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出“新王炸”!美国人傻眼:封锁3年,竟养了个“怪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8:46 1

摘要:然而,2025年7月,长江存储扔出“新王炸”:首条全国产化芯片生产线即将试产。

三年前,美国挥下制裁大棒,试图掐灭中国芯片的未来。

光刻机不卖、设备断供、合作冻结,外界几乎断言中国难有作为。

然而,2025年7月,长江存储扔出“新王炸”首条全国产化芯片生产线即将试产。

封锁非但没压制,反而逼出突破,这或许正是全球科技格局的转折点。

这一步能让中国彻底改写芯片版图吗?

提起中国芯片产业的逆袭,就不能不提一个名字——霍宗亮。

1994年,这个来自普通家庭的青年考入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立志要在最尖端的领域开辟一片天地。

九十年代的中国芯片产业几乎是一片荒漠,尤其是存储芯片,连一条像样的生产线都没有。

为了实现梦想,他选择出国深造,并进入三星电子工作七年。

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他在韩国一路晋升,被视为“明星工程师”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三星扎根时,2010年,霍宗亮毅然辞职回国。

理由只有一句:“存储芯片,是国家需要的产业。”

这是一次冒险,更是一次信念的选择。

当时的中国,面对的不是空白,而是巨头筑起的“铜墙铁壁”。

三星、美光、英特尔早已把专利壁垒垒得密不透风。任何追赶者想要闯入,几乎不可能不踩中“雷区”。

2016年,长江存储成立,霍宗亮担任首席科学家,开始研发中国自己的3D NAND闪存技术。

彼时的任务艰巨到近乎绝望:高深宽比刻蚀、高选择比刻蚀、叠层薄膜沉积,每一个技术环节都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

团队通宵达旦成了常态,失败后推倒重来更是日常。

但就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奇迹诞生了。

霍宗亮带队提出了Xtacking架构——将存储单元与控制电路分开制造,再像拼积木一样组装。

这一突破不仅绕开了专利壁垒,还让芯片速度更快、散热更好、生产周期缩短20%。

2017年,长江存储推出了第一片32层3D NAND芯片。

2019年,64层芯片实现量产,正式追上国际巨头的脚步。

2020年,第三代QLC闪存横空出世,性能超越主流水平。

2021年,“致态”固态硬盘品牌面世,性能直追三星旗舰。

到2022年,232层芯片问世,中国第一次在存储芯片层数上实现对全球巨头的超越。

霍宗亮和他的团队,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

他的故事,折射的是中国科技人在最艰难时刻的担当与信念。

若没有这样的“技术怪物”,长江存储的奇迹不会发生,中国芯片的“新王炸”更无从谈起。

2022年底,美国再一次出手,将长江存储列入实体清单。所有美国设备供应商被禁止与其合作。

美光公司甚至为此拍手称快,认为竞争对手被彻底打断了脊梁。

的确,在制裁初期,长江存储一度陷入困境:128层以上的高端产品生产受阻,部分关键设备无法采购,国际合作渠道被迫中断。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次“致命打击”。

然而,霍宗亮和团队并没有倒下。他们立下誓言:“买不到,就自己造!”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意味着要挑战几乎整个半导体产业的顶端。

要知道,一条完整的芯片生产线涉及上千种设备,每一种都堪称“皇冠上的明珠”。

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CMP抛光设备,每一样都代表着全球顶尖的工业水平。

面对这种局面,霍宗亮并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把国内的设备制造力量联合起来。

北方华创突破了刻蚀机难题,中微半导体在MOCVD设备上实现重大进展,盛美半导体攻克清洗设备瓶颈,华海清科攻下CMP设备工艺……一个庞大的国产化攻关联盟就此形成。

无数工程师在封锁阴影下挑灯夜战,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

与此同时,长江存储也没有把赌注只压在制程上,而是另辟蹊径,走“叠层数”路线。

232层只是开端,未来的300层、400层已经在技术储备中。

2025年初,韩媒爆料称,三星正考虑向长江存储购买400层以上NAND Flash的专利授权。

这一消息在业内引发轰动:全球存储巨头第一次要向中国企业低头。

真正的重磅炸弹出现在2025年7月。长江存储宣布:下半年,首条100%国产化设备生产线将投入试产。

这不仅是一次企业的突破,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集体胜利。

一旦这条生产线成功运转,中国将彻底摆脱对外依赖,从此芯片产业链不再受制于人。

这是美国万万没想到的结果。原本的封锁,竟成了中国芯片自主化的“助推器”。

面对美国的打压,长江存储并没有退缩,反而在法律和市场上打出了一套漂亮的反击组合拳。

2023年底,长江存储在美国加州法院起诉美光专利侵权。这一举动令对手措手不及。

以往,美光一直以“专利武器”压制他人,却没想到有一天会被中国企业反击。

更棘手的是,长江存储要求美光公开核心技术文件进行对比。

对美光来说,这几乎等于亮出“命根子”。不交,就意味着心虚;交了,等于自毁壁垒。

几番拉扯后,美国法院并未完全采纳美光的“国家安全”借口,这让局势变得更加微妙。

法律战之外,长江存储还揭开了对手的阴暗手段。

2024年,他们在华盛顿联邦法院起诉美光商业诽谤,指控其暗中资助所谓“中国科技威胁”网站,散布“中国芯片存在后门”的谣言。

这一指控让美光声誉受损,美国舆论开始质疑其商业操守。

然而,最令美光头疼的还在市场层面。

长江存储推出的“致态”固态硬盘,以更高性能和更低价格迅速抢占市场。

过去2TB固态硬盘动辄上千,如今几百元就能买到高品质的长存产品。

消费者自然不会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美光被迫跟进降价,却因此大幅削减利润。

美国本想通过制裁削弱对手,结果反而逼得本土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这一连串反击,不仅让长江存储站稳脚跟,还在全球市场赢得了口碑。

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事实:中国企业不仅能在技术上突破封锁,还能在制度和市场层面与对手正面交锋并占据主动。

长江存储的胜利,是中国芯片产业集体觉醒的缩影。

结语

三年的封锁与打压,没有让中国芯片产业倒下,反而造就了一个“更强的长江存储”。

霍宗亮用十几年的坚守告诉世界:外部封锁封不住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技术壁垒挡不住中国人前进的步伐。

如今,首条全国产化生产线即将试产,这不仅是长江存储的里程碑,更是中国芯片自主化道路上的历史跨越。

今天的突破,意味着明天的无限可能。

从存储芯片到CPU、GPU,再到更广阔的半导体版图,中国的科技雄心已不再是梦想。

属于中国芯片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