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三甲医院看诊被偷拍上传!网友:男科妇科肛肠科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6:21 1

摘要:一场普通就诊变成噩梦经历,她的面容被打码,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细节却让朋友一眼认出——这不是悬疑剧情,而是发生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真实事件。

一场普通就诊变成噩梦经历,她的面容被打码,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细节却让朋友一眼认出——这不是悬疑剧情,而是发生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真实事件。

今年6月,李女士按照预约时间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进入诊室后,她发现除医生外还有四五个身着医护装的年轻人在场。“坐在诊椅上,感觉像是被围观,”整个问诊过程中这些人一直没有离开,但她始终未被告知这些人的身份以及在场的理由。

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自己的就诊视频竟然被发布在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打码处理,但衣着、手提包、清晰可辨的声音以及关键病史信息都让朋友一眼就认出了她。

就诊过程成素材,患者隐私遭曝光

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不少医生在各大平台开设科普账号,采用“专业解读+病例分享”模式,通过真实诊疗场景增强内容吸引力。

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多家三甲医院的医生都在采用这种模式运营科普账号。部分账号拥有可观的粉丝数量,发布的案例视频常常获得数千点赞和评论。

然而,在患者隐私保护方面却存在明显漏洞和隐患。许多医疗自媒体创作者认为,只需对患者面部进行打码处理即尽到隐私保护义务。

隐私保护不足,多重特征可识别

仅对面部进行处理的做法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无法有效隐匿患者其他身份特征,如衣着、音色、病史信息等。

另一方面,诊疗过程中透露的工作类别、生活习惯、居住区域等信息,都可能成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关键线索。

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这类看诊视频发布,其传播范围难以控制,可能被下载、转发甚至二次剪辑传播,进一步扩大隐私泄露风险。

维权之路艰难,道歉难以争取

自发现视频的次日,李女士便开启了维权之路。经过多次沟通,相关视频已被删除,但她坚持要求医生道歉的诉求,至今仍未得到回应。

李女士曾咨询专业律师。律师明确表示,医生未经明确同意拍摄并发布就诊过程,确实涉嫌侵犯患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从法律层面构成侵权。

然而,这类侵权案件维权面临现实困境。患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收集证据、进行公证、提起诉讼。即使胜诉,赔偿金额一般也难以弥补患者所遭受的精神损害。

网友感同身受,隐私高风险科室受关注

李女士的遭遇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网友表示曾经有过类似经历,并特别指出男科、妇科、肛肠科成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留言反映相同遭遇:有人拔牙期间被拍摄,医生告知会被用作“案例”;

有人就诊期间看到相机,但拍摄人员未明确告知用途;

有人完全不知道被拍摄,视频就直接被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这些情况表明,患者知情同意权在很多时候没有被充分尊重,医疗隐私保护存在普遍性问题。

政策规范加强,保护措施升级

为规范医疗科普内容创作,保护患者权益,2025年3月20日,上海推出了全国首个 “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 ,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

2025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自2025年6月到2026年5月底,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行动,将“整治泄露患者隐私问题”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政策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建立电子病历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包括严格实施分级分类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保障全流程可追溯、确保数据安全。

寻求平衡点,医学科普与隐私保护并重

医学科普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可以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医患信息不对称。

随着医疗自媒体快速发展,如何平衡科普公益性与患者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市民普遍呼吁,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患者同意流程,确保患者在充分了解视频用途、传播范围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通过书面同意形式做出真实意愿表达。

李女士的视频已被删除,但她仍在等待一个真诚的道歉。

那位医生的社交账号上,“门诊实录”合集里还有78个患者看诊案例。这些视频可能是在同样未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拍摄的。

技术能提供帮助,如变声、背景替换、体型模糊等处理技术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隐私。

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医疗从业者对患者隐私的基本尊重和制度保障。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与体会。

来源:涛哥说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