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暑假,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以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为主题,聚焦 “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基层发展” 核心目标,组织多支实践团队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以 “行走的思政课” 为载体,在红色研学中铸魂、在乡村服务中锤炼、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 这个暑假,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以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为主题,聚焦 “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基层发展” 核心目标,组织多支实践团队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以 “行走的思政课” 为载体,在红色研学中铸魂、在乡村服务中锤炼、在基层奉献中成长,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赓续红色血脉 信仰之基愈发坚实
为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学校以延安红色资源为核心,联动多地革命纪念场所,开展沉浸式红色实践活动,推动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
圣地研学 感悟延安精神力量。7 月 11 日至 13 日,校团委组织 40 余名团学骨干组成 “百万学子延安行” 实践团,在团委副书记魏相婷等老师带领下赴延安研学。队员们走进枣园革命旧址,在窑洞间回望峥嵘岁月;驻足张思德雕像前,深悟 “为人民服务” 的内涵;在四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大型红色演出《延安》的震撼呈现中坚定理想信念。
7 月 14 日至 26 日,会计学院 “挺膺新程・红途筑梦” 实践团接续开启红色之旅。团队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从 “红军长征到陕北” 等展区回溯党中央在延安 13 年的奋斗历程;走访陕甘宁边区银行、杨家岭等红色地标,从革命遗存中读懂党的初心。实践半径还延伸至山西洪洞县博物馆、八路军纪念馆等地,通过剪纸创作、红色故事分享活化红色教育。期间,团队成立 “红色帮扶队”,为独居老党员送温暖,践行南泥湾精神参与社区整治,获延安博物馆等单位高度认可。
英烈精神传承 厚植家国情怀。7 月 12 日,人文艺术学院实践团在学生处副处长杨伟华、学院党总支书记戴琰带领下,赴咸阳革命烈士陵园开展 “赤心映丰碑 薪火传英烈” 碑文描金活动。师生列队肃立,敬献花篮、鞠躬默哀,戴琰号召学子以先烈为榜样勇担使命。志愿者们细致擦拭墓碑、为碑文描金填红,在烈士纪念馆中感悟先烈壮举。现场还举行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共建授牌仪式,为常态化红色教育搭建平台。
扎根乡村沃土 振兴之力持续注入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学校聚焦 “技能提升、语言推广、产业助力、基层治理” 四大方向,组织团队深入乡村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实效。
技能与语言双赋能 激活乡村发展活力。8 月 28 日,体育系实践团队赴安康市岚皋县石门镇平安村开展 “技能筑梦・语润安康” 活动。语言推广方面,针对中老年群体开设 “方言 - 普通话” 对比教学,结合旅游业需求开发客房接待、景点讲解等 “旅游场景普通话” 课程,同步打造 “民宿主人口语训练营”“村文化广场普通话角”;技能培育方面,创编融合农事动作的 “太极趣味功法”,缓解村民劳作劳损。“语言 + 体育” 模式既破解发展语言壁垒,又注入健康活力,助力村民增收。
教育与产业共发力 夯实发展根基。7 月 11 日至 18 日,校团委 15 名志愿者赴渭南市蒲城县孙镇开展帮扶。11 名 “小老师” 入驻洞坡小学,采用 “基础 + 特色” 课程体系,上午巩固语数英知识,下午开设美术、音乐等课程,覆盖 70 余名学生,获学校 “课业帮扶传关爱,陪伴成长润童心” 锦旗致谢。4 名新媒体志愿者聚焦 “阿坡酱油” 特色产业,拍摄宣传片助力品牌传播,校团委还与企业签订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此外,会计学院团队在孙镇官庄村开展反诈宣传、环境整治并签订 “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协议,经济与统计学院团队在鄠邑区推进推普工作,多支团队同步开展科技、环保等专项活动,多维助力基层治理。
聚焦民生需求 青春温度直抵基层。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学校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让青春力量扎根民生一线。会计学院 “红色帮扶队” 为延安社区独居老党员提供 “物质帮扶 + 精神慰藉” 双重关怀;校团委志愿者在孙镇支教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通过团体辅导、一对一谈心帮孩子建立自信,获孙镇政府感谢信肯定。人文艺术学院、会计学院等团队开展 “反诈同行,守护家园” 活动,以案例讲解、手册发放等形式普及防诈及消防安全知识,覆盖千余名群众。
此次 “三下乡” 活动,全校累计组建 12 支团队,足迹遍布陕晋多地,开展活动 30 余场,服务群众超 2000 人次,新建各类实践基地 4 个,获地方政府及合作单位感谢信 3 封、锦旗 1 面,实现 “红色传承有深度、乡村服务有温度、实践育人有力度” 的成效。
据悉,学校将持续深化 “实践育人” 模式,推动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引导更多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让青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绽放光彩。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