房地产龙头联合炒热市场,增加人气,稳住房价,只要制造房子有涨价的假象,就不愁人不买;
二、让神秘人把自己的房子价格标高,然后自己付首付买回来,多贷点款,月供能供就供,不能供就让银行把房子收走。
最终首付原样回来了,又从银行套出了一笔贷款,还能稳定房价市场,等人高位接盘,很高明的“金蝉脱壳”。
对于这一系列的操作,宋思明的总结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他把这种操作叫做:资本运作。
显然的,所谓的羊就是以海萍、海藻为代表的底层人民。
这让我想起哈耶克的一句话:
“为什么一些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因为解决问题的人就是制造问题的人”
为什么房价居高不下?
为什么海萍掏空三个口袋都买不到房子?
把海藻推向宋思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哈耶克的这句话就是最本真的答案。
联想的再深一点,是不是可以说宋思明花在海藻身上的每一分钱,其实也可能是海藻和海萍的钱呢?
海藻的妈妈就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她说:
你们享受的这部分帮助,其实原本就属于你们自己。
如果你还不理解,看第二个细节就更清楚了。
02海藻和宋思明春风一度后,拿到了他给的6万元,一个没说借,一个没提还,心照不宣。
她要这笔钱是让姐夫苏淳还掉找同事借的6万元年息高达10%的借款。
让我们复盘一下这笔钱的流向。
海藻从宋思明手里拿到这钱后,她给了姐夫苏淳。
苏淳把这笔钱给了借他钱的同事。
这个同事把这钱给了自己的表姨。
而这位表姨是宋思明的太太,也正是她亲手把这笔钱给的宋思明。
这才是最让我感觉细思极恐的地方。
类似的细节其实还有一个。
海萍有段时间急着租房,宋思明从信封中拿出了一把公寓的钥匙,表示有个朋友刚好有一套空房,可以免费借给她过渡。
可这套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初海藻的老板为了搭上宋秘书这条线,专门拿了一串钥匙装在一个信封里,让海藻送去宋秘书的办公室。
现在,宋思明做的只不过是借花献佛而已,这房子的流向又是一个圈。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我打断你一条腿,再给你一副拐杖,你还要感谢我,因为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
6万块钱是宋太太借出去的,帮海藻平账的是宋思明,夫妻俩一个打断别人的腿,一个给别人拐杖。
最后一个拿到600元的利息,一个得到了一个年轻女孩的感激和身体,也算是另一种夫妻之间的默契配合了。
房子亦是如此,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宋思明和陈寺福。
果然,钱最终的流向是不缺钱的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站在全知的旁观者角度,看到资源在底层流通时,无数人想抓住它,为此付出很重的代价,但它转完一圈最终依然回归到了上层人的手中,只会让我遍体生寒。
《格言联璧》有这样一句判词: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
海藻对应的是前半句,宋思明对应的就是后半句。
当底层的百姓为了物质而抛弃道德和礼义廉耻还不觉得耻辱时,当上位者把财富都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想着惠及世人时,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昏暗。
而不幸的是,我们现在身处其中,清醒沉沦却无法逃脱,于是有人称这是命,可这真的是命吗?
03第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则是宋思明的倒台。
明明宋思明做上不得台面的勾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比如他放任太太在外面放利钱,打算用3亿搞个空壳公司套30亿,宋太太为了不让丈夫坐牢筹措的一提包钱,宋思明只是拿了一小部分给海藻就是500万,可见他这些年不法收入肯定很多。
但为什么以前不倒台,在某一天突然的宋秘书、谢行长、张市长等为利益链条的团伙就被瓦解了呢?
难道以前没人察觉到他的行为?难道他以前负责的工作完全没有失误过?
难道以前就没人想拉他下马?为什么这个老太太死亡的事情闹得那么大?
这一切的疑问,看一下宋秘书倒台和宋太太爸爸死亡的时间一切就很明白了。
几乎是前脚宋思明岳父入土为安,后脚宋思明这边就乱了。
可以推测,宋太太爸爸还活着的时候,他会为宋思明保驾护航。
遇到事情的时候他的人脉可以给宋思明透露风声让他能更积极的自救和接招,也可以帮他挡下一些不利于他的言论和舆情等。
甚至很多人因为知道宋思明有靠山,背后的水不知道有多深,都不敢轻易动他,所以他位置稳稳的。
可官场比其他地方更现实,你活着的时候大家卖你面子,你不在了,事情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宋思明岳父死后,宋思明就麻烦了。
宋秘书负责的拆迁工程出现命案的舆情其实就是对手对他的试探。
如果他能在舆论爆发前有人提醒把事情压下,在事情发生后背后有人力挺大事化小,那么对手肯定不会轻举妄动,至少短期不会有下一步动作。
可宋思明没有这样的人脉和手段。
甚至有人死亡的事情都在报纸上都闹得沸沸扬扬了,他这边都还没得到消息。
耳目已经失灵到了何种程度,他这个层级的人物来说是大忌。
这也让对手探到他的底,知道宋太太爸爸的人脉等在他死后都不怎么卖宋思明面子,于是毫无顾忌的出手了。
不仅找人拿老太太死亡的事情大做文章,最后更是直接找更上一层,让他们派人来查宋思明,直到把他们一伙人全部打倒为止。
每次复盘明白这种暗招,我就脊背发凉,感觉名利场真的是水很深啊,一不小心就会被吞噬。
不知道大家从中这个细节中悟出了什么?
04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性,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性,是读不懂书的。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的内涵在读《蜗居》的过程中我终于体会到了。
《蜗居》这几年陆续翻看几次,每一次都能让我对人性、社会的复杂性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此,我只想说,这世界诱惑太多,唯有坚守本心,方能在岁月和红尘的洗礼中始终不迷失本心。
与君共勉。
来源:畅读时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