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福建省尤溪县的文物征集工作迎来了一项重大发现。在梅仙公社乾美大队桥尾村,朱熹后裔朱培清家中,一部尘封了四百余年的明代刻本《朱熹家谱》得以重见天日。此谱一经发现,便因其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被誉为“1982年全国四大文物发现之一”。
1982年,福建省尤溪县的文物征集工作迎来了一项重大发现。在梅仙公社乾美大队桥尾村,朱熹后裔朱培清家中,一部尘封了四百余年的明代刻本《朱熹家谱》得以重见天日。此谱一经发现,便因其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被誉为“1982年全国四大文物发现之一”。
这部新发现的家谱全称为《紫阳朱氏建安谱》(下文简称《建安谱》),其编修于明代万历庚申年(1620年),由朱熹第十五代孙朱莹主持编纂。谱前有福建按察司副使蔡善继所作之序,谱后则附有监察御史张素养和杨承鼎的跋文,规格严谨。
《建安谱》全书共五百多页,采用木刻版宣纸印刷,字迹清晰,保存较完、好。全谱分为“会元”、“尚像”、“世系”、“褒典”、“实录”、“象贤”、“丘陇”、“祠院”、“渊源”和“留题”等十个部分。书中不仅收录了朱熹的画像,还辑录了十三首名人诗作以及明景泰帝“德盛仁熟,理明义精,布诸方策,启我后人”的赞语,内容极为丰富。
此谱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厘清了家族脉络: 《建安谱·世系》明确指出,朱熹之父朱松为入闽始祖,而朱熹本人则是建安始祖。其下有三子,分为塾、野、在三房,分别派衍于建安考亭、祖籍婺源及邵武等地。
保存了珍贵史料: “褒典”部分收录了朱熹的16篇谕、诏、诰、祠文,以及宋代兵部尚书林瀚关于尤溪书院、建宁朱子祠堂等二十八所书院的碑记与总记,是研究朱子学说及宋明理学传播的重要文献。
追溯了道学源流: “渊源”一目详细梳理了自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历经二程,直至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道学传承脉络。此外,还记载了蔡元定、黄干、蔡沈、真德秀等三百余位朱子门人的姓名与籍贯。
传承了朱子家训: 谱中附录了朱子家训的草稿范本《童蒙须知》,集中体现了朱熹对求学与读书的深刻见解。他以登山为喻,强调为学须循序渐进,由低至高;又以登塔设譬,说明逐层攀登,高层境界自现。朱熹还特别强调读书必须专心致志,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之中又以“心到”最为关键。
汇集了毕生著述: 在家谱的末尾,还系统收录了朱熹一生中45种重要著述的名称,包括《资治通鉴纲目》、《论孟精义》、《伊洛渊源录》,以及其代表作《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
此外,《建安谱》还精确记载了朱熹的卒葬信息:他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午时逝世,并于同年十一月安葬于福建建阳唐石里九峰山的大林谷(即今天的黄坑乡)。
这部《建安谱》的发现,不仅为朱熹的生平与家族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更为深入探究朱子理学的思想体系与历史传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依据。
来源:好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