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前几天讨论了是什么让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坚持到现在的问题。今天我们转换一下视角,接着讨论一下,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俄罗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坚持到现在?俄罗斯经济潜力在几年的消耗中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我在前几天讨论了是什么让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坚持到现在的问题。今天我们转换一下视角,接着讨论一下,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俄罗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坚持到现在?俄罗斯经济潜力在几年的消耗中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首先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战争开始之初,俄军计划用闪电战的方式突袭基辅,拿下乌克兰的行政中心,对乌克兰进行战略斩首。然而那场突袭最终功败垂成。到当年 9 月份的时候,俄军战场处境非常糟糕。先头部队在基辅受挫被迫后撤,人员和装备损失巨大,前线兵力严重不足。
当时西方人对这场战争的主流观点是,俄军即将失败,俄罗斯政府将会在这次失败后倒台,俄罗斯会因为政府倒台陷入二次解体的危机。
然而这个看似危险的时刻,大部分西方人忽视了俄罗斯的战争潜力。普京政府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进行部分军事动员,征召预备役和退伍士兵入伍以弥补战场缺口。这是自苏联卫国战争后,第二次战争动员。很快 30 万人被重新征召并投入战场。
客观地说,这次军事动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从升斗小民的视角看,大多数人都害怕去战场送死,毕竟宏大叙事的背后需要普通士兵用命去填。为了躲避服兵役,很多俄罗斯年轻人涌向边境,逃到别的国家。
这次动员虽然征召到了足够的兵员投入战场,也迅速填补了战场缺口稳定了战线。但是战争动员给俄罗斯带来的冲击却还在,当时俄罗斯民间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如果您是个留心战场动态的人,那么一定还记得俄罗斯内部的反战情绪和对政府的不满甚至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了我们这里。俄罗斯当时的民调显示,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点。
也就是说,虽然稳定了战场局面,但是俄罗斯在内政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国内的长期不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俄罗斯极有可能步一战时沙俄的后尘,前方还在打仗,后方直接革命了。很显然,必须改变策略,并找到一种新的办法才能消弭俄罗斯民众的不满情绪。
俄罗斯的决策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到了一个很简单的、化解民众厌恶战争的负面情绪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用钱来吸引大家去战场战斗。
大家知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在试图解决苏联留下来的经济危机。表面上看,普京总统上台后,收拾了寡头,将石油产业和其他重要产业收归国有。但是并没有化解苏联遗留下来的贫富分化问题。
俄罗斯大量的底层人收入不高,折算下来,也就三五百美元的月薪,也就是东南亚国家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收入状况下,新的士兵招募体系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提高士兵收入上。理论上就可以招募到足够的兵员来维持战争的消耗。
那么俄罗斯给参战的士兵开出了多少薪水呢?根据公开的信息,一个俄罗斯青年报名参军后,他首先会拿到一笔 5000 到 24000 美元的签约奖金,具体的金额多少取决于这个俄罗斯青年所在的地区。在服役的时候,每个月的薪水,大约是 2200 美元到 3000 美元。当然,我们以上数字,是折算卢布汇率后的数字,方便大家理解。
以上数字在俄罗斯相当于什么水平呢?战争之前,俄罗斯普通工人收入的数倍乃至十倍。也就是说,入伍的话,俩月挣一年的钱,甚至一个月挣一年的钱。
这还只是开始,除了正常的工资收入以外,士兵在战场上的所有立功行为都可以获得额外的奖金。比如参与进攻,比如摧毁对方的武器装备、碉堡等,战场立功获得奖章,对应的都是额外的补贴。士兵战场负伤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轻伤到重伤等级不同,得到的补偿从一千美元到数万美元不等。严重伤残的话,可以一次性拿到 3 万美元的补偿。如果士兵阵亡了,他在后方的家人可以被确保得到一笔 15-17 万美元的大额抚恤金。
