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穆耳看元朝兴衰:守城之君的功与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19:10 1

摘要:1265 年,铁穆耳出生于元大都燕王府,他的父亲是元世祖忽必烈嫡子燕王孛儿只斤・真金,母亲是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铁穆耳自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也注定与政治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铁穆耳

1265 年,铁穆耳出生于元大都燕王府,他的父亲是元世祖忽必烈嫡子燕王孛儿只斤・真金,母亲是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铁穆耳自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也注定与政治权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忽必烈

他的父亲真金太子,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汉臣,是元初汉法派的实际领袖 。1273 年,真金被忽必烈立为皇太子,本应顺利继承皇位,然而,一场禅位风波打破了这一切。1285 年,南台御史封章上言,建议忽必烈禅位于皇太子,且皇后不宜外预。真金深知忽必烈不愿禅位,恐惧不已,御史台秘而不发。但此事被阿合马余党答即古阿散得知,企图以此揭露,大索天下埋没钞粮,拘封御史台吏案。虽然后来答即古阿散等坐奸赃论死,但其同伙分别被诛杀、流放或没为奴,可真金竟因此忧惧成疾,于同年十二月去世,终年四十三岁 。

真金太子的去世,让忽必烈的皇位继承计划陷入了困境。他并没有按照蒙古传统的幼子继承制,也没有完全遵循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在真金的几个儿子中犹豫不决 。真金有三个儿子,长子甘麻剌封晋王,长期在漠北任方面主帅;次子答剌麻八剌疑似为失语者;幼子便是铁穆耳 。忽必烈似乎对铁穆耳寄予了厚望,1287 年,诸王叛乱,忽必烈派铁穆耳统兵讨伐叛王哈丹。1293 年,铁穆耳受皇太子宝,接着忽必烈又派他镇守蒙古汗国故都哈剌和林,掌管北方防务 。同时,开国四杰之一博尔术之孙、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也成为他的助手。在玉昔帖木儿的请求下,忽必烈将原来属于真金的印玺 “皇太子宝” 授给铁穆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传位给铁穆耳的意图 。

然而,铁穆耳的皇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294 年,忽必烈逝世后,他与胞兄甘麻剌成为了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甘麻剌作为嫡长孙,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他长期在漠北统领军队,有着自己的势力和支持者 。但铁穆耳也有自己的优势,他得到了母亲阔阔真的全力支持,阔阔真对铁穆耳宠爱有加,在皇位争夺战中积极为他奔走呼号 。同时,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人也站在了铁穆耳这一边。玉昔帖木儿手握重兵,统帅和林附近的蒙古、色目人和漠南汉人军队 。在忽必烈去世后,他以太子印玺为凭据,声称忽必烈有意传位于铁穆耳。

为了最终确定皇位归属,真金妃提议让兄弟两人当众比赛诵读祖宗宝训,优胜者为大汗。甘麻剌因口吃,竞赛失败 。1294 年 4 月 14 日,铁穆耳从和林到达上都,左右部诸王全部来到上都聚集。此前,御史中丞崔彧得到传国玉玺,上面的文字是 “受命天于,既寿永昌”,把它交给了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 。太后将玉玺授予了铁穆耳。而后,铁穆耳在众人的拥护下即皇帝位,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成为了元朝的第二位皇帝 —— 元成宗 。

铁穆耳即位后,并没有对中央人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而是继续任用中书右丞相宗泽、平章布忽木等执政 。他深知官吏腐败对国家的危害,因此在即位之初,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吏治,约束权贵 。

成宗即位的第二个月,便下诏各道廉访司及时追查转运司官员欺隐奸诈的案子,以防止管财政的官员贪污中饱 。同年十月,他要求中书省臣约束属官,凡对公事敷衍塞责者处以笞刑 。1295 年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 。十二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行政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贪污腐败的行为,约束了权贵的权力,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

据史书记载,仅 1302 年,成宗就罢免贪官 18473 人,审理冤案 5176 件 。他的这些举措,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也为他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但可惜的是,这些举措未能贯彻到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场中的贪污因循之风又逐渐盛行起来 。

