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和始祖鸟的塌房,本质都是大人物们的傲慢和“不上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7:10 1

摘要:一个呢,是把一场自以为是的“行为艺术”,搞成了一次对公众环保神经的粗暴挑衅。另一个呢,是把一套引以为傲的“工业化标准”,活生生做成了背叛食客信任的代名词。

最近始祖鸟和蔡国强跑到藏区放烟花那事,相信大家这几天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细节我就不赘述了。

这事儿吧,和前阵子西贝那个灾难级的“预制菜”公关,内核上其实是一码事。

一个呢,是把一场自以为是的“行为艺术”,搞成了一次对公众环保神经的粗暴挑衅。另一个呢,是把一套引以为傲的“工业化标准”,活生生做成了背叛食客信任的代名词。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厨房;一个玩格调,一个做餐饮。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挨骂的姿势和理由,却惊人地相似。

他们都觉得自己特专业、特前瞻,是在引领行业,结果在普通人眼里,通通成了脱离群众的“爹味”说教。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结果这件大事,成了大家嘴里一个匪夷所思的笑话。

这就让人不得不琢磨了。能把企业干到行业顶流的大佬,哪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

怎么一到公共舆论场上,就好像集体得了“认知障碍”,连最基本的常识和同理心都丢了?是什么让他们活在了与大众平行的另一个世界里?

这才是这两个“瓜”背后,最有意思的事儿。

要搞懂这些大佬为啥会“翻车”,得先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天变了,他们还在用老黄历赶路。

什么叫“老黄历”?

大概二三十年前,这些大品牌、大机构的创始人打江山的那个年代,搞宣传、搞公关,是个技术活,但逻辑很简单,叫“我说你听”。

那时候的世界,话语权是中心化的,就掌握在少数几个地方,比如国家电视台、几家大报纸。普通人就是个接收器,每天定时定点等着“被喂养”信息。

你想塑造个高大上的品牌形象,逻辑非常清晰:砸钱,去央视投个广告,在主流杂志上买个版面,找几个专家学者给你站台背书。

只要把这几个山头占住了,你的故事基本上就定稿了,没人能质疑,也没地方去质疑。公关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确保稿子写得漂亮,广告片拍得有档次。

整个信息传播链路,就像一条壁垒森严的私家公路,你想让大家看什么,车上就拉什么,方向盘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可现在呢?现在叫“全民直播”时代。

互联网这东西,它不是修了一条更宽更长的路,它是把原来那套“公路系统”整个给炸了,直接把所有人扔进了一片没有路的旷野里。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大声公”和一个高清摄像机,也就是你的手机。

这就导致了一个要命的后果:信息传播的“私域”彻底消失了。

搁在过去,始祖鸟想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搞点动作,那简直太容易了。请几个专业媒体,签好保密协议,等把片子拍得跟《国家地理》一样震撼人心之后,再掐着点、配上高级文案,统一发出来。大家看到的,只会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那个“完美成品”。

但现在不行了。

你在喜马拉雅山脉点个炮仗,可能当时某个路过的驴友,或者干脆是你们自己团队里某个兴奋的小年轻,随手拍个短视频往抖音上一发, “出锅”的就不是你精心烹制的“艺术大餐”,而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厨房事故”现场。

等你那边的“官方通稿”还在走审批流程的时候,这边网友已经拿着放大镜把你留下的炮仗皮都分析完了。

西贝也是一个道理。在过去,“后厨”是个神秘的地方,消费者只关心端上来的菜好不好吃。至于这菜是怎么做出来的,那是商业机密。

但互联网把后厨的墙给“拆”了,不仅拆了,还装了一堆摄像头。

所以你看,这些曾经在自己城堡里发号施令的“国王”,突然发现城堡的墙变成了玻璃。他们还以为自己穿着一身华丽的盔甲,其实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早已经是个“裸奔者”,一举一动都被看得清清楚楚。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组织架构和反应机制,还停留在“城堡时代”。