对于俄罗斯的工薪阶层而言,响应号召参军去前线,有机会在短时间内,赚到他们一生赚不到的财富。虽然这是在拿自己的士兵做交易,但是确实是一张实实在在的、通往财富人生的门票。
当然了,从我们的视角看,十几万美元,充其量也不过是百来万人民币,肯定是不值得去卖命的。但是如果大家去深入了解战前的俄罗斯就会发现,这笔钱真的很多很多。正因为这样,有些贫穷地区的家庭甚至出现了鼓励家里的年轻人参军的状况。
当然,征兵广告的宣传肯定是不能说参军打仗升官发财之类的话,而是进行了一些理想主义的宣传。国防部和私人征兵中介的征兵广告,会宣扬男子汉气概,说俄罗斯的男人不是靠电影、纹身和耳钉这些浮夸的文化糟粕衡量的,而应该由荣誉和骑士精神铸就。对于生活中失去目标的人来说,这种宣传事实上给了他们一个生活的方向。
我看到过一个纪录片,记载了很多关于这种近似雇佣关系的俄罗斯军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负伤的士兵名字叫做拉迪斯拉夫,战争之前,他在一家食用油厂上班,每个月的工资大约只有 300 美元。他就是一个非常想改变自己经济状况的典型的俄罗斯男性。
在 2023 年的一次冲锋中,他负伤失去了一只脚。33 岁的年纪虽然从此活动不便,但是他得到了较多的经济补偿。从政府支付,到保险公司赔偿,再到国防部给的重伤抚恤金,最终得到超过 9 万美元的一次性补偿,代价是失去一只脚。
根据这位负伤的俄罗斯退伍士兵描述,这笔补偿和军中所得,足够彻底改变他家人的生活了。虽然他再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人生轨迹也被打上了残疾人的烙印,但是他依然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他的负伤,给家人提供了一种他过去靠薪水度日的时候,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从这位俄罗斯士兵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金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俄罗斯人的命运和选择,为了得到这笔丰厚的收入,他们不惜拿生命做赌注。无论活下来还是阵亡了,至少自己的家人们都可以收获一份不错的抚恤金。
其次就是,俄罗斯的征兵方式越来越像是雇佣关系。如果之前入伍打仗是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的话,那么在钞能力的加持下,这种对事业的忠诚,会变成为了钱而加入军队。
客观地说,这种类似雇佣关系的招募方式,对俄罗斯政府来说实际上也是有好处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人为了钱,与军队签约加入战场,如果他战死了,在社会上获得的同情,远比一个没有任何收获的人更少。因为为国捐躯的战士背后是痛苦的家人,他们会认为国家有责任为战死的士兵照顾家人。但是如果一个人为了钱去冒险,那么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
这种新的招募方式,一定意义上缓解了俄罗斯内部的社会矛盾。在战争之前,俄罗斯还时不时地爆发各种抗议,但是这种招募方式之后,就算俄军在战场上付出了较大的伤亡,却鲜有俄罗斯内部社会动荡的报道。说明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学,发挥的还不错,至少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因战争导致的内部不安的问题。
那么钱的吸引力有多大?有多少俄罗斯年轻人响应号召呢?
答案是,自 2022 年年底以来,每天都可以招募到大约一千名士兵。这个数字超过了俄罗斯军队的战场损失,依靠新招募的人员,俄罗斯还可以组建新的部队,俄军士兵总人数也在战争中超过了开战之前的人数。
此外,数十万战场士兵的高薪收入,外加高额奖金和伤亡抚恤金,事实上,是背后数十万个家庭迈入了中产阶级的标志。俄罗斯国内因此出现了消费旺盛,房屋修建和大宗商品消费扩容的现象。
接下来的问题是,用金钱驱动士兵参战,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俄罗斯的钱是从哪来的呢?凭空印出来肯定是不行的。
答案是,过去的储备。我们需要肯定的是,普京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对经济规律有相当深的理解,尊重市场的基本逻辑,并为了应对当下的局面,准备了接近二十年的时间。
他在 1999 年上台后,每两年就遇上了 9・11,国际油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高,大量石油收入充实了俄罗斯的国库。普京政府没有像他的前任一样乱来,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保守的财政政策,将石油美元存起来,将公共开支尽可能压低。这样一来,普京总统执政的这么长时间里,财政上近乎勒紧裤腰带的操作,让俄罗斯被人形容为一家精打细算的公司。