铁穆耳在位期间,推行 “惟和” 政治,强调和平与稳定,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 。他停止了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 。在对待贵族官僚时,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针,一方面多次赏赐诸王、公主、驸马,增加官员俸禄;另一方面厉行整顿吏治,约束权贵 。

然而,“惟和” 政治并没有带来完全的和谐,朝廷内部的政争依然存在 。中书省臣与御史台官员之间时常发生冲突,中书省臣希望通过各种政策来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而御史台官员则注重监察百官,维护朝廷的法纪和公正 。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的决策和行政效率 。

例如,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中书省臣和御史台官员往往会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成宗需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和协调,以确保朝廷的稳定和政策的顺利实施 。他有时会支持中书省臣的主张,有时也会采纳御史台官员的建议,这种平衡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朝廷的稳定,但也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

铁穆耳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后期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国力空虚,政治日趋黑暗 。

为了酬谢拥立他的诸王贵戚,铁穆耳滥增赏赐,很快造成国库 “向之所储,散之殆尽”,“岁入之数,不支半岁” 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钞本来维持,导致钞币迅速贬值 。在用人上,他倾心任用的仍是伯颜(赛典赤孙)、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 。这些色目官僚与皇后卜鲁罕内外勾结,淆乱朝政,官场中贪污因循的风气大盛 。

1300 年,云南行省左丞刘深建议攻打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等地),铁穆耳为了能建功后世,提高威望,便采纳了这一建议 。然而,这次征讨却引发了西南大扰,酿成云南、贵州各族人民起义 。刘深率领的军队在征讨过程中,遭遇了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上路途遥远,气候恶劣,士兵死伤惨重 。为了支持这场战争,元朝政府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赋税和劳役,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

此外,铁穆耳晚年连年患病,无法亲自处理朝政,这也使得皇后卜鲁罕和色目官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他们在朝廷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政治更加黑暗腐败 。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为后来的皇位争夺战和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 。

在军事方面,铁穆耳即位前就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1287 年,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玄孙乃颜,联合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后裔胜纳哈儿等举兵反叛 。乃颜的势力强大,他的领地在东北,拥有大量的军队和财富 。忽必烈亲自率领大军前往镇压,铁穆耳也跟随祖父出征。在这场战争中,铁穆耳表现出色,他勇敢地冲锋陷阵,鼓舞了元军的士气 。最终,乃颜被击败,忽必烈将其处死 。

乃颜之乱虽然被镇压,但他的残余势力仍然在东北地区活动,不时侵扰当地百姓 。1288 年,铁穆耳奉命督师征讨乃颜余党哈丹秃鲁干 。哈丹秃鲁干是一个非常狡猾的敌人,他带领着残余势力在东北地区流窜,躲避元军的追捕 。铁穆耳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他先是派遣侦察兵摸清了哈丹秃鲁干的行踪,然后分兵多路进行围剿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铁穆耳身先士卒,带领元军与哈丹秃鲁干的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苦战,元军终于击败了哈丹秃鲁干的军队,哈丹秃鲁干本人也在逃亡中自杀 。

铁穆耳参与平定乃颜之乱及后续余党叛乱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在军队中树立了威望 。他的这些功绩,为他日后继承皇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元朝的西北边境一直存在着隐患,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和察合台汗国的笃哇长期与元朝为敌,他们企图分裂元朝,恢复蒙古帝国的旧制 。忽必烈在位时,就曾多次派军征讨,但一直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

铁穆耳即位后,继续与海都、笃哇进行战争 。1297 年,海都的部将笃哇偷袭元驸马阔里吉思的防区 。阔里吉思一面迎战,一面通知相邻的三个戍守将领带兵相助 。然而,那三人酒醉,根本无法带兵 。结果阔里吉思因兵少战败被擒,不屈而死 。铁穆耳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他下令逮捕了那三名玩忽职守的将领 。

