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爪鱼联合创始人兼 CEO 黄树煜(江湖人称“半仙”)的这句话,很直白,也很扎眼。十年前,他们没有绕道东南亚或拉美,而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全球最难啃的市场——美国。理由很简单:市场体量最大,付费意识最强,中小企业最多(在PLG市场里面得中小用户者得天下)。对做
“出海,不是换个市场,而是学会像美国公司一样做生意。”
八爪鱼联合创始人兼 CEO 黄树煜(江湖人称“半仙”)的这句话,很直白,也很扎眼。十年前,他们没有绕道东南亚或拉美,而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全球最难啃的市场——美国。理由很简单:市场体量最大,付费意识最强,中小企业最多(在PLG市场里面得中小用户者得天下)。对做 To B 的八爪鱼来说,这里就是必争之地。
可真正走进去,他们才发现难度远超想象。支付习惯不同、邮件写法不对、就连开视频会用免费软件,都会被客户质疑“low”。一连串看不见的坑,逼着他们重新理解文化差异。美国人喜欢简洁直接,日本客户追求极致细节,德国人崇尚规则,西班牙人休假就是休假——这些差异决定了产品能否真正落地。
在喧嚣的 SaaS 出海浪潮中,八爪鱼走的是另一条路——慢、稳、深。他们用了四年才把年收入做到百万美金,又花四年冲到近千万;他们从第一天起就坚持利润优先,宁可少赚,也绝不踩合规红线;他们始终把细节打磨放在规模扩张之前。
这种“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如今,八爪鱼已覆盖英、日、西、法、德、意、韩等多个语种市场,甚至在日本实现了对中国大陆的营收反超。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借助 API 开放与 AI 研发,把自己从“采集工具”升级为“AI 数据服务商”,为下一个时代提前埋下伏笔。
牛透社:当初你们决定出海时,八爪鱼是怎么确定目标市场的?是一下子就选中美国,还是有考虑过东南亚、欧洲这些地区?
半仙(八爪鱼联合创始人、CEO):其实那时候没太多复杂考量。你说的东南亚、拉美这些区域化市场,是后来游戏、P2P消费金融这些产业起来后才火的。十几年前出海,首选就是美国,主要有两个核心原因:
第一,市场体量足够大。一个美国市场的规模,差不多能顶欧洲加日本的总和,甚至能超过其他所有语种市场的总额,全球化布局里,美国的权重不言而喻。
第二,市场土壤更适合我们。美国企业的付费意识强,人员素质也高,而且它是97%以上由中小企业支撑的经济体——我们是做To B业务的,这样的市场环境肯定是首选,当时想这些的时候其实没什么悬念。
而且,当时看行业里的竞争对手,比如有雅虎创始人杨志远相关的Import.io,还有一家叫Mozenda的公司,官网直接写着“世界500强1/3是它的客户”,办公室大还带健身房,过得很滋润。但我们也没刻意纠结选不选美国,就是觉得做全球化,就该从美国起步,后来做着做着,才慢慢把欧洲、澳大利亚、以色列这些国家也覆盖到了。
如果非要提前期市场调研,其实就是当时我们没海外团队,得想清楚海外营销怎么做、怎么获取流量、怎么建品牌。那时候我们是小公司,没什么钱,就想着走低成本路线。你们研究万兴科技应该知道,它营销体系里投入最大的是SEO,我们早期也走了谷歌SEO的路子。而英文搜索的量肯定是最大的,用户多,能拿到的机会自然也多,这几个原因叠加,就确定了美国这个赛道。
当时美国市场里的竞争对手很强,还跑在我们前面,但我们觉得中国产品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把优势发挥出来,哪怕公司小,我们也有一些比别人做得好的特色,所以一直觉得“小产品也有大智慧”,没什么好怕的,就一头扎进去做了。
