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币叫什么?每一版货币更新都映射着越南的经济转型与身份重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3 16:43 1

摘要:越南盾的历史变迁堪称一部国家经济改革的缩影:从战后初期的恶性通胀到逐步稳定,从单一色调的朴素纸币到融入文化符号的彩色防伪设计,每一版货币的更新都映射着越南的经济转型与身份重构,也就是说,你可以从货币上看出越南的发展!

越南的法定货币名为越南盾(Vietnamese Đồng,货币代码VND),自1978年南北越统一后正式成为全国流通货币。

越南盾的历史变迁堪称一部国家经济改革的缩影:从战后初期的恶性通胀到逐步稳定,从单一色调的朴素纸币到融入文化符号的彩色防伪设计,每一版货币的更新都映射着越南的经济转型与身份重构,也就是说,你可以从货币上看出越南的发展!

1978年越南统一后,新政府发行统一货币取代南北分治时期的旧币,但计划经济下的低效生产和战争遗留问题导致通胀失控。

1985年,越南推行“货币改革”,以1新盾兑换10旧盾,试图遏制物价飞涨,但因经济基础薄弱,通胀率在1986年飙升至774.7%。这一时期的纸币设计简陋,面额动辄数万盾,纸张薄脆,防伪几乎为零,成为经济困顿的直观写照。

转机出现在1990年代“革新开放”(Đổi Mới)政策后。随着外资涌入和制造业崛起,越南盾逐步稳定。

2003年,越南国家银行发行面值50万盾(约合21.5美元)的大额纸币,标志着经济规模扩张。

2010年后,新版纸币引入更多防伪技术,如水印、安全线和变色油墨,并频繁更新设计以打击假币。

例如,2025年流通的10万盾纸币采用蓝绿色调,正面印有胡志明肖像,背面是河内文庙,既彰显历史传承,又突出文化自信。

越南盾的设计堪称“国家名片”。小面额纸币(如1万盾)多选用红、黄等暖色,图案以劳动场景为主,体现农业立国的传统;大面额纸币(如50万盾)则用冷色调搭配历史建筑,凸显现代化雄心。

最具代表性的是2025年版20万盾纸币:正面是胡志明与独柱寺的组合,寺顶莲花象征纯洁,背面则是下龙湾的喀斯特地貌,将政治象征与自然遗产巧妙融合。这种设计策略既服务于防伪需求(复杂图案难以仿制),也通过视觉符号强化国民认同。

防伪技术的迭代更折射出经济实力。早期纸币仅靠凸版印刷,如今已升级为金属安全线、激光镭射标签和微缩文字。

例如,2025年新版50万盾纸币在紫外光下会显现隐藏的稻穗图案,既是防伪手段,也隐喻“稻米立国”的传统。

越南盾在国际市场的存在感始终有限。截至2025年4月12日,1美元约兑25270越南盾,1人民币约兑3496.9越南盾。这种低币值特性使越南盾长期被视为“高风险货币”——2025年2月,受美联储加息影响,越南盾兑美元一度跌至25604:1的历史新低,日内跌幅达0.3%。

波动主因在于越南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占GDP的90%以上),全球需求变化直接冲击汇率。例如,2025年一季度美国削减电子产品订单,导致越南盾兑人民币贬值1.2%。

尽管如此,越南正尝试提升货币影响力。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中越跨境贸易中已有5%采用越南盾直接结算;在柬埔寨、老挝等邻国,越南盾甚至成为民间交易的“第二货币”。它的区域化策略虽无法撼动美元霸权,却为越南盾开辟了生存空间。

越南盾的汇率波动本质是经济结构的镜像。当外资涌入建厂(如三星在越投资180亿美元)时,越南盾走强;当全球通胀推高原材料价格(2025年一季度橡胶进口成本上涨12%),汇率便承压下跌。

央行应对策略也充满矛盾:既要维持低汇率保障出口竞争力(2025年纺织品出口依赖度达70%),又需防范资本外流。这种走钢丝般的平衡,恰是发展中国家货币困境的典型缩影。

越南盾的诞生与中国密不可分。1950年,越南抗法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新生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面临货币体系崩溃的困境。

此时中国应越方请求,为其设计并印制了第一套越南盾,包含7种面值(20至5000盾),纸币上甚至印有中文标识,如“越南民主共和国国家银行”字样。

此后中国又分别在1957年、1965年、1968年为其印制三套新版纸币,四套合计31种券别,涵盖分、角、盾等不同单位,图案多反映战争与生产主题,例如1968年版纸币以士兵和工厂为背景。

这一阶段的代印具有鲜明的政治援助色彩。中国不仅免费提供印钞服务,还派遣技术团队协助设计,采用雕刻凹版、水印等防伪技术,帮助越南建立货币信用体系。例如1951年50盾纸币采用棉浆纸和双色印刷,防伪水平远超当时越南自身能力。

1975年越南统一后,经济模式转向计划经济,货币体系亟待整合。1978年,北越盾与南越“解放盾”按1:0.8的比例兑换为新越南盾。此时的印钞仍部分依赖外部技术,但越南开始尝试自主生产。

1985年货币改革(1新盾兑10旧盾)后,越南虽仍面临通胀压力,但已逐步建立本土印钞厂,如河内造币厂,采用苏联援助设备印制低面值纸币。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1980年代后期引入塑料钞技术,2003年发行面值50,000盾的塑料钞,采用澳大利亚Guardian基膜,由澳大利亚Securency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标志着其印钞技术来源多元化。

21世纪以来,越南通过技术引进与合资模式实现印钞自主化。2004年,越南国家银行与德国Giesecke+Devrient公司合作,在胡志明市建立现代化印钞厂,引入欧洲的SD凹印机和变色油墨技术。2017年,越南成功自主印制带全息条和光变油墨的500,000盾高面值纸币,防伪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尽管如此,越南仍存在技术短板。例如高安全性钞纸依赖进口(主要从日本王子制纸采购),硬币铸造设备需从中国沈阳造币厂引进。2021年越南计划发射的纪念币仍委托中国代铸,凸显其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局限性。

越南盾的制造历程呈现“外援—过渡—自主”的三段式特征:1950-1975年,完全依赖中国代印,服务于战争时期的经济稳定;1975-2000年,借助苏联、澳大利亚等技术输入,逐步建立本土产能;2000年后:通过国际合作实现高端防伪技术自主,但部分原材料与设备仍需进口。

如今越南已具备独立印制流通纸币的能力,但其技术链条的完整性仍逊于中国、德国等印钞强国。这一历程既体现了小国在货币主权上的挣扎,也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技术转移的复杂性。

纵观越南盾的演变,其历史是一部从生存到发展的奋斗史,设计是一场国家叙事的视觉革命,而汇率波动则是全球化浪潮中的求生实录。如今的越南盾虽未跻身国际主流货币,却凭借独特的韧性,在美元霸权夹缝中闯出了一条生路——正如这个国家自身,在变革与挑战中执着前行。

来源:局部生肖研究所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