此后,元军与海都、笃哇的军队多次交战,互有胜负 。1301 年,海都、笃哇联军越按台山(今阿尔泰山)进攻,为元军所阻 。在这次战斗中,笃哇膝上中箭瘫痪,海都负伤致死 。海都死后,他的儿子察八儿继承了汗位 。

1303 年,笃哇和察八儿与元成宗讲和 。他们派遣使者前往元朝,表达了愿意和平共处的意愿 。铁穆耳也希望能够结束战争,恢复边境的和平,于是接受了他们的求和 。这次和议的达成,使得西北长期动乱的局面有所改观,元朝在名义上成为其他汗国的宗主,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

西北边境的战争与和平,对元朝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和议的达成,不仅使元朝避免了长期的战争消耗,也为元朝与其他汗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

1300 年,云南行省左丞刘深向铁穆耳建议攻打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等地) 。刘深声称,世祖忽必烈以神武混壹海内,功盖万世,而皇帝继位以来,未有武功以彰显神武天资,西南夷有八百媳妇国未奉大元正朔,请允许他为陛下征之 。铁穆耳为了能建功后世,提高威望,便采纳了这一建议 。

然而,这次征讨却遭遇了重重困难 。西南丛林作战,气候湿热,地形崎岖,不利于蒙古骑兵冲锋陷阵,且后勤补给很困难 。元军在征讨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 。此外,刘深在征调过程中,强行摊派钱粮,纵容元军劫掠 “土司” 地区,闹得民怨沸腾 。西南 “土司” 女首领奢节、宋隆济等纷纷起兵反抗,他们率兵突袭贵阳,刘深猝不及防,全线溃败 。

元军在征讨八百媳妇国的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铁穆耳大怒,将刘深处死 。但这并未能平息民愤,奢节、宋隆济联手各地 “土司”,横扫西南,前锋一度抵达四川境内 。铁穆耳无奈,只好从漠北、陕西、湖广、四川增调 10 万兵马,让刘国杰挂帅,以武力解决西南 。刘国杰虽然最终平定了西南地区的叛乱,但这场战争给元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使得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

征讨八百媳妇国的失败,对元朝的国力和西南地区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它暴露了元朝军队在适应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方面的不足,也加剧了元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此后,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更加不稳定,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 。

在经济方面,铁穆耳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他深知百姓在长期的战争和繁重的赋税下生活困苦,因此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致力于与民休息 。

1294 年,铁穆耳刚即位就下诏减速免所在本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当年的一半夏税 。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1295 年下诏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营建,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积欠的钱粮 。1296 年,要求权贵豪绅交纳所隐匿的江南田租,以减轻小民负担 。1298 年,因水旱成灾,下诏减免受灾郡县当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灾严重地区全部减免,老弱残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户免除三年差税 。同时,停止了当年的一切土木工程 。1299 年,铁穆耳派使节巡视各地,了解民间疾苦,免除当年内郡包银俸钞和江南夏税的十分之三 。

这些举措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在减轻民众负担的同时,铁穆耳还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员鼓励农桑,发展生产 。他的这些政策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社会经济也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

然而,铁穆耳在位期间也存在一些经济上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赏赐无度导致的财政危机 。为了酬谢拥立他的诸王贵戚,铁穆耳滥增赏赐,很快造成国库 “向之所储,散之殆尽”,“岁入之数,不支半岁” 的枯竭局面 。

据史书记载,铁穆耳对宗室的岁赐赏金是忽必烈时期的 4 倍,银 2 倍 。比如,1294 年,铁穆耳给三个驸马的赏赐金额就超过了 12 万两 。即位两个月,中书省就给皇帝发出提醒:“国库的余钞只剩 27 万锭 。” 忽必烈时期剩余的储蓄几乎都被用来给宗室和勋贵的赏赐 。

蒙古帝国的基本盘是宗王和勋贵,而这些人都是实力派,皇帝在缺乏威望的情况下只能实行金钱战略来拉拢他们 。但这种无节制的赏赐,使得元朝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只能依靠挪用钞本来维持,导致钞币迅速贬值 。