我们第一年AI业务才2万美金,用了4年做到100万美金,这个速度其实不算快;但从100万美金做到现在接近1000万美金的AI业务,同样用了4年。前期把基建搭好,后面发力就能快起来。
现在国内很多出海公司,有些明星企业说一两年就做到千万级ARR,增长很快,但真正做海外SaaS产品,没那么容易。绝大多数公司都是慢慢做、一步步打磨,才把业务做起来的。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也没那么浮躁,那时候没什么人关注,但能赚到钱,就这么一直坚持到现在。
牛透社:八爪鱼出海初期选择美国,那里市场土壤更成熟,而美国本土SaaS厂商也更多。你们当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半仙:初期挑战挺多的,文化差异和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细节问题都很突出,我可以举几个实际例子。
比如支付模式的问题。大概2015、2016年的时候,国内支付主要靠支付宝,微信支付才刚起步,大家习惯直接现金支付,我们一开始也这么做,但试了好几个月,业务一直不温不火。
后来观察海外产品发现,他们大多用信用卡订阅模式,我一开始还纳闷:不就是付个钱,能有什么区别?实在没别的办法,就试着把直接支付改成了信用卡订阅。没想到就这一个改动,直接带来了好几个点的营收增长。
后来才想明白,一是用户习惯不一样,海外用户更认信用卡订阅;二是企业流程不同,海外很多公司不用像国内这样走复杂的审批、开发票流程,一个invoice(发票)就够了,企业级客户也能直接订阅,效率高很多。
还有服务沟通上的挑战。最开始我们用国内同事回复客户邮件,受之前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写邮件跟公文似的,长篇大论,结果客户看着烦,还抓不住重点。后来我找了几个在美国生活5年以上的朋友帮忙做服务,发现他们的邮件特别简洁,几句话甚至几个单词就能把事情说清楚,反而沟通效果更好。这其实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不了解对方的沟通习惯,再用心也可能做无用功。
还有个细节特别典型:早期我们和客户开视频会议,用的是免费软件,结果客户会觉得“这家公司是不是很low,或者有问题”。因为在海外,大家觉得软件付费是天经地义的,用免费工具会让对方质疑你的实力。这种看不见的文化差异,经常让我们遇到卡点,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所以,我一直觉得,出海真的得沉下心研究对方的文化特征,有了同理心,才能洞察到这些关键问题,后续增长才顺得起来。
不过我们也没因为这些挑战急着求快。前四年从2万美金做到100万美金,速度不算快,因为我们没把重心放在尽快走完产品PMF、GTM流程,尽快规模化投放上,反而一直在打磨客户全旅程的细节。
比如,客户会从哪些渠道找到我们,怎么让他们逛官网时更愿意试用,怎么把产品价值清晰传递给他们,试用时怎么帮他们更好地上手(onboarding),购买后怎么引导他们挖掘产品更深的价值……这些细节磨透了,后面规模化反而快,不管怎么投、怎么做,ROI都是正的。
要是这些细节没做好就急着大规模营销,根本不划算。比如谷歌 PPC(点击付费广告),国内一个点击才5毛钱,海外要5块钱,差10倍。如果转化路径没打通,用户点了广告也留不下来,5块钱一个点击就觉得特别贵;但要是转化做好了,能把点击变成实际客户,5块钱就不算贵了。
另外,我们公司还有款叫“云听CEM”的产品,专门做VOC(用户声音)分析,这对我们也帮了大忙。我们不仅做主营业务,还靠VOC长期洞察用户需求,算是国内很早用VOC做需求挖掘的企业,能及时知道客户想要什么、哪里不满意,这对产品迭代和服务优化特别关键。
牛透社:你们提到“本土化不只是翻译”,能否具体分享在日本、欧洲等市场做了哪些超出语言的本地化工作?
