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在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红细胞成熟、参与DNA合成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医学研究表明,充足的维生素B12能够帮助预防或缓解贫血、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睡眠以及减轻视觉疲劳等。对需要高强
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在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红细胞成熟、参与DNA合成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医学研究表明,充足的维生素B12能够帮助预防或缓解贫血、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睡眠以及减轻视觉疲劳等。对需要高强度脑力劳动和精神集中的人群而言,维生素B12的作用尤为重要。缺乏这种营养素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却往往被忽视。
2019年秋天,35岁的刘思颖正处在事业高峰。作为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她几乎每天要应付多场提案会,从清晨的头脑风暴到深夜的客户电话,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家中年幼的儿子还需要照顾,常常是深夜收拾完工作,再熬夜为孩子准备第二天的学习材料。长时间的透支让刘思颖逐渐萌生出“要靠饮食调理”的想法。一次刷短视频时,她看到有人推崇纯素饮食,声称能让人精力充沛、不再疲劳。出于对健康的渴望,她决定尝试,从此餐桌上再无荤食,连鱼汤都一概拒绝。
2019年12月8日中午,办公室刚结束一场长达三个小时的方案讨论。刘思颖正要起身去茶水间,脚底却像被抽空了力气般一软,一股从下肢迅速蔓延至全身的乏力感令她几乎站立不稳。身体猛地一晃,手肘重重撞到桌角,瞬间划出一道红痕,火辣辣的痛让她倒吸一口气。她赶忙扶住椅背重新坐下,却发现眼前的景象正在迅速变形,会议桌和墙壁的线条像被扭曲的画布般摇晃,眼皮发沉,头颅里传来沉重的晃动感,仿佛整个房间在旋转。额角和后颈很快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鬓角滑落,浸湿了衣领。面色在短短几分钟内褪成苍白,唇色也开始泛白。呼吸变得急促,她拼命想稳住气息,却感觉胸口发紧,空气吸入不足。助理察觉到异常,急忙上前,眼里满是担忧。刘思颖艰难地扯动嘴角,挤出几乎听不见的话:“可能是饿过头了,歇一会儿就好……”
歇息片刻后,刘思颖勉强撑起身子,深吸几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试图重新投入到文件修改中。可刚握住鼠标,手指就不受控制地颤抖,光标在屏幕上东一下西一下,完全无法精准停留。指关节僵硬,手心却冒出细细冷汗,键盘敲击声断断续续。她咬紧牙关,想用意志力克服,可每一次点击都伴随明显的手抖。心跳变得急促,仿佛胸口有重物压着。余光扫到同事递来的纸杯,她伸手去接,却发现手抖得厉害,水不断洒落在桌面,袖口也被浸湿。那一瞬间,刘思颖心底涌上一股不安,隐隐觉得情况远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
忍着不适,她勉强抬起杯子小口喝水,可喉咙深处传来的却不是润泽感,而是干涩与灼痛。吞咽的动作变得生硬,每一次咽下都像被什么东西牵扯着,费尽力气才让水滑过食道。喝到一半,她察觉口腔内有股铁锈般的味道,舌尖微微发麻,喉咙深处传来轻微的刺痛。她下意识地低头看向杯口,只见水面浮着几缕细细的暗红痕迹,沿着瓷杯边缘缓缓散开。那不是茶渍般的痕迹,而是鲜明的血丝,与清水混合后更显触目惊心。牙龈轻微的渗血在舌尖滑动,口腔内泛起涩苦,她愣在原地,手指僵硬,连呼吸都乱了节奏。心跳在耳膜内急促敲击,她脑中闪过一个念头:身体出了大问题。
慌乱之中,刘思颖跌跌撞撞地冲进洗手间。灯光下的镜子清晰地映出她的样子:唇色已经褪成惨白,失去了往日的血色,牙龈隐隐渗出丝丝血迹,随着呼吸轻微颤动,舌头颜色暗沉发青。脸颊泛着蜡黄,眼眶下方浮现出浓重的阴影。那副面容让她自己都心里一沉。胸腔像被攥紧,冷汗继续从额角滑下。她用力捂住嘴,眼中闪过恐惧。意识到情况已无法拖延,刘思颖立刻拿出手机拨通电话,声音颤抖又急切。几分钟后,同事闻声赶到,见她脸色惨白、身体摇摇欲坠,二话不说陪同下楼,连夜将她送往医院。