除了赏赐无度,元朝还面临着其他的财政问题,如冗官、冗费、腐败等 。据统计,在忽必烈去世的 1294 年,御史台上报的京师官员数量为 1 万人,而这个数据本来是个定额,为 2600 人 。官员数量猛增的背后又是新的问题,冗费 。同时,腐败问题也成为元帝国的一大痼疾 。1303 年,铁穆耳派遣官员对七个地区进行调查,结果得出了一串令他无比震惊的数字:有经济问题的官员数量为 18473 人,涉案金额为 45865 锭银 。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铁穆耳不得不将地方作为钞本储藏的银两运往大都 。但这显然是病急乱投医的行为,到了 1299 年,元朝的财政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 。财政危机不仅影响了元朝的经济发展,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为元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

铁穆耳在位期间,对儒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尊崇,致力于推广儒家文化 。他深知儒学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儒学的发展 。

1302 年,铁穆耳下诏在曲阜修建孔子庙,以表达对孔子的尊崇之情 。这座孔子庙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成为了当时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同时,他还命令各路、府、州、县都要修建文宣王庙,作为祭祀孔子和传播儒家思想的场所 。这些文宣王庙的修建,为儒家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 。

除了修建庙宇,铁穆耳还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儒家思想 。他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名额,选拔优秀的儒士担任教师,提高了国子学的教学质量 。在地方上,他也积极兴办学校,鼓励各地官员和士绅支持教育事业 。通过这些措施,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儒家教育,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

铁穆耳的这些举措,对元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传播,使得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同时,这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发展,为元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

在外交方面,铁穆耳改变了忽必烈时期的征伐政策,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外交策略,致力于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他与安南(今越南)、缅甸、日本等国交好,通过派遣使者、互赠礼品等方式,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1294 年,铁穆耳即位后,立即遣使前往安南,通报即位之事,并表示愿意维持两国的友好关系 。安南国王陈日燇也遣使来朝,祝贺铁穆耳即位,并表示愿意继续向元朝称臣纳贡 。此后,两国之间的使者往来频繁,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对于缅甸,铁穆耳也采取了友好的态度 。1297 年,缅国发生内乱,国王被废黜 。铁穆耳派遣使者前往调解,最终促成了缅国的和平统一 。此后,缅国与元朝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

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铁穆耳放弃了忽必烈时期的征讨计划,转而采取和平交往的方式 。他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试图恢复两国之间的邦交 。虽然日本方面没有立即回应,但这些举措为后来两国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

铁穆耳的外交政策,使元朝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元朝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和平的外交氛围,也为元朝的文化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的十三年,是元朝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关键的时期。他既有着显著的政绩,也存在着明显的失误,这些都对元朝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政治上,铁穆耳即位初期整顿吏治、约束权贵,推行 “惟和” 政治,使得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国家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他重视法律建设,修订律令,使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在文化方面,尊崇儒学,推广儒家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融合 。外交上,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元朝营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军事上,成功平定内部叛乱,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确立了元朝的宗主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经济上,前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与民休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然而,铁穆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失误 。他晚年无节制地赏赐诸王贵戚,导致国库空虚,只能挪用钞本,引发钞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在用人上,过于依赖色目官僚,这些人与皇后卜鲁罕内外勾结,导致官场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政治日益黑暗 。他发起的征讨八百媳妇国的战争,不仅劳民伤财,还引发了西南地区的大规模起义,严重削弱了元朝的国力 。

铁穆耳作为守成之君,在元朝历史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他在忽必烈之后继承大统,努力维持着元朝的稳定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元朝的辉煌 。但他的一些政策失误也为元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他在位后期的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使得元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了动摇 。

从元朝的发展脉络来看,铁穆耳的统治是一个转折点 。他前期的政策使得元朝在忽必烈之后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为元朝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后期的失误却让元朝逐渐走向衰落,后续的皇帝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尽管铁穆耳有着诸多不足,但他在元朝历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他的统治经历也为后人研究元朝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来源:穗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