半仙:语言本质上只是工具,真正的本土化,核心是对目标地区文化的理解。比如苹果 iPhone 曾有个 slogan 叫 “岂止于大”,表面是翻译,但背后想传递的是 “不止屏幕大,还有智能和更多功能”。如果我们做海外时只用蹩脚翻译,用户第一时间就会抵触,觉得 “你不像真正的美国企业”,从一开始就把你排除在外了。
所以,我们在语言相关的投入上要求很高,团队里主要两类人:一类是在目标语种国家生活 5 年以上的,最好高中或本科就过去的——那些只去读两年 “水硕”、混华人社区的,英语其实没过关;另一类是国内英语底子极强的,至少要达到雅思 7.0 以上,不然说多了解海外运营,我不太信。
这么做其实有账算:国内人均效能大概 30万~35 万人民币,而海外主流是 25万~35 万美金。只要我们做出和美国同等服务的产品,拿到海外的人效,完全付得起国内优秀人才的酬劳。也正因为这样,这么多年很多海外用户都以为我们是美国公司,不是中国的。
而且这种 “超语言” 的本土化,在小语种市场更明显。2018 年我们进日本市场,2019 年规划任务时,同事们一开始定的都是销售额,但我反问他们:“达不成销售额就不做了吗?肯定还是要做。所以,销售额不是目标,关键是想清楚‘为什么做日本市场’。”
很多人有个主观印象,觉得日本人英语好,交流没问题,但实际接触后发现,不少日本人英语并不好,甚至比中国人还差,看我们美国英语的教程很吃力;而且美国企业不愿好好服务日本客户,印度团队服务又让他们不满意。
这种时候,只翻译软件和教程根本没用,得走进他们的文化,理解他们做事的方式,帮他们真正用起来产品、创造价值,他们才愿意付更高费用——这才是正向逻辑。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特别具体,比如新加坡人爱加班,发邮件基本能及时回复;西班牙人爱休假,动不动就去裸晒;法国人 7、8 月基本全月放假,提前约好时间也不会变;德国人看着挑剔,但做事认真、付费能力强,和他们合作就得按规则来。
跟日本 To B 企业合作时,对产品说明书、合同抠得特别细,近乎吹毛求疵。之前大家都传 “做日本市场必须通过商社”,因为日本是四大财团支撑的经济体,但我们没信这个说法 —— 日本互联网、移动互联其实挺落后的,很多年轻人没太多工作机会,想靠新方法改变现状。我们没通过商社,而是用互联网手段触达这些新兴年轻群体,最后也做起来了。
所以,本土化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别被别人的固有观点束缚,得自己去验证市场。
牛透社:海外用户和中国大陆用户在产品使用习惯上有什么不一样?反馈上需要做哪些调整?
半仙:差异很明显,首先是付费观念。当年做国内市场时,百度上全是 “免费破解”“怎么免费使用” 这类搜索词,付费意愿很低;但海外不一样,比如美国上门修马桶都要一两百美金,他们默认 “服务是贵重的”—— 发邮件咨询、要手把手教学,都知道这是有成本的,要么买基础版再咨询,要么愿意付费做 POC(原型验证)。但在国内,推付费 POC 根本没人理。
其次是自主能力。像美国、德国这些国家的人,从小玩乐高,动手和编程能力强,产品只要给足说明书,他们能自己 “拼” 着用;国内用户更习惯先让你派人参讲方案、免费做 POC,10 个里能成一两个就不错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海外市场都这样,比如印度用户爱 “白嫖”,我们就会主动筛选,把精力放在高效、少废话、不用公关应酬的市场,专注做产品和服务就能把体量做起来。
牛透社:针对美日这些市场,产品界面、UI 会做变动吗?
半仙:大体不变,只做小调整,核心还是 “简洁”。比如中文是方块字,英语、西班牙语单词长,讲明白事儿需要的篇幅是不一样的,界面会根据语言特性微调。
另外,海外网站会直接引导用户试用,而且试用要绑信用卡;国内用户不爱试用,更怕绑卡,这一点在体验逻辑上会区分,但整体还是从人性出发,不会做大改。我们目前做了英、日、西、法、德、意、韩等语种,算是这个领域里做语种覆盖最多的,不过阿拉伯语还没涉及。
牛透社:有没有用 AI 技术降低海外用户的使用门槛?
