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人婚礼”的闹剧:流量狂欢下,不能没有道德底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20:42 1

摘要:这几天,贵州毕节一名吴姓男子,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份三人婚礼请帖。

01

荒诞开场:一场婚礼,两位“新娘”?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但有的稀罕事,实在让人反感。

这几天,贵州毕节一名吴姓男子,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份三人婚礼请帖。

流出的婚纱照片显示,一名男子身穿黑色西装,站在两名穿着婚纱的女子中间,两名女子左右挽着该男子。

图片配文“欢迎参加我们的婚礼”,称4月19日,将在当地某酒店与两位女性举行婚礼。

电子请柬曝光后,短短几小时引爆全网。

一男两女身着婚纱的合影,标注日期的酒店宴会厅,煞有介事的“婚礼流程”,让“一夫两妻”的争议如野火燎原。

有人怒斥“挑战法律底线”,有人调侃“现实版韦小宝”,更有人扒出婚宴酒店信息,扬言要“现场直播抓现行”。

02

真相揭露:是“真爱”还是“真戏精”?

结果,还没热闹两天,当地警方迅速介入,剧情急转直下。

所谓的“两位新娘”,一人是男子前妻,另一人是现任未婚妻。

三人声称“拍婚纱照纯属玩笑”,原定婚宴早已取消,涉事酒店也因预订时隐瞒实情而终止合作。

因为拍摄三人婚纱照,并不违法,所以只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

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竟是当事人为满足猎奇心理自导自演的“黑色幽默”。

虽然当事人澄清,只是一场玩笑,但这件事造成的网络声势,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原本就是一场“剧本化”的演出。

从闹剧曝光,到火遍全网,传播过程中对公众道德认知的冲击、对社会信任的消耗不容忽视。

若放任此类“狼来了”式的炒作蔓延,法律的严肃性将沦为笑谈。

婚姻不是剧本,容不得哗众取宠的卑劣演技。

03

流量陷阱:谁在消费我们的道德?

相似的剧情,之前也出现过。

2023年10月,安徽泗县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热点。

当地男子刘某,平时喜欢做直播。

马上就要结婚了,为了直播时吸粉,他想了一个奇招:除了自己的老婆,又花钱雇了一个女子,假扮新娘,营造出“一个男子,两个新娘”的话题。

和这个贵州毕节的男子一样,把消息发到了网上。

这事也引起了当地的重视,因为涉嫌违法,刘某被治安处罚。

两件事一对比,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贵州毕节,安徽泗县,虽然相隔千里,但这两个男子想借网络波博人气的目的,几乎一样。

都用了“一个男子,老哥老婆”的噱头,吸引大量的观众。

虽说这事没办成,也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但对付这种人,只批评教育真的太轻了。

这场闹剧的背后,暗藏着“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逻辑。

从精心设计的“三人婚纱照”到高调发布“婚礼邀请函”,每一步都精准踩中猎奇、争议的传播爆点。

当事人或许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法则,试图以挑战伦理的方式博取关注。

然而,这种以消解社会价值为代价的“炒作”,暴露了部分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畸形心态。

平台与公众需共同抵制此类“审丑”营销,避免沦为流量的共谋者。

04

真正的浪漫,是承诺的重量,不是闹剧的流量。

从江苏江阴的“三人结婚照”,到安徽泗县的“假新娘直播”,类似事件屡见不鲜。

始作俑者深谙“越离谱越吸睛”的流量密码,用道德争议换取点击量,却让全社会为他们的“创意”买单。

网友的愤怒转发、媒体的追逐报道,反而成了闹剧的“最佳推手”。

当底线成为卖点,流量狂欢终将反噬人性温度。

贵州毕节的“三人婚礼”虽已落幕,但它撕开的道德缺口仍需修补。

在这个随手转发即是“审判”的时代,我们更需牢记:法律不容戏谑,道德不容消费,婚姻的神圣性,永远高于流量的价码。

来源:青木情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