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联合央视总台打造2025年度“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节目,为重点宣传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案例,并提前预告全国范围内科普月相关系列活动,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自举办以来,“典赞・科普中国”持续收获社会各界
点亮未来——“典赞・科普中国”系列报道
中国南极秦岭站设计师:从选址到运维,每一步都是与极端环境的博弈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联合央视总台打造2025年度“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节目,为重点宣传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案例,并提前预告全国范围内科普月相关系列活动,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自举办以来,“典赞・科普中国”持续收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如今已成为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性品牌活动。
为捕捉科技工作者在知识传播道路上的闪光瞬间,挖掘科学家精神在科研攻关与科普实践中的传承与绽放,《环球时报》特别策划推出点亮未来——“典赞・科普中国”系列报道。通过讲述有温度的人物故事、解读有深度的精神内核,让公众近距离触摸科研的严谨力量,真切感受科普事业的价值温度。
在地球最南端的白色荒原上,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挑战建筑极限的生动实践。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南极秦岭站总设计师段猛、副总设计师祝贺,听他们讲述这座极地科考站从选址规划到建造运维背后,那些与风雪搏斗、与时间赛跑的故事,以及中国团队在极地建筑领域探索出的“中国方案”。
中国南极秦岭站,拍摄者:张体军。
南极“听诊器”,托起硬核科考
“秦岭考察站是科考工作的支撑平台,是科学家对南极进行全方位考察的出发地。它如同‘听诊器’,能够监测罗斯海区域的气象参数、捕捉海洋环流脉动,就像用听诊器倾听地球的心跳。”段猛告诉记者,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地区的新坐标,为全方位开展南极考察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段猛眼中,秦岭站的意义远超建筑本身。“我国南极考察从长城站起步,1984年建站后,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相继落成,从海岸地带逐步深入南极内陆,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开展天文、冰川等领域研究。如今秦岭站的建成,意味着我们不断进入南极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单元和区域开展科考。这是国家多年努力的成果,也体现了我国在南极科考领域已经进入前沿。”
这位设计师特别提到,我国的科考站建设不仅注重功能实用性,更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这与国际社会对南极保护的要求高度契合,也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参与秦岭站设计与建造的青年建筑师梁洲瑞近期前往秦岭站进行了调研,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直观感受是,秦岭站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建筑对南极环境扰动低,呈现一种尊重的姿态。此外,建筑引入了新能源系统,这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南极基础设施和任务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位青年建筑师还说到,根据他的行业经验和观察,我国在建造极地科考站方面的建造技术、体系等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次我们去南极还收集了当地的更多综合信息,能为今后设施细节的提升提供素材,支持秦岭站更好地长期运行。”
从选址到运维,每一步都是与极端环境的博弈
从设计到落地,秦岭站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段猛回忆,2017年团队便提出“南极星·中国结”的设计概念与规划格局,但后续工作的诸多挑战才刚刚开始。“南极地区遥远且未知,当时许多工程技术和规范标准存在空白,国际环境评价标准又极为严格,再加上科考功能要求不断提升,设计方案需要反复推敲修改。”
直到2023年,团队才最终完成主体全部设计工作。在这6年里,让段猛印象最深刻的是对环境的严格保护。“南极区域生态敏感,任何建设都可能对当地产生影响。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国际环评要求,全面采用可再生能源,以快速部署的装配化方式施工,最大限度减小场地扰动。这些在极端环境领域的实践探索,每一步都需要格外谨慎。”
提及秦岭站建设的挑战,祝贺直言,“秦岭站的挑战不是某一个阶段的,而是从选址规划开始,到建筑设计、现场建造,再到未来的长期运维,一以贯之的都是极端气候和极端环境的考验。”
在施工阶段,包括祝贺在内的105名建站队员住在用集装箱搭建的临时居住舱体。居住条件的“将就”只是一方面,现场施工中出乎意料的问题才更考验团队的应变能力。“很多困难只有到了现场才能真正体会。”祝贺坦言,面对这些问题,团队没有其他选择,“唯一的办法就是直面问题。”
建造中的中国南极秦岭站,拍摄者:祝贺。
建站队员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南极短暂且多变的作业窗口期。“每年12月到次年2月,是南极大陆相对‘温和’的时期,但即便如此,环境依然‘强势’——海冰封锁海域,船只难以及时抵达;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随时可能中断施工。”为了在冬季来临前完成建设,105名建站队员始终坚守一个目标:保证质量,按时开站。
祝贺回忆道,最让他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新站尚未完成封板时,遭遇13级飓风的突袭,“当时所有建站队员参与抢险,那是一场与风雪的直接搏斗,容不得半点犹豫。”
“下一个考察站一定会更好”
“秦岭站不仅是物理上的庇护所,更是科考队员心理上的依托。”段猛在设计中格外注重人文关怀,充分考虑极端环境下队员的生活需求。多次前往考察的经历让他深知队员们的不易,“南极冰天雪地、狂风肆虐,但科考站内要充满色彩,保证空气流通清新,合理划分公共交往空间与个人私密空间,满足大家的人性化需求。”此外,极昼、极夜会影响人的生物节律,团队在设计中也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希望让队员在极端环境下,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种情感关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科考工作,也让秦岭站更具温度。”
当被问及“中国下一个科考基地是否会更好”时,祝贺的回答充满信心:“我们必须比上一个更好。”他认为,人类对极地的探索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未来,我们还会面对更多未知的挑战,但探索精神会一直驱动我们向前。”
随着秦岭站建设经验的积累,段猛认为,这些技术成果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对于类似的极端环境,秦岭站的建设技术能直接借鉴迁移。同时,它对极端环境下人与环境关系的探索,也能为太空、深空装备及设施的发展提供模拟、验证和训练支持。”
对于未来南极科考站建设,段猛表示,团队将持续支撑国家相关设施建设。“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们会跟踪科考站新任务,根据国家极地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南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建站方式。无论是大型综合考察站、小型移动考察站,还是无人化监测网点,都是后续持续深入研究的内容。”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