急诊医生迅速为刘思颖安排检查,涵盖血液常规、血清维生素B族水平、神经反射测试及头部CT,以便全面评估病因。等待结果的过程,她始终感到手脚发凉,呼吸时胸口发紧,连握着病历单的手都在轻微颤抖。几个小时后,检验科先发回血液常规报告:血红蛋白水平仅73g/L,低于正常下限,红细胞数量降至2.0×10¹²/L,血细胞比容也明显下降。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她的血液携氧能力已经严重受损,与日常出现的头晕乏力高度吻合,病情比她想象的更加严峻。
随后,其他检查数据也陆续传回。血清维生素B12浓度仅46pmol/ml,远远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提示机体处于明显缺乏状态。神经反射测试中,四肢反应较迟缓,协调性下降,而头部CT扫描显示颅内结构清晰,没有发现出血、梗塞或占位性病变。各项数据综合在一起,检验报告明确记录:严重维生素B12缺乏,并已造成中度贫血。
面对诊断,刘思颖怔在原地,半晌说不出话来。医生见她神情错愕,语气缓和地解释:“长期完全素食虽然能减少油腻和部分慢性病风险,但维生素B12几乎不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长期缺乏就会影响红细胞生成和神经功能。你的情况正是典型表现。”刘思颖喃喃道:“我每天吃新鲜蔬菜水果,以为是最健康的方式,没想到问题出在这里。”
医生叮嘱她,素食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必须在生活中做到科学合理地搭配。餐食结构需要更加多样化,每天保证有足量的优质蛋白来源,必要时通过鸡蛋、奶类或强化食品来弥补缺口。维生素B12是素食中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因此必须坚持额外补充,避免再次出现贫血或神经功能异常。铁的摄入同样重要,可选择富含铁的食材,同时注意与维生素C搭配以促进吸收。经过充分沟通,医生给刘思颖开具了维生素B12补充剂,同时建议逐步恢复适量荤食摄入。
回到家后,刘思颖久久不能平静。以往引以为傲的“纯净饮食”,竟成为身体出问题的根源。她决定改变,开始在每日餐食中加入瘦肉或鱼肉,刻意平衡蔬菜和动物蛋白比例。每顿早餐也搭配牛奶和鸡蛋,保证营养多样化。她严格遵医嘱每日服用维生素B12补充剂,甚至在书桌上贴上提醒便签,以免漏服。丈夫见她态度转变,暗暗松了一口气。同时,刘思颖将生活节奏也重新调整。每天下班后不再直接投入工作,而是换上运动鞋在小区慢跑,从一开始的10分钟气喘吁吁,到后来可以坚持半小时而不觉得疲惫。邻居们常看到她步伐轻快,脸色比之前红润许多。刘思颖自己也感觉明显:爬楼梯不再胸闷,照镜子时发现原本暗沉的脸色逐渐恢复血色,牙龈出血也消失。精神状态的改善,让她重新找回了工作的自信。
一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回升至112g/L,较之前明显改善;红细胞数量升至2.9×10¹²/L,逐步逼近正常区间;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提升到180pmol/ml,处于稳定恢复状态。医生看到这些数据,点头表示治疗与生活调整发挥了作用,并肯定刘思颖的配合度,提醒她继续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锻炼,以巩固效果。刘思颖在回家的路上暗暗下定决心,不再轻信网络上未经证实的养生方法,而要以科学知识为依据来规划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从那之后,刘思颖习惯在晚餐后与丈夫带着孩子一起去小区花园散步,三口之家在落日余晖中谈笑,心情舒畅。周末时,她还带上团队同事一起轻松徒步,既锻炼身体,也放松心情。渐渐地,刘思颖常说的一句话是:“饮食合理,作息规律,健康自然会回到身边。”她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身体正在慢慢恢复。
然而意外并未远离,2022年2月23日晚,广告公司举办的客户答谢会结束后,刘思颖与同事在广场上随着音乐舒展身体。舞曲接近尾声时,她忽然感到双脚僵硬,脚趾像被无形的力量勒紧般麻木,冰凉感顺着小腿一路向上,短短几分钟便爬到腰背。她下意识地踢了踢脚,却发现双臂也变得迟钝,手指僵硬得几乎无法张合。舞伴关切地望向她,她勉强挤出笑容,轻声解释自己只是有些累了。道别时,额头已渗出细密汗珠,胸口随之传来隐隐的闷胀感,步伐沉重地走向车位。
