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告急!上海闲话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8:49 1

摘要: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场景正在上海千家万户上演:爷爷奶奶用纯正上海话嘘寒问暖,孩子们却只能用普通话回应——听得懂但不会说,成了新一代上海小囡的真实写照。

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场景正在上海千家万户上演:爷爷奶奶用纯正上海话嘘寒问暖,孩子们却只能用普通话回应——听得懂但不会说,成了新一代上海小囡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六岁以下的儿童中,能熟练使用上海话的比例不到10%。更令人震惊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上海话列为“肯定濒危型”语言——这意味着家长虽然用上海话与孩子交流,但孩子们已经不用方言回应了。

随着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多,普通话和外语使用频次越来越大,上海方言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小。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公共场所,甚至已经渗透到家庭内部。许多上海本地家庭出现了“代际方言断层”——爷爷奶奶说上海话,父母勉强能说但不太说,孩子完全不会说甚至听不懂。

沪剧名家茅善玉指出:“我们沪剧院招收学员,最远已经招到甘肃了。因为本地年轻人上海话水平不够,只能从外地招人再教上海话。”这种倒挂现象凸显了沪语传承的严峻形势。

上海话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回顾历史,1992年起上海市规定所有中小学生课下也不允许讲上海话,上海话主持的电台、电视节目统统“下课”。

这项政策导致大多数“90后”以降的上海年轻人,普通话一口流利,但对上海话却说得支支吾吾,甚或听不懂。

直到近年,保护方言的呼声日益高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方言是一个地方民众生活、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地方文化的承载基础。上海话糅杂着产生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丰富词语,以及成语、谚语、俚语等,是上海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结晶。

方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区别一个地方的文化形态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关键因素,如果丧失了方言,那就丧失了这个地方的文化。

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沪语是在上海及其周边区域历经漫长历史逐渐形成的当地汉语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面对沪语危机,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行动起来。80后软件设计师吴炜开发了“沪语手机输入法”,上线仅1个小时,下载量即达1500人次。

这款输入法以钱乃荣教授的上海话拼音注音方式为基准,严格遵从了上海话发音的标准。即使沪语不标准,也能在手机上打出相应的上海话。

与此同时,各种新颖的沪语保护形式层出不穷:沪语应用场景模拟、沪语网络微电影、沪语游戏、沪语桌游,甚至“沪语脱口秀”这样的无形品牌。

保护沪语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共识。东方幼儿园联洋社区鼓励老师在课间和小朋友用上海话交流。一个学期下来,小朋友在课间都能够说上海话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幼儿园的1000个孩子中有80%是外地孩子,但90%的孩子都表示喜欢学上海话。幼儿园园长表示:“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小朋友学说上海话不需要开设专门的沪语课,平时用沪语做游戏、做日常交流,更容易形成语言习惯。”

在社区层面,“沪cares”等年轻团体通过网络走到一起,自发组建了保护、传承上海方言的社团。社团举办的“沪语角”得到上海图书馆、街道社区的支持,获得免费提供的场地。

如今,上海的一些幼儿园里,孩子们重新唱起了那首熟悉的童谣:“落雨啦,打烊啦,小八腊子开会啦。”这些稚嫩的声音里,藏着上海话的未来。

“不要管年轻人的上海话标准不标准,要鼓励他们开口说。”只有每个家庭都有了文化自觉,都来说上海话,上海方言才能真正得以传承。

沪语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上海文化的根脉和身份认同的象征。保护沪语,就是保护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灵魂。

来源:上海一点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