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3年4月以来,第十一批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州团队(以下简称“江苏援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国家要求、伊犁所需、江苏所能”,系统谋划并扎实推进“苏韵伊情”五大工程——产业引导、教卫提质、干部培训、文化润
自2023年4月以来,第十一批江苏对口支援伊犁州团队(以下简称“江苏援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国家要求、伊犁所需、江苏所能”,系统谋划并扎实推进“苏韵伊情”五大工程——产业引导、教卫提质、干部培训、文化润心、民族交融。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援疆资金63.36亿元,实施项目401个,初步形成“产业筑基、民生固本、文化铸魂”的立体化援疆体系。
强化产业引导,夯实发展根基
坚持就业优先,江苏援伊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协调江苏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新疆籍毕业生、组织江苏企业赴伊开展专场招聘、推动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有效促进本地就业和转移就业。当前,新疆雅达西纺织二期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就业1700余人;江苏在伊制造业企业已吸纳就业9031人,少数民族职工占比超六成。
园区共建和科技赋能成为产业协作亮点。依托江苏经验,重点打造9个援伊产业园。依托江苏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建设伊宁县纺织产业园,实现东西协作、同步发展;推动奎独经开区“经济小组团”成效显著,徐奎科技园区2024年产值突破40亿元。在农业方面,成立江苏省农科院伊犁分院等科研平台,引进草莓、藜麦等新品种,推动“霍尔果柿”品牌走向市场,科技助农势头强劲。
民生持续改善,乡村振兴和产销对接同步推进。援疆资金80%以上用于基层民生,支持35个村和14个兵团连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工作。并设立了“苏韵伊情·伊犁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在江苏开设61个专卖柜,2024年以来累计销售农特产品超8亿元。“苏伊年货节”成为消费协作品牌,线上线下总曝光超千万次。
推进教卫提质,增进民生福祉
江苏突出“组团式”帮扶,推动教育和医疗资源深度下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医疗支援等多点发力,6个“小组团”援疆计划入选自治区试点,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在教育领域,南京师范大学与伊犁共建“基础科学教育发展中心”,强化中高考研究和师资培训。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快构建,职业院校师生在国家和自治区级竞赛中获奖179项,创历史新高。设立“苏韵伊情”奖学金,惠及170名伊犁优秀学子。
医疗支援形成“五式”品牌模式,涵盖“组团式、项目式、候鸟式、智慧式、托管式”。援疆医疗团队开设博士论坛,组建“专科联盟”,推广新技术260项,填补空白220项。去年接诊患者12万人次,开展义诊4.5万人次。
深化文化润心,促进民族交融
江苏援伊持续加大文化软实力投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基层。不仅支持伊宁市六星街、惠远古城等文化街区提质升级,建设石榴花展示馆、石榴籽书屋等便民阵地,而且组织“文艺五进”活动300余场,举办“苏韵伊情”民族音乐会、中秋晚会、古诗词大会等,吸引超20万群众参与。
青少年交流和文化创作亮点纷呈。“万里鸿雁传真情”书信交友活动参与人数从4万增至11.2万;“石榴籽一家亲”研学夏令营、“苏韵伊情·石榴籽祖国行”冬令营相继开展,组织伊犁青少年赴北京观升旗、访古迹。创作推出《天山问渠》《小白杨》等一批文艺精品,传播伊犁故事,增强文化认同。
旅游协同和传播推广成效显著。牵头编制伊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出“天山河谷·美哉伊犁”品牌,赴全国多地开展旅游推介。2024年伊犁接待游客8445万人次、旅游收入705.66亿元,分别增长14.62%和38.83%。(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安妮)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