半仙:我们 2018年、2019 年就开始做了,早于现在大家热聊的大模型。那时候用的是自然语言处理、贝叶斯算法这些小模型,聚焦网页算法领域,简化用户操作。
比如 “智能模式”,用户输入一个网址,系统会自动判断要采集什么,是新闻网站就采标题、时间、作者、正文,电商网站就采标题、价格、库存、评价数量等。
以前没大模型时,很多采集公司只做新闻、电商这类垂直领域,我们做的是通用型。现在在面向网页的小模型上,我们研究得比较深(当然没法和谷歌比,但在 SaaS 厂商里算领先)。依托巨大的用户量,我们内部要求能做到:95% 以上的电商、新闻、招投标等企业网站,输入网址就能自动判断采集需求,大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牛透社:在数据采集领域大家特别关注合规问题,尤其国外企业对网站数据安全性很在意,咱们采集时如何确保不违规?有哪些措施?
半仙:合规里有些 “灰线” 难界定,但 “红线” 是明确的,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把控:
第一,聚焦公开数据。我们采集的基本是 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认定的非私有数据,这是合规的基础。不过要注意,GDPR 在欧洲、印度、日本、美国的细则有微小差异,主体原则一致,但会针对性适配。
第二,明确数据使用边界。我们只提供采集工具,在合作条款里明确约定:用户需自行确保数据使用不违规(比如不能用采集的微博数据和微博搞商业竞争,这肯定不行)。
第三,主动规避高风险数据。比如登录后才能获取的数据,部分网站认定其有控制权,对这类数据我们并非全支持 —— 像很多社交网络登录态的数据我们就完全不做,因为这类数据常被用于ABM营销,而我们聚焦的是帮用户获取数据做分析,不是ABM营销。全球市场够大,主动舍弃不清楚、有风险的业务,少赚点钱也无所谓,先把合规底线守住。
牛透社:在定价策略和商业模式上,你们如何适应不同海外市场的支付习惯和消费能力?
半仙:我们没按国家搞不一样的定价,策略就一套,但支付方式会根据当地情况调整。首先优先用 Stripe,它能覆盖大部分国家,省事儿;等某个国家的业务规模做到几十万、百万美金了,再去落地本地化支付。毕竟搞日本、韩国这些地方的支付,得有当地主体和一堆手续,前期没必要麻烦。
定价上,我们比美国同等性能的主流产品便宜三成,大概是七折的样子。即便这样,售价还是国内的 3 到 7 倍,利润能保障。我们从出海第一天就不搞 “先跑规模再盈利” 那套,一直是先定合理价格、确保有利润,再慢慢把盘子做大。
最开始就我带两个应届生,除我之外的人员成本能打平;第二年同比增长6倍多,第三年同比增长2倍多,第四年同比增长80%多,逐年稳步涨,今年纯产品营收近 1000 万了。
营销打法:低成本高 ROI—— SEO、社区运营到 Product Hunt牛透社:除了SEO,你们出海还探索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
半仙:海外营销成本不低,核心是严控 ROI,多渠道搭配,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SEO 是长线重点,这么多年一直投内容营销,不追求一下子拉很高的量,只要稳步增长就行。现在在谷歌搜与我们产品相关的核心词,前两页都有我们的内容,能拿免费流量,很值。SEM 会在产品转化漏斗做好、能保证 ROI 的时候再投,太早投成本根本打不平,不划算。
还有自动化营销,会根据用户旅程、国家、属性分阶段发邮件,帮用户更好地上手产品。早期 100 个用户也就两三个能留存,现在能做到 10 到 20 个,还能帮着提高广告 ROI。红人营销要避坑,现在很多 AI 博主特别水,还会用假数据糊弄人。我们会卡千次播放成本,不管是 30 天还是 3 个月 ROI,都得控制好,不做没回报的投放。
社区运营早年做得多,在 Quora、Medium 上,只要是采集器、数据科学相关的问题,我们都会去回答,慢慢积累品牌度。今年 6 月还试了 Product Hunt 打榜,新产品拿了日榜第一、周榜第一、月榜第二。投入大概 1 万美金,换了大几万用户,还能在首页曝光一个多月,有科技博主和媒体主动报道,这笔账很划算。
其实营销不是靠某一招就行,得把这些渠道结合起来,既得有外增长,也得有内增长,这样才能摊低成本、提高 ROI,海外营销才算真的做好了。
牛透社:出海团队在架构和流程上做了哪些调整?是否有本地化团队?国内产研如何高效响应海外反馈?