一套方案,从市场部策划,到总监审核,再到副总审批,最后老板拍板,没个十天半个月下不来。可互联网上的一个热搜,从发酵到爆炸,往往只需要两三个小时。

等你那套四平八稳、字斟句酌的官方回应稿好不容易发出来的时候,网友的口水早都换了好几轮了,你的回应,不过是给下一轮的群嘲提供了一份新素材而已。

这就是他们翻车的第一个,也是最表层的原因:不是他们变蠢了,而是他们赖以成功的那个“慢世界”,突然消失了。

如果说,搞不清互联网的“新规则”,还只是技术层面的落后,那接下来这个原因,就更扎心了,也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那就是,这些大佬和他们身边的人,很可能已经活在了一个“回音室”里,丧失了对真实世界普通人情绪的感知能力。

什么叫“回音室”?就是你呆在一个房间里,你说的每一句话,墙壁都会给你弹回来一个肯定的、甚至更响亮的回应。久而久之,你就觉得你说的就是全世界的真理。

当一个企业做大,一个创始人功成名就之后,这种“回音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老板身边围着的是什么人?是需要靠他发工资的下属,是等着拿他项目预算的乙方公司,是想从他那拉投资的合作伙伴。这些人里,有几个敢当面说“老板,我觉得你这个想法有点蠢”?

绝大多数情况下,老板抛出一个想法,下面的人干的事,就是从各个角度去论证这个想法有多牛逼、多高瞻远瞩,然后把它包装得更华丽,执行得更彻底。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始祖鸟那个烟花项目的决策过程。在一个高档的会议室里,品牌总监、艺术大师、顶级的广告公司和公关团队坐在一起。

PPT上展示着绝美的喜马拉雅风景和酷炫的烟花效果图。空气中飘荡的词汇,大概率是“品牌调性”、“顶级叙事”、“艺术赋能”、“用户心智占领”。

大家互相启发,彼此肯定,都觉得这事儿简直是“天才之作”。一个能载入史册的营销案例仿佛已经诞生了。

在这个氛围里,谁要是怯生生地提一句:“那个…在高原上放炮仗,普通老百姓会不会觉得不环保啊?”——这个人要么是会被认为“格局太小”,要么就是“不懂艺术”。

你看,在这个由精英组成的“回音室”里,决策的唯一标准,是“我们这个圈层的人”觉得酷不酷、高级不高级。至于圈层外的普罗大众怎么想,那要么是不重要,要么是他们“不懂,需要被教育”。

西贝的“预制菜”困境,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他们可能真心觉得,自己是在用工业化的思维,解决中餐“标准化”的千古难题,是在干一件对行业有益的大好事。至于食客们会不会有一种“被欺骗感”,这种“感觉”层面的东西,太虚了,没法写进财务报表,自然也就被忽略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何不食肉糜”。晋惠帝听说老百姓闹饥荒,没饭吃,他很奇怪地问:“没有米饭,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我们总觉得这皇帝是个白痴,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在他从小到大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没饭吃”这个概念,他身边所有人讨论的,都是今天吃鹿肉还是明天喝鱼汤。他的“无知”,是被他所处的那个“回音室”给系统性地制造出来的。

今天的这些大人物们,就是当代的“晋惠帝”。他们被名利、地位和一群“聪明人”包裹得太久了。在这个小圈子里,他们彼此欣赏,自我感动,早就听不见真实世界里那些嘈杂、朴素,但却无比重要的声音了。

所以,你以为的“高级感”,在群众眼里就成了“凡尔赛”;你引以为傲的“高效率”,在消费者心里就成了“耍流氓”。

这种由成功和地位堆砌起来的傲慢,才是他们做出“蠢事”的第二个,也是更深层的病因。

如果说,“回音室”是一种被动的、因环境导致的认知隔离,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一点,则是一种更主动的、源于他们自身思维模式的“顽疾”。

那就是,他们都陷入了“专业主义的诅咒”,最终导致了“同理心”的彻底溃败。

这话怎么讲?

