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梓:太平军兵败吴江,撤退时还能做到秋毫不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20:56 1

摘要:1863年,廖发寿作战失利,退回嘉兴防守,一路秋毫无犯。太平军就算战场出现溃败,许多将领都能约束士兵,没能出现劫掠现象,这点比清军强很多,沈梓就十分敬佩太军。

1863年,廖发寿作战失利,退回嘉兴防守,一路秋毫无犯。太平军就算战场出现溃败,许多将领都能约束士兵,没能出现劫掠现象,这点比清军强很多,沈梓就十分敬佩太军。

1861年,太平军攻占嘉兴,陈炳文、廖发寿破城而入,秋毫无犯,并下令开仓赈济,让百姓活下来。旋即,陈炳文率兵攻克杭州,坐镇城池,廖发寿防守嘉兴。

廖发寿,李秀成麾下将领,广西老兵出身,作战十分勇猛,册封荣王千岁。李秀成集团,廖发寿只能算是二线将领,他长期跟着陈炳文作战,很少能独当一面,却特别能打,也讲义气。

1863年春,骆国忠叛变,勾结淮军、洋枪队,占据常熟,吸引了苏南太平军的主力,谭绍光腹背受敌。此时,李秀成执行“进北攻南”作战,无暇顾及苏南战场,局势恶化。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推行封地制,诸侯王各自为政,很少愿意为了救援他人而卖力,自伤元气。谭绍光坐镇苏州,这里是李秀成的大本营,近在咫尺的护王陈坤书很冷漠。

淮军、洋枪队联合进攻苏州,谭绍光书信各路将领,希望他们前来苏州,一起夹击敌军,稳住苏福省局势。谭绍光的号召,响应者不多,但荣王廖发寿来了,他感激李秀成的栽培,不愿意坐视不管。

想要救援苏州,攻打围城的淮军,就必须拿下吴江,这里是苏州的后路,也是联系太平军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廖发寿的目标就是吴江,他决定以优势火力突破防线,打通救援苏州的道路。

得知廖发寿抵达吴江,李鸿章急忙下令程学启、何安泰、郭松林从苏州抽调出兵力,前往吴江拦截太平军,阻止廖发寿与谭绍光之间联系。

程学启,陈玉成麾下部将,安庆之战投降曾国藩,坑了太平军。安庆之战后,曾国藩把程学启调到淮军,让他跟着李鸿章东征江浙,成为淮军第一悍将,武力值相当可以。

甲午战争时,淮军一败涂地,灰头土脸。李鸿章不由哀叹:“若程方中在,事情何至于此。”意思是,程学启若是活着,就没必要畏惧日军,战况也不会这么糟糕。

程学启能打仗,李鸿章在江苏站稳脚跟,程学启居功第一。如此,程学启十分轻视廖发寿,认为他不堪一击,只要淮军一次冲锋,太平军就会溃散,但是他错了。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大量扩充兵马,江浙太平军战斗力下滑,但李秀成嫡系的广西老兵还是非常能打。李秀成攻打江浙时,为了稳住嘉兴,给了廖发寿不少精锐部队,包括七百广西老兄弟。

程学启大意,很快就尝到了苦果。廖发寿率太平军奋力拼杀,以广西老兵为突击力量,连续撕开淮军四道防线,一直杀到七星桥附近,还击中了程学启左臂。

广西老兵悍不畏死,廖发寿为了救援苏州,拼尽了全力。李鸿章担心程学启有闪失,赶紧重金赠送戈登,让他率洋枪队前往吴江战斗,协助淮军。

戈登得到了饷银,二话不说,当即率兵来到吴江,利用开花大炮摧毁太平军的防御工事。洋枪队强大火力面前,太平军损失很大,但廖发寿依然能伏击戈登,歼敌两百余人,戈登也不敢轻视太平军。

程学启、戈登所部装备精良,却连续遭到惨败,但廖发寿也无法继续前进,因为黄翼升的水师封锁江面,截断了太平军运输线。廖发寿经不起消耗,且自己是孤军战斗,太平军在吴江死磕2个月后,只能下令撤退。

吴江之战,太平军失败了,没能救援苏州,自己还陷入淮军、洋枪队包围中,廖发寿除了撤退,别无选择。但是,即便太平军战败,廖发寿也能约束队伍,做到秋毫无犯,这点难得可贵,连清朝官员都大为惊叹。

沈梓,浙江秀水人,清朝内阁中书,朝廷命官,此时正在吴江躲避贼寇。太平军作战失败,廖发守下令撤兵,却没有去袭扰民众,他们宁可徒步行走,也不劫掠老百姓的运输工具。

沈梓在《避寇日记》中,如是记载:“溃兵水陆尚万余,徒步行走数十里,无一人入民间私取草木者。廖虽伪王,能节制其下于溃败之余,故异于他贼。”

作为清朝官员,沈梓与太平军是敌对关系,本应该极力抹黑才是,却不得不承认太平军纪律很好。就算战斗失败,就算运输工具丢失殆尽,太平军也不会去劫掠百姓,不私自进入民宅。

太平军纪律良好,张乃修的《如梦录》以及李圭的《太平军中被难记》都有详细记载,他们是江浙人士,是战争的亲身经历者,故而价值很高。

张乃修、李圭都承认太平军纪律良好,尤其是两广出来的老兵,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劫掠,两广籍将领对他们的要求也很严。太平军中纪律差的部队,几乎都是团练投降过来,这些人反复无常,被称为“短毛”,纪律比清军还过分,劫掠部分对象。

太平军纪律良好,廖发寿能约束将士,故而所部战斗力非常强。廖发寿依靠有限的两广老兄弟,在苏州陷入后坚守嘉兴,与淮军展开血战。程学启,淮军第一名将,就是在嘉兴阵亡,被廖发寿爆头,何安泰也阵亡。

来源:天婷聊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