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汾水之滨到天山脚下,从黄土高原到茫茫戈壁,2010年,山西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入对口援疆行列。15年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帮扶,从教育医疗到文化交流,一批批援疆干部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新疆,一笔笔援疆资金精准落地,一项项惠民工程惠及各族群众。山西与新疆两地同心
从汾水之滨到天山脚下,从黄土高原到茫茫戈壁,2010年,山西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入对口援疆行列。15年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帮扶,从教育医疗到文化交流,一批批援疆干部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新疆,一笔笔援疆资金精准落地,一项项惠民工程惠及各族群众。山西与新疆两地同心筑梦,携手前行,用实干与真情书写着新时代对口援疆的动人篇章。
9月9日,“晋疆一家亲,共叙山河情”大型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举行。从9日到16日,包括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在内的近30名中央驻晋及山西省内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先后走进社区、学校、医院,来到养老院、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捕捉援疆故事的感人瞬间,讲述援疆工作的生动实践。“天山脚下书声琅,雪莲伴我育贤良。汾水情丝连天山,援疆之路绽光芒。”9月10日,在全国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一首由山西援疆教师李峥作词、田海云谱曲、山西援疆教师合唱的援疆教师之歌《使命在肩永向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五中学流传开来,歌曲传递着山西援疆教师对当地孩子们浓浓的情意。
9月11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学校,学生们正在操场上跑步、做操。和煦的暖阳下,孩子们的步伐整齐充满活力,清澈嘹亮的口号声响彻校园。“看我们的校园多美,学生们都像向日葵一样茁壮成长着!”校长郭良满脸自豪地介绍,包括他在内的10名山西教师,是2024年9月3日正式报到的。一年来,大家的努力和心血都凝结在这所学校。
五家渠市第五中学是2023年9月建成的一所新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34.7亩,设置包括小学部和初中部在内的54个教学班,2520个学位,配备理化生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智慧音乐室、美术室、电子书法室等功能教室共39间。“自从2024年来到学校后,我们援疆教师团队就铆足了劲儿,经过与本地教师深入交流,制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半年有成效,一年有模式,两年全达标,三年成示范。”郭良说,有科学的规划,执行才有效果。今年7月在太原外国语学校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期间,他带着学校的5名初三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100余所学校的近千名师生激烈角逐,成功夺得一等奖。“我就是要告诉孩子们:你们一点也不差,就在于学习习惯和坚持以及思维的锻炼。”郭良的语气中是满满的笃定和自信。
沿着校园漫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大片菜地,不仅种着辣椒、西红柿、茄子,还有宛如一片白色海洋的棉花。一问才知道,这是山西老师们把课堂搬进了菜地里!
负责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援疆教师钱鹏飞走过来给大家介绍:“这是我们援疆教师团队共同规划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际耕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既让学生学习农作物的基本知识,又引导他们动手参与种植全过程。”钱鹏飞说,种植的是常见蔬菜如西红柿、辣椒、茄子等,从翻土施肥到播种浇水,孩子们全程参与作物的成长。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俯身看到,每一小垄菜地旁,各立着一个写有几个名字的小牌子,表明这是几名同学一起种的菜,他们要精心呵护自己的蔬菜到成熟。“我们的蔬菜从6月开始就陆续成熟了,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采摘、分拣、清洗、装袋。”郭良说,不光孩子们喜欢这片菜地,老师们也经常来这里,一起除草、浇水。“孩子现在回家总念叨着要在院子里种菜,还给我们讲植物的生长知识,变化特别大。山西的老师们教学就是有一套,特别有温度!”家长们对山西援疆教师赞不绝口。
同样践行“做一名有温度的良师”理念的,还有50公里之外的阜康市晋和小学的山西援疆教师杨莉。9月15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晋和小学,杨莉正在办公室给四年级学生恩卡·马吉提讲解习题册上的问题。
作为一名来自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教育集团校本部的教师,杨莉今年8月30日来到新疆,就做起了一群新疆孩子的“老师妈妈”。“我从教29年,一直是在享受这份无尽的快乐。”杨莉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让人打心底里感觉温暖,这份温暖,也带给了晋和小学的孩子们。
