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这次输的不冤,消费者真正愿意买单的是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7:03 1

摘要:当西贝因预制菜还在舆论风波“挣扎”时,萨莉亚却以“预制菜之王”的姿态悄然登上热搜,收获了消费者的宽容甚至喜爱。同样都是预制菜,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

当西贝因预制菜还在舆论风波“挣扎”时,萨莉亚却以“预制菜之王”的姿态悄然登上热搜,收获了消费者的宽容甚至喜爱。同样都是预制菜,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

“西贝事件”起因是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微博直言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点燃了这场争议的导火索。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起初反应强硬,声称“100%不是预制菜”,并表示:“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西贝门店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肯定要起诉。”并于当日宣布,立即开放西贝后厨给消费者和媒体参观,只要登记信息就可进行参观与拍摄。但当大量保质期超长的冷冻品出现在大众视野时,却被瞬间打脸。

西贝主打“西北菜”、“手工”和“地道”,其高端化的形象与消费者对“现做”和“匠心”的期待紧密绑定。但却发现“给一岁的宝宝吃两岁的西兰花。”品牌信任随之崩塌。

反观萨莉亚,其品牌基因从一开始就是“极致性价比”和“标准化家庭餐厅”。消费者对其的预期是稳定、便宜、快捷,而非“手工现做”。萨莉亚甚至透明地告诉消费者:我就是用预制的半成品来保证效率和低价。这种坦诚相待反而成了一种美德,其餐饮模式,能够让大众消费者欣然接受。

(资料来源:微博)

01

预制菜的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饮食便捷性的需求增加,预制菜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预制菜市场的崛起吸引了众多食品品牌的目光,纷纷入行布局,将预制菜纳入产品线中,以此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预制菜企业在传统菜式中不断寻求突破,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口味和营养需求的新型预制菜产品,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市场的繁荣发展。据数据显示,随着中国预制菜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720亿元。

(资料来源:汉鼎智库)

02

预制菜如何成为餐饮“新宠”?

餐饮行业正面临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租金压力不断加剧等多重挑战。与之而来的是菜品价格必须提高才能有所盈利。预制菜的出现,的确可以有效降低后厨人工成本30%以上,同时可以减少食材损耗,提升运营效率。

拿“预制菜之王”萨莉亚为例,其通过高度标准化的预制模式,实现了招牌肉酱意面仅售16元、奶油浓汤10元、饮料8元无限畅饮的高性价比组合,人均三四十元就能吃上一顿西餐。即便公开承认使用预制菜,凭借“便宜得直白、坦诚得彻底”,萨莉亚依然赢得了大量忠实顾客,甚至被戏称为“萨门”信徒。

此外,通过萨莉亚、老乡鸡等餐饮品牌,明确表示自己是预制菜品、或半预制菜品的现象可以看出,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接受商家打着“现炒制作”的旗号及价格,结果上桌给顾客吃的却是预制菜。

(资料来源:Mob研究院X库润数据)

03

“万亿赛道”还是“泡沫一场”?

预制菜市场风头正劲,生活节奏快,便捷饮食需求增,预制菜“即烹即食”受青睐,规模攀升,万亿蓝海在眼前。然而,随着市场火爆、人们接受度逐渐提高的趋势下,预制菜却还是争议不断,背后矛盾困境究竟是什么?

产业环节过多,难以做到“环环相扣”

预制菜产业链条过长,涉及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引发风险。消费者对预制菜天然存在着对防腐剂、添加剂、食材新鲜度的担忧,“不新鲜、没营养”的消费认知。此外,商家预制菜使用告知不充分问题突出,造成消费者信任产生危机。

无标准化官方定义及规定

因为目前国内仍尚无提出对于预制菜的官方统一定义及标准,导致各地、各企对预制菜的定义、分类、生产规范、安全标准等理解不一。

例如此次的“西贝事件”,面对冷冻两年的西兰花却声称没有预制菜,有的只是预制工艺,肉经过中央厨房预加工切好运到店里,蔬菜是冷冻锁鲜技艺,料包并非直接加热后食用,而是要再加入一些蔬菜与肉制作完成后才为成品。这些说法与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不同,消费者并不买单。

(资料来源:后浪研究所)

食客两极分化,“既要又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餐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口味一直是人们心中美食的代名词。随着预制菜越来越契合年轻人需要便捷、快速的生活方式,现炒这种传统的烹饪方式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现象下,2025年,杭州、成都等地200多家餐厅“组团出道”,成立“反预制菜联盟”,明厨亮灶、菜单上大喇喇标注“现炒”,就是想用最直观的方式,唤回食客对传统美味的信任。

此次“西贝事件”后,消费者对“现炒”标签的敏感度飙升,商家们纷纷祭出直播后厨、店主现身说法的“大招”,就为了那句“百分百现炒”的承诺,去赢得流量和信任。与此同时,有些商家默默拆掉“现做”招牌,防止自己是下一个“西贝”。

消费者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部分人完全接受了预制菜带来的便捷,将其作为日常饮食的需求;另一部分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依然对现制菜情有独钟,他们愿意为那一口新鲜出炉的“锅气”美味,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这种极端的分化也让预制菜市场的发展更加扑朔迷离。所以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复热后能够满足消费的“既要又要”的想法,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持续攻克的难题。

(资料来源:抖音)(资料来源:四川日报X齐鲁晚报视频号)

西贝与萨莉亚的案例对比,揭示了预制菜行业发展的关键启示:消费者拒绝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价值与价格的不对等。当预制菜与价格、体验透明匹配时,市场接受度较高;当它以"现制"为名却行高价之实时,则必然引发消费者反弹。然而在“西贝事件”之后,预制菜国标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是一颗“定心丸”。消费者在挑选预制菜时,将不再仅依赖商家宣传,而是有了权威且统一的标准作为参考,这无疑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担忧,提升了对预制菜品质的信任;

同时也预示着预制菜行业有望在规范中实现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