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说这是上帝的战争,人性却说这是不义的杀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7:00 3

摘要: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剧情细节:电影上半段中西比拉与居伊是夫妻关系,下半段却变为有婚约未成婚的状态。这一设定符合天主教文化对婚姻的重视 —— 在天主教语境中,只有完成正式婚姻流程,两人才能被认可为夫妻,现代文化中也有类似逻辑,如同需完成敬茶仪式才能改口称呼对方父母,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天国王朝》,在剧情推进中,权力与信仰的交织愈发密集,导演通过细腻的情节设计与艺术隐喻,不断传递深层思想。

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剧情细节:电影上半段中西比拉与居伊是夫妻关系,下半段却变为有婚约未成婚的状态。这一设定符合天主教文化对婚姻的重视 —— 在天主教语境中,只有完成正式婚姻流程,两人才能被认可为夫妻,现代文化中也有类似逻辑,如同需完成敬茶仪式才能改口称呼对方父母,这一变动并非矛盾,而是对宗教文化背景的贴合。

回到耶路撒冷后,鲍德温四世病情恶化,开始安排后事。因他无子嗣,最佳继承人是姐姐西比拉与前夫的儿子——外甥鲍德温五世(西比拉前夫在孩子出生前病逝,居伊是她的第二任未婚夫)。

鲍德温四世召见贝里昂,提出提议:“我的外甥年幼需人辅佐,耶路撒冷兵权最重要。若解除西比拉与居伊的婚约,你愿娶西比拉吗?有此身份我便可将兵权交你,而激进的居伊会给王国带来动乱,届时我会处死他及不向你效忠的骑士。”

此前贝里昂父亲册封他时,已在他心中种下崇高的骑士精神,教导他要正义、荣耀、扶弱济贫。在贝里昂看来,国王的提议不符合正义,即便居伊狠毒,他也不愿以此方式铲除对方,最终拒绝了提议。

深爱着贝里昂的西比拉得知后十分不解,赶忙劝说:“为何不能为大善(维护王国稳定)行小恶(娶我并除掉居伊)?”面对西比拉的苦苦哀求,贝里昂始终坚守本心,让西比拉心痛不已。

再看居伊,他与宫女玩“魔鬼打地狱”,显见他与西比拉的婚约是利益捆绑,看重其身世。他察觉权力异动,找西比拉摊牌:“你必须履约,我有最强兵力和圣殿骑士团支持,若不嫁我,即便孩子登基,我也能让王国陷血雨腥风”,这番话彻底断了西比拉的退路。

随后居伊探监雷纳德,递上面包。饥饿的雷纳德接过后正要吃又犹豫,递回一块,显露出对居伊的不信任,怕被下毒。确认无毒后,雷纳德提议“贝里昂战后得民心,你要掌权需除掉他”,居伊面露凶光,似接纳建议。

随后,三组镜头依次交代了三件关键之事:

第一组镜头呈现鲍德温四世离世;

第二组镜头展现西比拉的妥协,她同意了与居伊的交易条件——她为居伊提供名分,居伊则向她交付兵权;

第三组镜头聚焦加冕仪式,鲍德温五世被立为耶路撒冷新王,而居伊凭借这桩婚约,其权力也随之迈入新的阶层。

与此同时,贝里昂正为自己无奈的选择陷入落寞,他独自坐在沙漠的荒地上。随后,他将一块石子扔向一丛灌木丛,灌木丛瞬间燃起火焰。这时,医院骑士突然出现在他身后,贝里昂对其说道:“这就是你的宗教信仰,这就是你的摩西,我听不到神的声音。”

医院骑士回应:“那并不意味着神不存在。你爱她吗?”贝里昂答:“是的。”医院骑士接着说:“心灵会自我疗愈,你的职责是保卫城中百姓,我要去祈祷了。”贝里昂追问:“祈祷什么?”对方答道:“祈祷能拥有承受即将发生一切的力量。”贝里昂再问:“那即将发生什么?”医院骑士说:“一百年前种下的因,如今到了清算(结果)的时候,穆斯林永远不会忘记。”他停顿片刻,若有所思地补充道:“也不应忘记。”说完便转身离去。

贝里昂回头看向灌木丛,再转头时,医院骑士已不见踪影。这一幕格外耐人寻味——这部电影本是写实风格,沙漠中医院骑士为何会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显然,这是导演用以传递自身思想观点的艺术表达。

我们细品一下,共分四点。

第一,这一幕呼应《圣经·旧约》情节:摩西放羊时见荆棘被火包裹却未烧毁,上帝在火焰中与他对话。因此,燃烧的灌木丛象征上帝,场景设计暗含贝里昂与超自然现象对话的寓意。至于寓意为何、医院骑士是否象征上帝,我的看法是“是也不是”。

从导演风格来看,他在有神论、不可知论与无神论的维度中,更偏向探索未知,其电影常带“答案未定”的特质。基于此,我认为医院骑士不象征基督教中拟人化、经人为塑造的上帝,而是人良心的投射。

为何是良心?可结合基督文化中教士引导人认识上帝的逻辑:若见人杀人,人会本能认为这是错的,但追问“如何判断对错、依据是什么”,人们往往说不出具体依据,只知这是天然认知;再追问“无人教为何如此肯定”,大多会答“凭良心,内心声音告知这是错的”;若继续追问“良心的声音是什么”,人们便无法回答。