在语文课上,她不仅讲课文,还讲山西的古建、新疆的草原,讲《诗经》中“昔我往矣”的意境与“天山共色”的壮阔。她以文化为纽带,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有学生在课后写道:“杨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她让我觉得,语文是活的。”
跨越山海结教育盟约,阜康市晋和小学是山西省对口援疆的重要成果,于2024年正式创办。今年8月,晋和小学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校签约“手拉手”共建协议,成为五一路小学教育集团学区发展共同体成员校之一,实行一体化管理、优质资源共享、教学共研、德育共评、师资力量共融的管理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山西选派1321名优秀教师赴疆支教,实施教育场所建设项目50个,开展教育教学培训600多批次,解决1600多名适龄儿童上学难题。来自山西的教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搭建起晋疆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用爱心点亮了边疆孩子的未来。
守护健康,山西医疗队伍“组团援疆”
“时间过得真快,来到新疆已经半年多了。没想到工作之外,我还掌握了一项新技能。”这是山西援疆医生穆怀平在日记里写下的话。
9月12日,采访团一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医院走访了解到,包括穆怀平在内,这家医院目前共有15位山西援疆医生。自2010年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第六师医院累计接收计划内援疆人才11批118人,山西医疗援疆团队累计帮助第六师医院组建新科室3个(耳鼻喉头颈外科、肛肠科、康复医学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8项。
提起穆怀平的新技能,就是理发。“这里条件有限,医院周边没有理发店。”穆怀平说,许多住院患者行动不便,不断长长的头发成了他们的烦恼。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穆怀平自费购置了理发工具,从零开始学习理发技术,“刚开始也不敢随便在别人头发上试,就从自己开剪,结果给自己越剪越短。”穆怀平笑着摸了摸自己的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穆怀平开始尝试给患者理发。“第一次很紧张,没想到效果还不错。”从此每个周六,穆怀平都会到病房帮患者理发,医院其他同事也陆续加入到这项活动中来,共同传递温暖。
穆怀平来自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是阳泉市有名的中医师、执业药师,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在康复辅具研发应用、吞咽言语干预治疗等领域深挖细研、创新突破,为受援地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医疗援疆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根据第六师医院工作安排,穆怀平与医院青年骨干签订“师带徒”协议,结成了技术帮扶对子。他通过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分享多功能偏瘫骨伤悬吊系统、偏瘫康复助行带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法,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我前段时间在珠海骑行,腿疼的老毛病犯了,一动就疼得不行,走了好多医院治疗都没啥效果,来到王大夫这,扎了几次针就缓解了好多,我打算多住一段时间,好好让他治治我的老毛病!”9月12日,在五家渠106团场医院医技楼中医科,患者周长影向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感慨道。
在王永清的诊室里,锦旗挂满了墙,都是经他治疗好转和痊愈的全国各地患者送的。和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没说上几句话,王永清就转身走进治疗室,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早已挤了近30名等候治疗的患者。
作为忻州市神池县中医院老年病科的主治医师,王永清不仅是中国非遗人才库、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库在库人才,更独创“灸针奇穴”疗法,深耕颈肩腰腿痛、高尿酸血症治疗领域多年。援疆近一年,他已为上万名患者提供了治疗,成为边疆群众口中“能解病痛的好医生”。
王永清还致力于中医特色专科的培育,手把手指导科室医护人员掌握仪器理疗技术。如今,106团场医院中医科的医生与护士已能独立完成拔罐、刺络等中医特色治疗,真正实现了“援疆不仅送服务,更要留技术”,为当地中医诊疗能力的长效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累计接诊22.5万人次,完成手术2万台次,组织培训600余次,捐赠医疗设备物资3500余万元,填补医疗技术空白150多项,解决了30多万群众的看病难题……2010年以来,山西“组团式”“立体式”医疗援疆,医、教、研三管齐下,人才、资金、技术多维共建,提升受援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民生助力,涓涓细流暖民心
9月9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1团青湖镇南泉社区居民综合服务中心。“这栋楼是山西援建的,功能可齐全了。”南泉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登学介绍时,一个劲地夸山西。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了一圈发现,这栋3层的办公楼果真“大有乾坤”,里面不仅融合了社区办公、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还设有舞蹈室、棋牌室、书画室以及多功能厅等文化娱乐活动中心。“附近只有这里有室内活动室,我和老朋友们经常来。”73岁的老李说,他喜欢打乒乓球,这里地方大还不怕风吹日晒,挺好的。
