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2日,由阿斯利康携手“医学界”联合主办的“守护前腺 共话全程”前列腺癌学术高峰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泌尿外科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围绕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精准穿刺、学科建设、晚期治疗策略及临床热点问题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多方携手守护前腺,全程管理点亮生命。
2025年9月12日,由阿斯利康携手“医学界”联合主办的“守护前腺 共话全程”前列腺癌学术高峰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泌尿外科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围绕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精准穿刺、学科建设、晚期治疗策略及临床热点问题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旨在推动我国前列腺癌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本次论坛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雪培教授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利群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致欢迎辞,张雪培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本次论坛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前列腺癌防治的前沿与难点。周利群教授代表组委会致辞,指出前列腺癌诊疗已进入“全程管理”时代,需汇聚多方智慧,推动学科进步与患者福祉提升。
图1. 张雪培教授致辞
图2. 周利群教授致辞
第一章:守护前“腺”,早诊早筛
影像融合精准穿刺,人工智能提升效能
新乡市中心医院王磊教授分享了“影像融合下的经会阴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术及单中心筛查汇报”。中国前列腺癌死亡增长率位居男性癌症首位[1],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2],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诊断率低和晚期诊治不规范。2015年版《中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3]已明确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手段。传统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穿刺存在定位不准、漏检率高、患者痛苦大等问题。王磊教授团队采用MRI-TRUS影像融合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弹性形变场技术,将融合精度控制在1-2mm,实现精准靶向穿刺。该系统还可实时追踪穿刺路径,动态识别针尖位置,避免损伤膀胱、尿道等重要结构,提升手术安全性与准确性。此外,王磊教授强调了穿刺前评估的重要性,包括心电图、凝血功能、肛肠检查等。图3. 王磊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区域筛查模式探索,难点挑战仍需突破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吕忠教授分享了常州市武进区的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实践经验。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达13.4万,早期患者占比仅42%,远低于美国的81%,且病理分级更高、预后更差[4]。吕忠教授引用ERSPC[5]、PLCO[6]和CAP[7]等国际研究,指出PSA筛查可显著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其中ERSPC研究显示筛查组随访21年的死亡风险降低27%,PLCO研究随访11年校正分析显示死亡风险降低25%-31%。武进医院自2020年起构建“家庭医生-基层卫生院-区中心医院”三级筛查网络,对60岁以上男性进行PSA初筛。吕忠教授指出,复诊率低与患者认知不足、基层医生知识欠缺有关,需加强科普教育,探索更高效、经济的筛查模式。图4. 吕忠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多方讨论共话筛查,政策科普双管齐下
在大会讨论环节,多位与会专家围绕当前我国前列腺癌筛查面临的难点,以及如何提升PSA异常人群穿刺率等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筛查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PSA异常者的复诊率较低等。针对如何提高穿刺率,与会嘉宾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一方面,需加强前列腺癌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提升老百姓对疾病早筛、早诊重要性的认知,从源头上减少因认知欠缺导致的复诊率低;另一方面,也应不断优化穿刺技术,提升穿刺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可接受度,以技术手段降低患者的顾虑。
多位专家强调,要系统性地推进前列腺癌筛查与随访工作,尤其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机制设计。建议由国家和卫健委牵头,推动将前列腺癌筛查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或慢性病管理体系中,建立长效筛查机制,从而实现筛查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与可持续推进。
图5. 讨论嘉宾
第二章:守护前“腺”,学术建设
亚专科建设引领创新,学科发展驱动未来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诚教授在“加强亚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专题报告中指出,通过系统化的亚专科布局,可以有效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以泌尿外科为例,针对泌尿系肿瘤、结石、男性疾病、尿控与女性泌尿以及肾脏移植等方向,形成“科室有特色、人员有专长”的发展模式,实现学科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在临床和科研实践中,亚专科建设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探索,如机器人手术、多镜联合碎石及微创手术等,同时依托重点实验室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和远程手术等项目,实现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报告强调,学科发展需要通过人才梯队建设、技术平台搭建和创新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努力,借助精细化的亚专科布局,构建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推动整体学科水平不断提升。
图6. 杨诚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精准诊疗国际前沿,基因检测指导用药
潍坊市人民医院乔梁教授围绕“晚期前列腺癌精准诊疗国际前沿进展”进行报告。近年来,晚期前列腺癌的诊疗模式已从传统内分泌治疗、化疗逐步迈入精准靶向时代。随着分子分型与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同源重组修复(HRR)通路基因突变、PTEN缺失等生物标志物已成为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生存结局较差,但针对这些靶点的联合治疗策略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此外,免疫调节、核素治疗及多种创新疗法也在不断探索中,尤其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联合治疗方案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仍需平衡安全性与获益人群选择。早期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正逐步成为晚期前列腺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诊疗向更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