回到家后,儿子抱着练习册迎上来,期待母亲帮忙检查作业。刘思颖刚答应好,翻开书本准备批改,却突然愣在椅子上,脑海里一片空白,竟想不起自己几分钟前的承诺。近来这样的短时遗忘已不止一次,做饭时经常忘了是否放盐,导致饭菜要么过咸要么寡淡。儿子疑惑地望着她,她只能勉强继续批改。可写到一半,口腔骤然干燥,舌头像被黏在上颚,开口都显得费力。她急忙灌下一整壶水,喉咙才稍稍舒缓。刘思颖却仍没把这些当回事,暗自安慰自己是晚上活动消耗过多所致。
夜里两点半,刘思颖被强烈的尿意再次唤醒,这已经是当晚的第三次。她昏沉着走向卫生间,步伐虚浮,手还不自觉地扶着墙壁。刚解手完毕,胸口骤然传来一阵沉闷的钝痛,像有一股力量在体内急速膨胀,将心口撑得发紧,呼吸瞬间被卡在喉咙口。她下意识张口想要吸气,却只能发出断续的喘息声,喉间伴随着刺耳的嘶鸣,胸膛剧烈起伏,呼吸短促而艰难。冷汗沿着脊背成片滑落,手臂因用力支撑冰冷的瓷砖而微微颤抖。视线逐渐模糊,耳边嗡鸣不止,身体像失去了平衡感一般左右摇晃。她踉踉跄跄地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卧室,刚靠近床边,双膝一软,几乎跪倒在地,艰难地用沙哑而嘶哑的声音呼喊丈夫。丈夫猛地惊醒,看见她脸色惨白如纸,额头冷汗不断渗出,顿时慌了神,手忙脚乱地抓起手机,声音颤抖中透着惊恐,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火速抵达后,医护人员将刘思颖抬上担架,迅速送往医院。急诊医生立即为她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并快速补液,同时开具电解质检测、尿液分析及心电监测。几个小时后,检验结果回到系统:血钾水平仅为2.0mmol/L,显著低于正常范围;尿液检测提示钾离子排泄增多;心电图上清晰可见T波变平并伴有U波出现,ST段轻度下移。结合反复夜尿、多饮水、肌肉麻木和呼吸急促等表现,医生诊断为严重低钾血症。刘思颖呆坐在病床上,喃喃自语:“我不是一直在坚持健康饮食吗,怎么会这样?”
医生在病床边耐心解释:“低钾血症是体内电解质严重失衡的表现,可能源于长期钾摄入不足或过度丢失,会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异常,严重时会呼吸麻痹甚至猝死。素食本身没有错,但过于单一、忽视钾和蛋白质等关键营养,就会带来危险。尤其像你这种高强度工作者,对电解质的需求更高。”刘思颖听到“猝死”二字,浑身一震,双手不自觉攥紧床单。
医生立即制定补钾方案,静脉补液严格控制速度,避免因过快纠正而诱发心律失常,同时在床旁严密监控心电图变化。抢救室内机器警报声一度急促响起,医护团队紧张守候,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经过整整一夜的持续救治,监护屏幕上的波形逐渐趋于平稳,心电指标回到相对正常的范围,呼吸也逐步顺畅。虽然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这场惊心动魄的危机让刘思颖的体力与信心双双被掏空。从之前的严重贫血到如今的低钾血症,仅仅半年的时间,身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透支与崩溃迹象。
出院后的刘思颖整个人明显消瘦,步伐虚弱得连短短几米的走路都需要丈夫搀扶。医生在病历记录上郑重叮嘱,必须彻底调整饮食结构,极端的素食模式不可再继续,坚持多样化和均衡营养,尤其要补充足量蛋白质和矿物质,并定期复查血液电解质水平。家人对她的饮食更加上心,每一餐都细致搭配肉类与蔬菜,保证摄入全面。刘思颖也努力尝试放慢生活节奏,不再透支体力,可内心始终清楚,几次大病已让心脏埋下隐患,哪怕小小的波动,也可能再次撕开身体的脆弱防线。
2022年3月7日凌晨1点40分,丈夫在半夜起床时发现刘思颖呼吸微弱,几乎听不见胸腔起伏。唇色已经呈现青紫,整个人蜷缩在床铺上毫无反应。他慌乱地拍打她的脸颊,不断呼喊名字,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心头骤然涌起前所未有的恐惧。急救人员火速赶到,立即连接心电监护,屏幕上跳动出的却是极度紊乱的波形,心室颤动完全无法辨认。医护团队轮番进行电除颤、胸外按压和静脉用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生命体征仍旧逐渐消散。监护仪的声音越来越沉闷,曲线最终归于一条冰冷的直线。抢救室内一片寂静,主治医生摘下手套,低声宣布:刘思颖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