这样一来,战争开始的时候,俄罗斯国库里有非常坚实的储备。过去几十年积攒的家底在战时被释放,大量的资金注入国家体系中。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俄罗斯执行了 1991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支出扩张,这些资金不仅仅支撑了战争机器的运转,而且也通过士兵的家人,流向了俄罗斯各个经济领域。
俄罗斯战时经济繁荣的本质,正是这种大规模扩张公共支出的结果。普通民众因为战争得到了更好、更稳定的生活,消费没有下滑,很多人的生活比战争之前还好。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俄罗斯的国内矛盾,至少俄罗斯国内期望战争继续打下去,这样一来,俄罗斯内部反战声音就很小。
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是个受到资源诅咒的国家,过去每年的能源收入也就两千亿美元左右的样子,其中的大部分实际上被财政支出消耗掉了。所以俄罗斯的国库储备实际上并不是多到随便花的程度。真的是那样的话,这场战争早就结束了,所以俄罗斯始终面临着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说白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想到了这一层,经济制裁的目的,就是为了切断俄罗斯战场消耗的资金来源。问题是,西方的制裁,为什么看起来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答案是,西方不亮东方亮。西方的经济制裁不能说对俄罗斯没有伤害,但是只要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可以卖出去,那么理论上俄罗斯的财政来源就不会断绝。
战争爆发后,传统西方的客户断了,但是中国和印度,以及从南非洗产地后转口到欧洲的能源交易并未断绝。只不过,在制裁之下,一些小国不敢得罪美西方,不敢直接从俄罗斯买能源。这导致俄罗斯的客户变少了,能源出售的价格也相应比国际油价下降了不少。
我们就拿印度来举例子好了,这个国家是个纯纯的石油进口国,在俄乌战争之前,印度基本不购买俄罗斯的原油。中东就在他们家隔壁,燃油品质很好,所以没必要去花费更高的运输成本去买俄罗斯石油。但是战争之后,为了开拓更多的客户,俄罗斯给印度的石油价格比国际油价便宜了 30%。
这样一来,印度将俄罗斯石油拉回去,再炼化成成品油卖给欧洲,成了印度最赚钱的买卖。到去年的时候,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数量仅次于中国,达到了八千多万吨的规模,占俄罗斯原油出口的三分之一。
有人说,美国对印度买俄油进行惩罚,对中国买俄油却视而不见,什么原因呢?其实恰恰就在上面的描述里。印度过去不买俄油,有利可图才买的俄油。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买俄油,真的不买俄油,短时间内市场上到哪去找一亿多吨的年产能补充中国的需求?再加上中国有经济手段能够反制美国,印度没有反制美国的手段,所以美国才会对印度征收惩罚性关税。
接下来的问题是,来自外部的经贸联系不断绝,俄罗斯外来资金的流入就会源源不断。那么俄罗斯还能在这场消耗战中撑多久呢?将来俄罗斯的财政是否会被耗尽?真的有源源不断的人为了钱去打仗吗?
站在战略视角上,俄罗斯是个核大国,是西方不敢用热战方式对其发动进攻的存在。所以他们对这场战争最大的期待,就是俄罗斯在战争中,将俄罗斯的经济潜力彻底耗尽。这样整个西方就会以最小的代价彻底击败俄罗斯。
然而在俄罗斯看来,他们可以比他们的对手坚持的更久。俄罗斯国家杜马预测,按照当前的消耗速度,俄罗斯拥有的经济潜力,可以继续支持战争打到 2026 年。他们相信,以俄罗斯的国力,在资源和人力上拥有比乌克兰更持久的潜力。就算按照当前的水平,俄罗斯只能坚持一年,但是他们认为足够了。
俄罗斯政府相信他们可以比对手坚持的时间更久,所以即便是在战场上不能完全击败对手,只要经济潜力上比对手更能耗就行了。这驱使着俄罗斯将一场没有重大军事突破的战争,继续下去的耐心。
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这种强势表现,一定程度上在改变欧洲和美国对俄罗斯的看法。过去,西方的立场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乌克兰,从不考虑俄罗斯的谈判需求。西方尤其是欧洲表示无论乌克兰如何做,西方都支持。乌克兰想怎么谈,西方都支持,乌克兰表示结束战争俄罗斯必须退出俄军所占领乌克兰领土,并交还克里米亚,西方也无条件支持。
但是现在,情况似乎转变了,尤其是特朗普二进宫之后,这种变化似乎正在大大加速。特朗普在对待这场战争的问题上,事实上形成了对欧洲的一种软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欧洲开始考虑战争谈判中,俄罗斯的诉求。
说白了,就是让西方所有国家接受一个事实,战场占据优势的俄罗斯,没有任何收获就接受欧洲或者乌克兰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是一种幻想。特朗普的思路很简单,俄罗斯占据优势,为什么在自己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停战?
