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平江县融媒体中心迎来几位特殊客人——该中心应急广播平台建设第三方公司湖南康通电子的回访团队。镜头对准中心应急广播指挥大厅,一场围绕灾后重建一周年的记录工作悄然展开。这一切,还要从2024年夏天那场百年一遇的洪灾说起。
近日,平江县融媒体中心迎来几位特殊客人——该中心应急广播平台建设第三方公司湖南康通电子的回访团队。镜头对准中心应急广播指挥大厅,一场围绕灾后重建一周年的记录工作悄然展开。这一切,还要从2024年夏天那场百年一遇的洪灾说起。
“去年7月,洪水扑来之前,全县6297个应急广播终端已全部进入‘战时状态’;洪峰过境后,应急广播终端一度‘失声’,我们面临中心一楼机房设备被淹、断网、断电、断路的困难,在洪水尚未完全褪去的情况下,县融媒体中心积极自救,清理被淹机房,架设临时线路,24小时内迅速恢复了65%以上终端运行。”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陈虹宇指向实时跳动的大屏幕,向回访团队介绍当时的险境与坚守。
在通讯全面中断前的关键时期,应急广播成为了传递预警、组织避险的“空中生命线”。
在瓮江镇昌平村,深夜每隔十分钟一次的广播提醒,及时叫醒了熟睡中的黄教民,助其躲过屋后山体滑坡;在童市镇芭蕉村,循环播报的大喇叭精准引导303人全部安全转移、实现零伤亡,该案例还入选了2024年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广播提前发出的警报,为抢险救灾抢出了宝贵时间。
一年后的今天,平江县融媒体中心应急广播系统早已焕然一新。大屏上,终端在线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汨罗江“一江两岸”,57个智能监播点全天候值守,一旦有人靠近危险水域,立刻发出语音告警;高处的8套强声终端能将声音传至一公里外,确保预警声声不息。
内容生产间里,新变化更具“泥土气息”。最新节目单上,除了常规新闻宣传,还新增了方言反诈、农技科普等栏目。“家门口的广播天天准时响,外面的事,我都是从这儿听的。”童市镇毛爷爷感慨道。曾经的“应急喇叭”,正日益融入百姓日常。
回望2021年建设之初,平江县便以打造“全国一流、全省标杆”的应急广播体系为目标,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政委的领导机制,出台专门办法,列入“数字强县”工程。累计投入1300余万元,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6297个终端,2024年灾后又新增至6579个终端,全部精准标注经纬度,地质灾害点、尾矿库等重点区域全覆盖,为基层治理筑牢了坚实底座。
如今,应急广播的功能已远超“应急”范畴:它是反诈的宣传员、文明的传声筒、乡村振兴的宣讲人;在防汛、防疫、防溺水等工作中,屡屡担当大任。尤其在2024年洪灾中,累计发布预警1.6万次,成为不可或缺的“民生警报器”。
扎实的建设赢得显著成效。平江县融媒体中心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作先进县”,2024年还迎来国家广电总局调研,相关经验获全省推广。平江县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总编辑李卫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应急广播体系应用创新,拓展“应急广播+”智慧场景,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系统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有效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从防汛救灾的“生命线”,到基层治理的“平安符”,平江应急广播的迭代升级,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也为数字赋能县域治理写下了温暖而坚实的注脚。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