刘思颖的骤然离世,犹如一块巨石砸进了原本平静的家庭。凌晨的卧室里,哭喊声此起彼伏。丈夫紧紧抱着她冰凉的手臂,浑身止不住颤抖,泪水一滴滴浸湿了她的睡衣。儿子跪在床边,声音哽咽,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家人眼中,刘思颖一直是健康的代名词:早已戒掉熬夜的习惯,坚持每日清晨快走,三餐清淡规律,从不碰油腻食物;即便在贫血与低钾纠正后,她也严格按照医嘱坚持营养补充和饮食调整,从未有过半点懈怠。
急诊医生望着眼前失控的家属,心中也满是沉重。短短半年间,先是严重贫血,再到低钾发作,如今又猝然离去,这样的打击谁都难以承受。医生轻轻把手搭在丈夫肩头,低声安慰:“请节哀。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查明具体原因。刘女士一向十分注重养生,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意外。请先稳住情绪,后续一切有我们来处理。”话语虽轻,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沉痛。
在确认急救无效后,院方当机立断,成立了专门小组连夜展开调查。医生们调取了她近一年来的所有就诊与随访记录,从最初的贫血诊断,到低钾发作的每一份血液电解质数据、心电图曲线、影像学报告,甚至每日的用药批次和护理记录,都逐一核对。夜色深沉,会议室灯光下,堆积的纸质病历翻得沙沙作响,然而结果却令人困惑——所有指标几乎都无懈可击,没有一处能解释眼前的骤死。
讨论会上,内科主任语气凝重地说:“刘女士的生活习惯堪称范本。三餐合理,营养搭配在贫血调整后已完全符合标准;日常作息规律,运动适度,没有过劳迹象。按照医学常理,这样的生活方式应该能有效预防突发风险,却偏偏还是出现了心源性猝死。”医生们面面相觑,现场气氛压抑到近乎凝固。
为了寻找突破口,院方紧急邀请了心源性猝死领域专家加入。专家抵达医院时,会议室空气仿佛凝滞。他翻阅了刘思颖所有的检查原始资料,从血常规到电解质,从心电监护到影像学,每一份报告都细致比对,还在纸上做了十余处标记。数小时过去,他的眉头始终紧锁,却始终没有找到能解释问题的确凿证据。理论上,她的身体并不存在明显的高危诱因。
在全组调查陷入僵局时,专家提出要与家属面对面交流。会议室灯光明亮而冰冷,丈夫与儿子坐在对面,满眼都是未消散的悲痛。专家语气沉稳却带着探究:“刘女士平日有没有频繁起夜、夜里口渴的情况?最近有没有走路时不稳、说话突然打结,或者饭菜味道异常淡薄的经历?”丈夫迟疑片刻,声音颤抖地说:“有过……从去年夏天起,她夜里几次起床喝水,像怎么都解不了渴;吃饭时也常说没味道;最近还会忘记刚答应的事。”这几句话让专家眼神瞬间一亮,立刻记录下来。
听完这番描述,其他医生仍然没觉察到异常,仍在思考病例的复杂性。然而专家的眉头却越皱越深,仿佛已经触及到关键。沉默许久,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笃定:“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三个小习惯上。很多人,包括医生在内,都不认为这会带来威胁,但恰恰因为它过于常见、过于合理,才更容易被忽略。如果不是我多年深入研究维生素B12机制,也会被这种表面上的健康养生方式所迷惑。”
清晨起床后喝一大杯淡盐水,是刘思颖坚持了多年的习惯。她坚信这一做法能帮助清理肠道,让身体保持轻松。但从医学角度看,长期高钠摄入却并不安全。过量的钠离子会让肾脏负担加重,水盐代谢失衡,钾、镁等重要离子被迫加速排出。钾是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电活动的核心元素,一旦水平下降,心脏的节律很容易受到干扰。镁则参与神经和肌肉的传导,缺乏时可能引发抽搐和痉挛。对于曾经经历严重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的人来说,本身血液携氧能力和神经系统功能已经不稳,再叠加电解质失衡,心脏承受的压力远超常人。看似普通的一杯盐水,其实在日积月累中改变着内部平衡。