美国的态度代表着西方一定意义上,承认了战争中乌克兰实力不如俄罗斯的事实,也承认当前战争格局的现状。现如今,美国基本说服了欧洲,接受俄罗斯至少保留战争中所占据的乌克兰领土的诉求。而乌克兰显然并不承认,为了说服乌克兰,西方国家向乌克兰做出安全保证,保障他们在以后不会再次受到攻击。
这些转变,就发生在短短的几周时间里。欧洲从完全拒绝任何俄罗斯的要求,变成了部分可以妥协的条件。
所以从西方的态度转变看,俄罗斯无疑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哪怕战争并没有彻底击败乌克兰。
事实上,欧洲态度的转变也跟战场的发展有关。在过去,美国和欧洲共同的支援下,普遍认为俄罗斯撑不下去。现在美国将自己摘干净了,表示支援可以,但是欧洲必须出钱向美国买武器。以现在欧洲经济停滞的状况,很多国家已经入不敷出,开始计划削减福利开支了。按照学界的计算,没有美国的支援,欧洲独木难支,对乌克兰的支援很可能无法维持到明年年底。如果俄罗斯坚持的时间更长,欧洲的支援不够,乌克兰最终兵败如山倒,西方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客观地说,俄罗斯在三年半的战争中,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西方。自己虽然没有被压垮,但是也并非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这种代价将会在战后显现出来,而且战后处理的时候,可能比现在还要困难。
代价很简单,战场消耗得太严重,导致俄罗斯元气大伤。未来,需要俄罗斯几代人来承担这种代价。人口的损失其实并不是最大的,相反,大量士兵的回归才是问题。
道理很简单,一场消耗战,消耗的是俄罗斯的经济潜力。为了支持战争,俄罗斯几乎耗尽了工业潜力。现如今,俄罗斯虽然并未进行战争总动员,但是军事凯恩斯主义已经将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变得极其不合理,或者说,这个国家的工业,已经严重依赖军费开支的维持了。
军工产能的扩张并不创造价值,因为生产的武器并没有卖出去获得利润,而是在战场上被消耗掉了。本质上,是对俄罗斯的一种消耗,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产能扩张。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十年消耗下,看起来生产的武器装备更多了,但是连生产面包的数量都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了。
这意味着战争消耗之下,国家工业结构一旦失衡,军工产业挤压其他产业的产能,那么战争结束后,国家才会迎来真正的大考。
因为战后大量的军工产能不再被需要,大量的工人就会因此失去工作机会。社会层面在承受这种痛苦的时候,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我过去一直在表达一个观点,苏联打了十年阿富汗战争,最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军工产能挤压民用工业。现如今俄罗斯工业结构比当年苏联从阿富汗退兵时,失衡更严重。当年不能说苏联解体完全因为阿富汗战争的消耗,但是这场战争是苏联解体最重要的驱动力。
对比两场战争中投入的兵力数量看,当年苏联长期在阿富汗的军队保持在 8 万左右,巅峰时期不过才 11.5 万人。现如今,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长期保持着 70 万军队的规模,这一数字几乎十倍于当年。未来这些军队退下来,发现融入不了社会会有多大的后果?
几十万士兵从战场归来,归来的士兵想要被当作英雄对待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想法。但是,后方的大量失业人群,会将退下来的士兵看成是自己工作岗位的竞争者。这样一来,战后回归的士兵,不但无法融入原本的社会,而且还会发现,战争时期习以为常的高收入和各种福利也都消失了。大家去看史泰龙的《第一滴血》,那就是美国越南战争打不赢后,退伍军人的遭遇,如果这样的人特别多,后果如何?美国当年经济实力比今天俄罗斯要好得多尚且处理不好,俄罗斯又该何以自处呢?
从这个层面上看,俄罗斯的经济是否能承受战后的考验,是个大问题。这场战争很显然已经无法让俄罗斯恢复当年苏联的荣光了,有可能还会步苏联的后尘。
不过话说回来,别人的事儿,似乎和我们没多大关系。但是借用《亮剑》里丁伟的观点:我们周边无大国,对我们而言是好事儿!
来源:军武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