我们得承认,无论是始祖鸟还是西贝,在各自的领域里,他们都绝对是顶级的“专业玩家”。

始祖鸟和蔡国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艺术表达的极致,是品牌精神的升华。从这个纯粹的“专业视角”出发,在喜马拉雅搞一场烟花秀,这个创意本身是震撼的、前无古人的。它符合一个顶级品牌和一个顶级艺术家对“杰作”的一切想象。

西贝呢?从“专业视角”来看,大力发展预制菜,建立强大的中央厨房和供应链,是教科书级别的“最优解”。他们的专业,就是要用现代管理思维,去改造传统餐饮这个“手工作坊”。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当你的“专业”需要大众来买单时,你就不能只用“专业”的语言去思考。

因为大众消费者,普通网民,我们是不懂你那些复杂模型的,我们评判一件事,用的往往是最朴素、最直接的情感和价值观。这种情感,我称之为“人话”。

当始祖鸟的烟花在天上炸开时,普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解读什么“升龙”的艺术内涵,我们的“人话”翻译器瞬间就给出了结果:

“你有那么多钱,有那么大影响力,能不能干点人事儿?比如去种种树,去搞搞环保,而不是跑到一块净土上搞破坏,就为了你那个所谓的‘品牌调性’?”

当大家发现西贝的菜是预制菜时,大家也懒得听你解释什么“供应链优势”,我们的“人话”翻译器同样给出了结论:

“我愿意花比别家贵的钱来你这,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图个新鲜、健康、有锅气吗?结果你告诉我,我吃的跟加热个外卖没两样。你这是不是把我的信任当猴耍?”

这两段“人话”,才是这两场公关灾难的“题眼”。

可惜,这种最简单直白的人类情感,在那些由无数KPI、数据模型和行业术语构成的PPT里,是找不到位置的。

在专业的决策者看来,“公众情绪”是一个需要被“管理”和“引导”的对象,而不是一个需要去“倾听”和“共情”的对象。他们太相信自己手中那些数据和理论的“力量”,而忘记了商业的本质,终究是“人”的生意。

这就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悲哀和讽刺:一群最顶级的专业人士,运用最先进的理论和工具,开过无数次高效的会议,最终却得出了一个违背基本人性的结论。

他们什么都懂,懂艺术,懂营销,懂财务,懂管理。

他们就是不懂“人话”。

把前面三点串起来,我们其实能得出一个更宏观,也更让人无奈的结论:这不是某几个大佬的偶然性犯错,而是一个时代的“成功者”们,拿着一张旧地图,想在新世界里航行,必然会发生的系统性迷航。

那张“旧地图”画的是什么世界?

是工业时代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点像“神”和“信徒”。品牌负责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高级”,什么是“潮流”,然后通过强大的渠道(比如电视台、大商场)把这个“神谕”发布下去。

消费者的任务,就是接收、认同、然后购买。这个逻辑的核心,叫“搞定”——我用最好的产品、最牛的广告、最强的渠道,“搞定”你就行了。

可现在这张地图早就该扔了。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它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品牌和消费者之间不再是“神”和“信徒”的关系,而更像是“人”和“人”的关系。

品牌不再是全知全能的神,它也得有人设、有性格、会犯错、懂自嘲。它需要下场和用户交朋友,建立情感连接,形成社群和文化认同。

这个新世界的逻辑,叫“搞懂”——你得先搞懂大家在想什么、在玩什么、在焦虑什么,然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跟他们“聊”到一块去,生意才有可能做成。

现在你再回头看始祖鸟和西贝。他们的行为模式,就是典型的“旧地图”思维。

他们都忘了,神坛早就塌了。

他们的翻车,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关失误,而是一次“旧物种”在新环境里的“排异反应”。他们的失灵,是底层商业逻辑的失灵。

写到这儿,其实已经不是想嘲笑谁了,反而有一丝悲哀。

这不是始祖鸟或西贝一家的悲哀,而是所有从上一个时代走来的“成功者”们,共同的宿命。他们昔日赖以成功的经验、方法论和商业直觉,在今天,正一样样变成阻碍他们理解新世界的枷锁。他们的肌肉记忆,让他们在新游戏的规则面前,显得笨拙又顽固。

世界确实变了,变得更平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变得更快了(热搜三小时就能引爆),也变得更情绪化了(共鸣和感觉比事实更重要)。

而那些庞大的、迟缓的、习惯了掌声与服从的巨兽,如果学不会放下身段,学不会倾听,学不会讲“人话”,那他们的迷航,就只会是个开始。

下一个翻车的,又会是谁呢?

来源:郭大路的小酒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