图7. 乔梁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亚专科结构优化路径,全程管理难点剖析
在讨论环节中,多位与会专家围绕“如何科学确立泌尿外科最优亚专科结构”以及“如何完善前列腺癌患者从确诊到晚期治疗的全程管理”等关键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建议。关于亚专科建设,专家普遍认为,推进亚专科分化有助于提升诊疗的专业性和效率,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划分方式应综合考虑科室现有人员结构、技术特长、发展意愿及区域疾病谱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同时,专家们也指出,需建立科学合理、激励相容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障亚专科的顺利推行和团队稳定。
在全程管理方面,专家指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难点包括患者对基因检测接受度不高、对穿刺操作存在顾虑等。由于基因检测结果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用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旦患者拒绝组织穿刺,将制约精准治疗的开展。为此,可考虑将微创检测技术(如血液基因检测)作为替代或补充方案,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教育,增强其对现代诊疗手段的理解与信任,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和全程管理质量。
图8. 讨论嘉宾
第三章:守护前“腺”,精准诊疗
热点问题指南更新,个体治疗更趋规范
山东省立医院陈少安教授就“前列腺癌热点问题点滴思考”进行分享,重点解读了2025版CSCO指南更新内容。在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和mCRPC的治疗策略中,指南强调基于肿瘤负荷、分子标志物和既往治疗史进行分层推荐,突出联合治疗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陈少安教授还讨论了高危前列腺癌的围手术期策略,针对术后切缘阳性的患者,需综合病理分期、评分、高危因素及患者基本情况制定治疗策略,强调多学科协作(MDT)和精准影像与分子检测的辅助作用。对于术后PSA持续 ≥0.1 ng/mL的患者,建议进行影像学评估后,无远处转移者可考虑采用放疗(RT)+雄激素剥夺治疗(ADT)。
图9. 陈少安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机器人手术优化步骤,尿控保护重塑功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朝辉教授以“机器人即刻尿控式前列腺癌根治术步骤优化”为主题,分享了其在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RARP)中的技术心得与理念创新。手术步骤的系统性优化是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保留盆底周围组织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解剖和精准操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尿控功能相关的神经、血管及肌肉组织,为术后即刻尿控奠定解剖基础。顾朝辉教授进一步强调,膀胱颈的精细处理、HOOD结构(尿壶复合体)的完整保留以及膜部尿道的精准悬吊,是实现术后早期尿控的重要技术环节。最后,顾朝辉教授总结道,牢记RARP尿控原理,坚持技术优化与理念创新,是推动前列腺癌外科治疗不断进步的重要方向。
图10. 顾朝辉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精准诊疗未来可期,AI赋能全程管理
在讨论环节中,多位与会专家围绕未来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探索方向与应用场景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分享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专家们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前列腺癌的影像诊断与早期筛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AI辅助分析多参数MRI等影像数据,有望提升病灶识别与分级判断的准确性与效率,为实现大规模筛查提供技术支撑。在治疗层面,专家强调,应进一步依托分子分型、基因检测与影像组学等多维度信息,对患者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期与风险分层,从而制定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并减少过度医疗。此外,应积极推进前列腺癌全病程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为患者建立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整合诊断、治疗、随访及复诊数据,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长期随访管理,最终实现诊疗全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与个性化。
图11. 讨论嘉宾
总结
本次论坛聚焦前列腺癌诊疗全程化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从早期筛查、精准穿刺、亚专科建设,到晚期精准治疗与手术技术优化,全面展现了我国在前列腺癌防治领域的探索成果与前沿进展。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推动前列腺癌防治水平提升需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要加强公众科普与早筛意识,完善筛查体系与随访机制;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学科建设,促进精准诊疗策略落地。未来,以人工智能、分子分型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新模式,将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实现前列腺癌的规范化、个体化、全程化管理提供坚实支撑,最终提升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
图12. 全体与会嘉宾
参考文献:
[1]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March 2024;
[2]郑荣寿, 等.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 中华肿瘤杂志. 2019,41(1)19-28.
[3]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前列腺癌联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5; 36(8):561-564.
[4]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4 (2024) 47–53
[5]de Vos II, Meertens A, Hogenhout R, et al. Eur Urol. 2023 Oct;84(4):426-434.
[6]Pinsky PF, Prorok PC, Yu K, et al. Cancer. 2017 Feb 15;123(4):592-599.
[7]Martin RM, Turner EL, Young GJ, et al. JAMA. 2024 May 7;331(17):1460-1470.
审批编号:CN-168286 有效期至:2025年10月19日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