此时教士会说“良心的声音来自上帝,上帝是万物之源,无需再追问”,还会补充“上帝是三位一体神,有关他的更多故事可来教会了解”。

而导演相当于砍掉宗教对“良心”的后续叙述,仅停留在“良心”本身。因此我的解读是:这幕寓意的“神”,指人朴素的道德良心,且这良心无教义教条、无人为定义的神等外界修饰。

第二,上期分享的对话中,贝里昂曾疑惑询问医院骑士:“前两天我爬上了圣殿山,但是我听不到上帝的声音”,医院骑士则回应:“我不相信什么宗教信仰,我看过太多人借着宗教名义行杀伤掳掠之实,真正的圣在于正义义举。”

由此可知,医院骑士并无宗教信仰,或不相信当时环境中天主教的宣传。但此幕中,贝里昂却对他说“你看那燃烧的灌木丛,这就是你的宗教信仰”。实则有宗教信仰的是贝里昂——他来圣地本就是为自己和妻子赎罪。

因此,这更像是贝里昂在与自己的良心对话,只是借了医院骑士这个“皮套人”的身份。

第三,贝里昂与西比拉的事是在伊贝林偷偷发生的,医院骑士不可能知晓贝里昂爱着西比拉,唯有贝里昂自己清楚此事。

第四,医院骑士所说“一百年前种下的因”,显然指历史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军队踏入耶路撒冷城门后展开的惨绝人寰屠城。据当时目击者描述,史书中有“在所罗门圣殿及其门廊里,人们骑马行走在血海中,血水之深漫到马的膝盖”的记载,堪称西方版“血流成河”。

因此医院骑士才说“一百年前十字军种下因,如今要结果,穆斯林会来清算,他们不会忘记”,停顿后又补“也不应忘记”——这正是良心的表达。天主教皇口中的上帝绝不可能说穆斯林该清算基督徒的话,这话更可能出自无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立场的“神”,实则是导演借之表达自己的良心:他认为十字军东征是错的,当年贵族、士兵虽自认行正义之举、彰显骑士精神,实则成了教皇的棋子、宗教的狂徒。

综上四点,导演借“与上帝对话”的寓意场景,以医院骑士为载体,呈现贝里昂与自己良心的对话。其想表达的思想很明确:每个人心中都有良心的声音、良心的“上帝”,它纯粹且存于内心,可向内自我探索,不由教会用冗长文字、繁杂仪式定义——这正是宗教改革思想之一。而贝里昂转头时,医院骑士“神迹般”消失。以上便是我对这段细腻艺术处理的解析。

故事继续,贝里昂在树下休息时,几名骑士突然现身欲杀他。从服装看,他们似条顿骑士团(白底黑十字),但该骑士团1190年才创立(第三次东征时期,晚于电影时间),导演大概率是为凑齐十字军三大骑士团才如此设计,剧情里他们实为居伊派来暗杀的圣殿骑士团。一番激斗后,贝里昂除掉他们,逃过一劫。

宫廷内,新王鲍德温五世签署协议时,侍从浇蜡盖章的蜡滴到他手上,孩子却毫无反应。西比拉又惊又慌,怀疑孩子也患了致神经损伤、失痛的麻风病,经医生诊断后确诊。想到弟弟曾因麻风病饱受痛苦,西比拉不忍孩子重蹈覆辙,便在孩子休息时,强忍悲痛将神秘毒液倒入其耳中,让孩子平静离世。

剧情未交代孩子患麻风病的原因,需说明麻风病不遗传,主要通过接触(如呼吸道、飞沫)传播,硬要解释的话,可能是孩子幼年时与患麻风病的叔叔(鲍德温四世)接触后染病。

真实历史中,鲍德温四世死前已立孩子为王,不到两年后四世去世,约一年后五世也死了,死因不明,虽有被毒死的流言,但无确切记载。之后西比拉成为王室继承人,其丈夫居伊借夫妻关系登上耶路撒冷国王宝座。

回到电影情节,镜头节奏极快。居伊登上王位后,彻底改变王国以往与穆斯林共存的政策:他赦免雷纳德,令其即刻率领圣殿骑士团入侵穆斯林领土,意在激怒萨拉丁、挑起两族战争。在杀戮中,嗜血的雷纳德即便俘获萨拉丁的妹妹,也毫无谈判之意,直接将其斩首。

萨拉丁被彻底激怒,派使者向居伊下达通牒,要求归还其妹妹的尸体、交出所有参与屠城凶手的首级,并投降献出耶路撒冷。傲慢的居伊断然拒绝,还突然拔出匕首刺向使者颈部,以此正式向萨拉丁宣战。

城外各封臣、军事修会及王国内几乎所有主力兵力汇聚,组成一支庞大军队。居伊主张全军主动出击,泰比利亚斯与贝里昂则提议采取防御策略,留守耶路撒冷等待萨拉丁来攻。但在“这是上帝的旨意”的呼喊声中,居伊自负地认为军队能克服沙漠行军的疲劳与干渴。面对这群失去理智的狂热者,泰比利亚斯和贝里昂拒绝出战。

烈日下,医院骑士与贝里昂道别。望着良师及士兵远去的身影,贝里昂内心忐忑——十字军主动出击,恐正中萨拉丁下怀,此行凶多吉少。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被激怒的萨拉丁又会如何反击?

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下文再见!看到这里的朋友,别忘了点赞!

来源:青蛙刀圣_199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