半仙:团队架构是跟着阶段变的,早期根本谈不上架构——一开始就我带两个新人做,没什么规划,基本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总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走一步看一步。
现在不一样了,架构分得更清晰,主要按运营性质和商务性质来分:
运营性质团队放在国内,核心是做海量用户运营,又细分为外增长和内增长——外增长聚焦市场流量获取,内增长围绕用户转化、留存、付费、续费这些环节展开,目标就是把增长落地。
商务性质团队放在美国本地化办公,主要对接美国高客单价项目,推我们的高端产品和服务,团队里白人为主,但目前成本还比较高,投入的钱暂时没回本。
另外我们还有个“小语种中心”:日本市场体量够大,已经独立出来;西、法、德、意、韩这些小语种市场,目前营收也就几十万美金,所以主要靠运营团队输出的优秀经验,再结合当地本土化需求去做运营。
至于产研,研发团队全在国内;产品经理部分在国内,还有一部分跟着我搭档在海外——他经常在美国,能更贴近海外用户需求,这样国内外配合也更顺。
牛透社:八爪鱼十年出海营收增长350倍,您认为最关键的突破点是什么?
半仙: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时代趋势 + 努力工作”。其实这不是空话。你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 CRM、HR、OA 系统,比如我们公司用的 CRM,虽然该CRM系统在国内已经做得很优秀产品很好了,但问起使用感受,同事会说 “用得不咋地”“一般”。
其实,不是这些产品差,而是真正能贴合用户需求、让用户用好的产品,可灵活适配业务的产品其实是少数的。这一方面需要产品本身够好,另一方面也需要用户能把产品用透,但很多时候两者是脱节的,看似需求被满足了,实际藏着很多产品没覆盖到的机会点。
往细了说,我们能抓住机会,一是赌对了方向,二是踩准了时代风口。我们核心团队早年都是做采集、爬虫的工程师,那时候总觉得 老写代码效率太低,还烦,就想把技术降维。先做到可配置,再做到人人能用,一步步把产品打磨得更易用。刚好那几年大数据、AI 自动化的风口来了,不需要我们花太多钱做营销,用户会主动找到我们,顺势就把业务做起来了。
总结下来,关键还是三点:一是沉下心研究用户需求,做出了对的决策;二是赶上了大数据、AI 的时代趋势;三是这十几年我们团队确实够努力,把每一步都踏实走下来了。
牛透社:2022年八爪鱼在日本的营收反超了中国大陆,日本业绩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半仙:其实日本是个很值得重视的出海市场,我们能做好,核心是踩准了它的市场特点:
第一,体量够大、竞争却小。日本经济体量相当于美国的1/4~1/3,能顶一个欧洲,但进入难度比美国低。除了美国大公司(比如Oracle、Salesforce)的通用级SaaS产品,大多没做日本本地化;日本本土做标准化软件的厂商也少,以前多靠定制开发,所以我们进去时,同类对手往往就一两个,很容易打开局面。
第二,我们有天然优势。中日基本上是同时区,语言翻译、服务响应都方便,哪怕要去见客户也比去欧美省事;而且日本市场尊重“强者”,只要产品好、服务到位、能满足需求,客户愿意按价值付费,不会像国内有些地方那样有额外的复杂沟通成本。
第三,市场潜力被低估。像万兴科技这些企业,日本也是重要营收来源,但很多人没看到这块机会。其实日本市场不用搞复杂操作,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把同时区、本地化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营收做起来并不难,潜力并不比中国小。
牛透社:在 AI 大模型时代,八爪鱼会面临哪些挑战?八爪鱼的定位和战略有哪些变化?
