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螺栓”,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但也有人疑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现在的大力提振消费是不是有矛盾?党政机关就是应
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螺栓”,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但也有人疑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现在的大力提振消费是不是有矛盾?党政机关就是应该多“花钱”,才能刺激和带动社会消费。
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三个层次来解析。一,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紧”在哪些地方?二、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影响到哪些消费了?三、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会不会因此减少公共支出影响社会福祉?
首先,《条例》规定33个“严禁”,涉及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规定,强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可见这个“紧”,是对公款公务方面的奢侈浪费坚决“收紧”。
现实中公务消费本只占到全社会消费大盘子的一小部分,指望用公款大吃大喝、搞劳民伤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拉动消费,根本不现实,反而将带来更大的外部负效应:既失民心,也损公义;同时也破坏营商环境、扰乱经济秩序,无异饮鸩止渴,对全社会的消费提振并无益处。
其次,来看党政部门过紧日子究竟影响了哪些消费?是因为整治违规吃喝所以影响了高档餐厅客流?还是因为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所以项目减少?可以说,这些受到影响的本来就是“不应该”。把它们和提振消费对立起来,是混淆视听还是想浑水摸鱼?
即使这些生意客观上受到了影响,那也是斩断寄生在不正当利益链上的牟利,让商人从“找政府”回归到“找市场”,回到社会“真实需求”上来,回到一个健康的营商环境上来。而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的市场,才是广大消费者的信心所在。
再有,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公共支出减少了吗,民生福祉受影响了吗?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更进一步提高到4%;已二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支持全方位扩大内需。这说明,我们的公共支出没“少花”,而一直在“多花”。以促进和保障双发力,增强社会消费的内驱动力。
这两年,各级党委政府持续不断出台提振消费的各种政策措施,如不断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各类文旅活动项目开展,推广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包括近期发放的育儿补贴等等,都是给消费者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同时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基础建设等关键领域,一方面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从而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本质上与提振消费一致,不是不花钱,正是要把钱花到刀刃上,把“紧下来”的财力变成更多的民众福祉、发展增量。这正是广大消费者的心愿。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