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南生撰写的《4月、5月、6月、7月、8月我国依然在买美国转基因大豆》的文章中,有网友留言:在美国大豆不是非转基因的背景下,在特朗普多次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应将目光转向俄罗斯。
在南生撰写的《4月、5月、6月、7月、8月我国依然在买美国转基因大豆》的文章中,有网友留言:在美国大豆不是非转基因的背景下,在特朗普多次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应将目光转向俄罗斯。
但可惜的是俄罗斯大豆产量不高,又不想出售“原始大豆”,至少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内指望不上。换言之,在进一步挖掘巴西转基因大豆的进口潜能基础上,与美国的大豆交易很可能是藕断丝连。
也就是:继续降低美国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市场地位,但却不是降至零。并根据中美经贸,甚至包括科技战、金融战、认知战在内的多领域博弈、对抗基础上灵活调整,始终握着制约美国的一大利器。
接下来,我们看看俄罗斯的大豆情况
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的大豆产量增长3.4%,达到创纪录的705.5万吨。看到了吧,即使是出现了创纪录的产量,但也仅仅只有区区的700万吨。
与之相比,美国2024年的大豆产量约为1.2亿吨,是俄罗斯大豆产量的17倍多;巴西的大豆产量更是扩张至1.695亿吨(2024-25农业周期年),是俄罗斯大豆产量的24倍多。
再看出口,巴西2024年的大豆对外销量超过了1亿吨,其中的“7465万吨”出口至中国,占比接近75%。数据表明,即使巴西大豆出口的潜能依然可以挖掘,但提升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
美国,2024年的大豆产量在1.2亿吨左右,对外出口5200多万吨,这里有2200多万吨到了中国。预计今年销往中国的大豆数量将会跌破1000万吨大关,但即便如此还是我国大豆进口的第二大渠道。
至于俄罗斯嘛,在自身产量非常有限的背景下,还在强调:提升附加值更高的产量供应,也就是“减少原始大豆的出口,扩张豆粕等商品的外销”——意思就是在产量不高的背景下,减少大豆出口。
俄罗斯的大豆产业战略正清晰地向提升附加值转型,核心逻辑是:将有限的大豆原料在国内加工成豆粕(饲料)和豆油后再出口,这比直接出口原始大豆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一政策导向直接导致了大豆出口量的主动缩减。
我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显示:俄罗斯2024年销往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数量下滑至61.36万吨,仅仅是1.05亿吨大豆进口总量的零头罢了。今年6月,俄罗斯出口至我国的大豆数量更是跌至3.8万吨。
今年8月,我国进口的俄罗斯大豆数量相比6月稍有回升,但也仅仅只有4.56万吨,还是低于去年同期——在我国降低对美大豆采购量的同时,居然从俄罗斯购买的大豆数量也在下跌。
数据表明:俄罗斯大豆的种植、出口潜能丝毫没有对冲美国大豆订单缩减带来的空间。现实表明,单纯依赖任何一个或两个主要来源国都无法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必须采取“多点开花、内外兼修”的组合策略。
俄罗斯无法指望,得多点开花
一方面,供应链的多元化拓展必须加速拓展。除了巴西这一主力军外,中国正积极开拓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其他生产国的潜力。近年来,阿根廷在中国大豆进口中的份额有所提升,其巨大的农业潜力为供应链提供了额外缓冲。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的农业合作项目也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当前规模尚小,但作为非转基因大豆的潜在来源,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这种多元化布局,旨在分散过于集中的供应风险,避免在某一渠道发生变故时陷入被动。
另一方面,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在于持续提升国内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国内产量已稳步站上2000万吨台阶——排在巴西、美国、阿根廷之后,全球第四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进口波动的承受力。
更为深远的变革发生在下游需求端——饲料配方的技术革命正悄然进行。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并增加菜籽粕、花生粕等其他蛋白原料的使用,养殖业对豆粕的刚性依赖正被逐步软化。
这项看似专业的技术调整,实则是改变中国大豆供需基本面的关键变量。总的来说,俄罗斯大豆进口量的萎缩,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大豆安全保障体系正在向更立体、更成熟的方向演进。
不再执着于寻找一对一的简单替代,而是构建一个包含多元进口、国内增产、需求管理等多重支柱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船美国大豆、每一吨巴西产量、每一亩国内播种面积以及每一次饲料配方的优化,都成为可灵活调配的棋子。
最终目标并非彻底摆脱进口,而是建立起一种“离了谁都能转,但和谁都能合作”的从容与主动,从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南生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