半仙:核心是要跟上“人用工具”到“AI用工具”的形态转变,这个变化速度可能会很快,要是没做好准备,很容易落伍。我们的战略调整主要围绕两点:一是自身AI产品研发,二是开放生态构建。
先说生态开放。如果不把自身能力开放出来,就没法和更多AI工具、大模型形成连接。比如我们现在在推八爪鱼的MCP协议开放——一旦开放,AI大模型就能通过协议直接调用我们的数据、任务和软件交互功能。要是对这类基础协议理解不到位,只盯着大模型的“表面功能”,没做好产业链基础支撑,即便现在有用户,等用户都转向用AI工具时,我们就会被淘汰。
再就是自身AI产品的研发。我们一直在投入做和赛道相关的AI产品,比如AI采集——用户不用输网址,只要通过自然语言说“我要采集某宝某类数据”,系统靠自然语言处理就能自动爬取数据。类似这样的AI化产品,我们还在持续打磨,核心是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这里还想提下我们的RPA产品,这也是生态战略的一部分。国外很多产品的生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把各自优势做到极致,互利合作,而不是像国内常有的“抄功能”内卷。我们的RPA就走这个生态路线,比如和国内的旺店通、帆软等都有合作案例,帆软做BI(商业智能),我们做RPA,各自做好擅长的事,一起服务客户。
所以,面对AI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思路很清晰:一方面靠自研AI产品筑牢壁垒,另一方面通过开放API、深化生态合作,让八爪鱼不仅能被人用,更能被AI用,从“采集工具”转向“AI数据服务商”。
牛透社:对于正在计划或准备出海的中国 SaaS 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半仙:谈不上专业建议,我们只是做得早,不算多大多好,就分享些实际想法:
第一,别把 “出海” 当特殊事,就当成 “做一家美国企业”—— 目标是满足美国用户需求、赚美国人的钱,那就要学美国原生企业的做法。美国有很多优质资料,比如 YC 的创业指南、本地成功企业(像 Dropbox)的增长经验,这些比国内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信息靠谱多了。现在很多人出海太浮躁,有些人就一两年经验却吹得天花乱坠,别被这些带偏,多沉下心看美国本土的 “标准答案”。
第二,要相信 “软件无国界”,但更要沉下心长期做。我们创业时就觉得,软件不用物流,开个账号就能用,本就是全球化的生意。但你看海外企业,比如日本,很多人一个工作能做十年、一辈子;反观国内,三天两头换方向、跳槽,这样很难做成事。
我们早年也遇到过股东质疑 —— 项目前六个月每月就一两千、两三千美金营收,股东说 “要不停了吧,中国人出海哪那么容易”。后来我看到 AngelList(类似 YC 的创业组织)里说 ,美国很多优秀创业项目失败,都是因为过早放弃,把视频发群里后,股东才认同 ,既然决定做,就要解决问题,不能轻易放弃。
所以建议大家别频繁换方向,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
第三,保持谦卑,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别总觉得自己有新创意,很多你想到的,美国早就有产品做到前面了,先去查、去看,学人家的好方法 —— 跟投资人吹吹牛可以,别自己骗自己。而且文化价值观是根基,如果这方面有偏差,会影响整个业务脉络。
比如理解不同国家的沟通习惯、工作节奏,有同理心,才能真正做好本地化,这些比具体的产品、营销技巧更重要。至于产品怎么打磨、营销怎么落地,都是解决具体问题的事,但先把这些底层认知捋顺了,出海才能走得稳。
来源:牛透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