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恋综都卷到不背台词都不敢谈恋爱?”——我本来也是这么觉得,直到卢远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手改选来了句“别自作多情”,一下子就把演播厅里的气氛给冻住。
“恋综都卷到不背台词都不敢谈恋爱?”——我本来也是这么觉得,直到卢远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手改选来了句“别自作多情”,一下子就把演播厅里的气氛给冻住。
那一刻屏幕外的我直接拍桌:这哪里是约会,分明是给所有“暧昧拖延症”患者的一记耳光。
她的反悔名场面之所以爽,不在狗血,而在把“女生只能等”的默认剧本撕了个口子
小岛第一天,她先去接近金禹行,一转头见对方发呆,立刻把注意力转向王乐晨,没一点过渡期的小犹豫。
观众看惯了“再等等看”的温柔虐,突然有人把进度条拉到尽头,当然肾上腺素飙升。
更妙的是节目组没剪掉她的“翻脸”,以往恋爱综艺靠剪辑营造出三角修罗场,这一回却是她当场直播拆开CP,那弹幕不停地一直刷着“舒坦”。
我觉得导演组大概也腻歪死工业糖精了,干脆扔条鲶鱼进去,让大伙儿都现原形——果不其然,金禹行立马就拉下脸来,观众立刻就懂了:原来“体面”才是最会装的那一套。
有人将卢远比作恋综里的董明珠,称她正以职场那一套来开展恋爱,诸如设定某种KPI、评估投入产出,并且还会及时进行裁员之类的情况。
我倒觉得更像深夜刷到“断舍离”视频的我——一边心疼sunkcost,一边把过期暧昧扔进垃圾桶。
她的“成本核算”并非是冷冰冰的,而是将“自我感受”也算进资产负债表,这在女生成长的教科书中,差不多是缺失的。
当然她也不是无敌。节目里有一瞬她低头搓手,声音突然拔高:“我能再回答一下吗?”那个微表情出卖了她:果断背后同样有怕被讨厌的忐忑。
只是她选择把忐忑公开,等于把“被拒绝也不丢人”五个字贴在脑门,反而让攻击失效。我第一次意识到,高自尊不是不紧张,是敢让你看见我的紧张。
于是弹幕出现奇观:女生刷“姐姐好勇”,男生刷“她好吓人”。
同样一条时间线,两种体感温度
我截图给闺蜜,对方抛来一句:“怕她的多半是习惯掌握拒绝权的人。”
一句话把我点醒——卢远掀桌,掀的不止是恋综规则,更是“谁拥有挑选权”的默认设置。
可如果所有女生都学会“次日达”式止损慢热的人还有活路吗?
我周边就有朋友得花三个月才定下心来,要是放到那种加速的游戏里,她还没开机,就被淘汰。
节目把“摇摆就等于不够喜欢”当作公理来宣扬,看着是挺解气的,可却也偷偷地给另一种恋爱节奏判了“死刑”多元化的口号喊得那叫一个响亮,可标准答案却越弄越单一。
更隐蔽的陷阱藏在“代入感”里
官微使劲儿推广“学生妹”这个标签,让高校那边的观众自己就对上号:她能行我也能行。
不过可别忘,卢远有着北师大法学院的光环傍身、镜头的偏爱还有剪辑的助力,现实中的咱们要是一复制,“秒拒”搞不好换来的是一句“作精”而不是“姐姐好勇。
这个节目把个人的发展路径包装成适用于所有人的攻略,实际上就是高级的软性广告。
把它和《非正式会谈》对比能发现一种有趣的反差:前者积极倡导多元文化,后者却悄悄缩小选择空间;前者给性格“慢热”的国家代表足够展示机会,后者把迟疑态度剪成“海王”行为的证据。
同一平台所产出的内容,价值观恰似左右手相互争斗,如此看来,综艺里的“金句”不过是迎合目标受众口味的添加剂罢了,可千万不要真将其当作恋爱的圣经。
所以看完我只敢给自己立一条小目标:下次暧昧超过四周不推进,就把卢远举手片段循环三遍,接下来——先睡一觉,再决定要不要掀桌。
现实没有灯光师,我得给自己留一点缓冲,也留一点尊重给那个可能同样慢热的对方。节目可以剪成爽点,生活却要自己收拾残局。
唠到恋综往后能咋拍,我还怪想瞅瞅“反加速”实验:给每位嘉宾都来那么一回“暂停键”,一按下去就能实实在在地延长观察期,把“秒拒”和“慢热”搁到同一张时间表里,让心跳回归原本的节奏,可不是奔着流量去。
卢远已经证明真实可以出圈,下一步轮到我们验证:慢一点也配得到爱。留言区等你,告诉我:你愿意按下暂停吗?
来源:子夜观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