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大连抗战英雄人物谱:吴运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20:20 1

摘要:黄渤海岸激荡奔流,抗战英魂浩气长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市委网信办、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开展“红色印记——大连抗战英雄人物谱”主题宣传活动,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黄渤海岸激荡奔流,抗战英魂浩气长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市委网信办、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开展“红色印记——大连抗战英雄人物谱”主题宣传活动,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大观新闻开设“红色印记——大连抗战英雄人物谱”专栏,选取大连地区20位具有代表性的大连抗战英雄人物,讲述其生平事迹,共同铭记红色历史,回望峥嵘岁月,传承抗战精神,启迪光明未来。

吴运铎

(1917—1991)

吴运铎,祖籍湖北汉阳,1917年1月17日出生于江西萍乡县安源煤矿。

6岁入萍矿小学读书,9岁转到安源矿东区职工子弟学校,其间受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开始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并加入安源儿童团。

童年痛苦磨难,让吴运铎认识到要翻身、要解放,就必须斗争。

1930年

1930年,吴运铎跟随家人回到湖北汉阳老家,后到大冶县黄石港富源、富华煤矿当机电工人。1936年富源、富华合并为源华煤矿。

1937年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吴运铎发动机电工人和窑下工人罢工,被推举为罢工工人代表。

他团结工人坚决斗争,不怕资本家和警察武力镇压,迫使资本家答应他们提出的全部条件,取得罢工胜利。

1938年

1938年,煤矿被大水淹没,吴运铎决定:“去找部队,去找党,去打日本鬼子。”

他重返安源,经安源党支部书记于促儒介绍,在皖南参加新四军。

部队根据他的特长,分配他到军工生产岗位。

1939年

1939年,吴运铎和战友们在山谷深处砍树建房,从辉山煤矿弄来几台旧车、镟、刨床,很快建成了简易兵工厂。

同年5月18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华中抗战形势的发展,吴运铎被派到淮南创建一个年产60万发子弹的兵工厂。

到淮南后,他接受抢修一批旧炮弹的极其危险的任务。

在一次挖取雷汞零件时,炮弹突然爆炸,他的左手四个手指头被炸掉,左眼炸瞎,左膝盖被炸了个碗大的口子,脸上布满了蜂窝似的伤口。

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才脱险。

出院后,他带着浑身的伤残,设计制造出33台生产子弹的机器,试制出36门平射炮和大批枪榴弹,有力地支援了前方。

1944年

1944年秋,吴运铎又冒着生命危险,成功拆卸美国飞机轰炸日占区时投下八枚未爆炸的炸弹,取出500多公斤炸药,解决了兵工厂生产用炸药的燃眉之急。

1947年

1947年春,党组织安排吴运铎到大连治病。

抵连时,正值我党派遣大批干部在连筹建兵工厂生产基地。

他闻讯后,向组织提出留在大连从事军工生产。

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担任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宏昌铁工厂(引信厂)厂长和党委书记。

1947年9月23日,引信厂厂长吴运铎和炮弹厂厂长吴屏周决定亲自进行爆破和杀伤力实验。

试验到第七颗时,炮弹未爆炸,他俩到埋炮弹处检查原因,炮弹却意外爆炸,吴屏周当场牺牲,吴运铎被炸成重伤,生命垂危。

送进医院抢救时,因他浑身是伤,医生没法局部麻醉,只好直接做手术。

疼痛折磨得吴运铎昏过去。

一周之内,他昏昏沉沉,不知昏过去多少次。最终吴运铎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从昏迷中奇迹地醒了过来,又回到了人间。

大连建新公司生产的“一二四式”炮弹,吴运铎曾在该炮弹研发试验时身负重伤。

住院期间,吴运铎每天忍着伤痛学习日语,4个月后,竟能凭字典查阅日文资料,看懂日文书籍。

他还根据自己从事军工生产的经验,用缠满绷带的手写下了拆卸信管的有关资料。

在他请求下,组织在疗养院里布置了一个小型炸药试验室。

他整天阅读、收集资料,作实验记录,不到两个月时间,便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炸药。

此后,他又在疗养室布置了一个机械设计室,完成了信管的全部设计图样。

1948年

1948年秋,吴运铎回到宏昌厂(引信厂)后,立即投入生产第一线。

此时,总厂建立了新的机械、物理、火药化学实验室,指定吴运铎任试验室主任。

后来,总厂又成立一个专门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学院,邀请他任学院机械系机械制图教师。

他白天讲课,晚间查阅资料,准备讲义,为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

1949年12月,吴运铎赴苏联治疗,翌年6月回国任湖南株洲兵工厂第一任厂长,不久后调任中南局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

1951

1951年9月,他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0月1日,新华社播发《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 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电讯稿。

10月5日,《人民日报》刊载此文。

1953年

1953年7月,吴运铎撰写的《把一切献给党》一书在北京出版。

这本书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成为当时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寻求人生道路的教科书,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1982年

1982年,吴运铎离休到北京疗养。

整个疗养期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身上,担任北京、天津等地一些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经常到孩子们中间活动。

1991年

1991年5月2日,吴运铎在送走来访群众后,便与世长辞,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把一切献给党”,终年74岁。

1995年

为缅怀我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199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02研究所在所内为吴运铎铸铜像一尊。

位于甘井子区五二三厂原址附近的吴运铎广场。

1998年

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为吴运铎建立塑像,并将塑像敬立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展现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忘我奋斗的革命精神。

来源丨大观新闻

来源:大连司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