更隐蔽的问题在于,刘思颖在夜间常常多次起夜,而这种情况会让水盐代谢的波动更加剧烈。夜里本该是身体休养和代谢平稳的阶段,但频繁排尿让钾、镁离子丢失更快,钠钾交换愈发混乱。心脏在深夜进入应激状态,心肌细胞的电传导随时可能受到干扰。对于有血液系统脆弱背景的人来说,这种波动相当危险。她从未意识到,清晨那一杯淡盐水与夜间起夜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前者增加了电解质负担,后者又进一步加速了失衡,两者结合使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大幅提高。这种看似健康的小习惯,恰恰成了病情恶化的重要推手。
刘思颖的第二个习惯是熬夜使用电子产品,作为广告公司的总监,她经常要处理临时方案修改,深夜灯光下,电脑与手机屏幕成为常态。虽然她依旧保持六到七小时的睡眠时间,但研究表明,熬夜与蓝光暴露造成的损伤并不能仅靠补觉弥补。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昼夜节律紊乱。褪黑素不足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会扰乱内分泌系统,让机体代谢出现波动。免疫系统在长期低效运作的状态下,抵御异常细胞的能力逐渐下降。刘思颖白天依旧精力充沛,但体内的修复机制却早已被打乱,为病情进展埋下隐患。
这种夜间工作和睡眠质量下降的模式,在短期内或许看不出明显影响,但对长期健康却是持续消耗。身体修复和免疫功能大多在深夜完成,而刘思颖的生活方式恰好让这一过程被反复打断。免疫细胞在低效状态下难以及时清除潜在的异常细胞群体,身体表面看似稳定,其实内部的代谢与防御已处在不均衡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隐形消耗中,她的身体越来越难以维持正常的稳态。正因为症状初期并不明显,所以这种习惯更容易被忽视,直到突然出现严重后果,才让人追悔莫及。
第三个细节出现在运动方式上,刘思颖热衷于在饭后立即快走,甚至偶尔会小跑几步。她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消化,还能控制体重。但从生理机制看,进食后大量血液会被调配至消化系统,以保证食物分解与吸收。如果在此时进行剧烈或较快的运动,心脏和大脑就可能因为供血不足而短暂缺氧。对于本身存在贫血和电解质问题的人,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她多次在饭后运动时感到胸闷或呼吸急促,其实就是心脏供氧不足的警示,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长期饭后运动带来的隐性负担,往往被忽视。短期内她可能觉得代谢加快,体态轻盈,但心肌却在一次次的透支中逐渐疲惫。供血不足使心肌纤维反复处于缺氧状态,电传导稳定性下降,增加了心律失常的几率。刘思颖频繁出现的胸闷、气促症状,其实与这种习惯密切相关。身体的警示若被长期忽略,问题便会在无声中累积。当多种不利因素叠加时,心脏已难以承受额外波动,最终推动病情的不可逆进展。她的每一次忽视,都是危险在暗处积蓄的过程。
内容资料来源:
[1]李樑,邓文娟,邱志超,等. 免疫亲和柱净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B12的总量[J/OL].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10[2025-09-22].https://link.cnki.net/urlid/31.1337.TB.20250908.1234.002.
[2]何玉琪,潘名志,张晓斌,等.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25羟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诊断效能[J].实用心电与临床诊疗,2025,34(04):543-547.DOI:10.13308/j.issn.2097-5716.2025.04.013.
[3]姚欣,崔亚君,娄东亮. 血清铁、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水平与缺铁性贫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5,37(04):387-390.DOI:10.20261/j.cnki.2097-6089.2025.04.098.
(《35岁女子每天吃维生素B12,2年后做内镜检查,医生紧急叫来全院专家》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