赵登学介绍说,南泉社区居民综合服务中心是在2023年建成的,累计投资达1300万元。“别的不说,就连我们图书室里的1000多册书籍,都是在捐赠书籍之前,山西通过社区征求了居民的意见,并根据居民的需求精心挑选采购了书籍。山西援疆工作真的做到了精准支援。”赵登学说,他和所有居民都特别感谢山西。
同样对山西充满感恩之情的,还有位于阜康市的沙尼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多民族老人们。9月15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沙尼汗小院,刚走到院门口,就听到屋子里传来阵阵欢笑声。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快步迎过来,她就是小院的主人沙尼汗·艾塔木。
这是一座看起来普通却并不普通的院子。说普通是因为从外观来看,只有几间平房,院子里种了一些花,收拾得整洁利落;说不普通,是因为这个小院是借助山西援疆资金改造的,是一个为多民族老人提供温暖的“家”。“这里现在不光是我的家,也是60位不同民族的老人最温暖的家。”沙尼汗说,她出生于1962年,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但母亲总是乐于给口渴的路人倒一碗热茶、给放羊晚归的牧民递一块馕饼,与他们聊几句家常。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她,因此在2010年,她在自家小院创办了“情暖空巢”居家养老点,悉心照料社区数十位各民族空巢老人。后来,扩展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她也先后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这无声又平凡的善举不仅感染着身边人,也感动着来自三晋大地的援疆人。在一线调研中,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阜康分指相关负责人了解到养老中心运行多年,水电暖管线老化,硬件设施陈旧。于是积极对接援疆资金全方位改造,改善了中心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了中心承接力和舒适度,项目惠及辖区60多位各族老人,让他们得以安心享受“白天入托接受专业照护、参与丰富活动,晚上回家共享天伦之乐”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新场景。“今天吃拌面,配菜有素炒小白菜、蘑菇炒肉、大盘鸡,有的老人不喜欢吃面,我们还准备了抓饭和包子。”餐厅做饭的工作人员说,中心为老年群体提供免费爱心餐,也是周边学生的温馨食堂,让家的温暖惠及老幼两代。“山西的援疆干部好着呢,还来给我们体检、发药,像亲人一样!”沙尼汗说,援疆医生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为有需要的老人免费发放适用药品,宣讲各种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老人们都很感激。如今的沙尼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蓬勃发展,成为“汾水连天山,晋阜一家亲”的生动写照。
连日来,采访团一行先后走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1团克拉玛依西街社区、102团梧桐敬老院、4连党群服务中心、106团公共室内活动室、芳草湖中学等地看到,民生援疆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居民综合服务中心、连队党建阵地、团场基础设施等,民生服务“晋”到家门口,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山河万里,晋疆同天。山西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坚持资金和项目向民生、向基层倾斜,新建改造住房20477套,新建校舍21.3万平方米、卫生服务场所22万平方米,道路126.1公里,铺设饮水、供热、供气管网212.2公里,垃圾、污水处理厂15座,新建基层组织阵地117个。件件实事惠民生,涓涓细流暖民心。
产业带动,点亮“援疆”希望田野
很多人对新疆的印象,是一望无际的棉花地,是新鲜好吃的水果和蔬菜,是带着“馕味”的牛羊肉。其实,经过山西援疆干部的努力,这里还增添了许多新产业。
9月10日,采访团一行经过一大片像白色海洋般的棉花田,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国家农业科技研究所。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援疆干部凌亮是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见大家对棉花都很感兴趣,指着面前的大片棉花地介绍起来:“这是山西和新疆六师农科所合作的一个棉田示范区,共有1300多份种质资源。新疆很多本地主栽的棉花品种都出自这里,从这块棉田也能看到山西对口援疆的合作成果。”
他说,山西援疆工作从2010年开始,就和新疆第六师农科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资源共享,为新疆培养专业科研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科研力量。如今,山西对口援疆工作就像棉花一样逐渐现蕾、吐絮到丰收的大好景象。
凌亮自豪地介绍,在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里,不只有棉花,还有花卉、旱稻等,以及花生、芝麻、大豆等粮油经济作物。
走到一个大棚前,他指着长势喜人的一大片绿色植物说,这是他今年首次从山西引种到新疆的“宝贝”——虫草参。“这可是好东西啊,全身都是宝。地上部分的茎叶可以作为蔬菜和茶叶食用,一年能收割数茬,茎叶晒干即为中药泽兰,有降血脂、利关节、养气血等功能。地下部分是核心,晚秋之后采挖出的洁白脆嫩的环形肉质根茎,形状、营养可与人参媲美。”说起这个“宝贝”,凌亮滔滔不绝。
据他介绍,虫草参是一种高附加值药食同源经济植物,经济效益可观,开发前景巨大。“我们之前在山西已经开发出成形的降糖压片糖果。现在新疆的产业发展,恰好需要这样的整体打包式引进,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做大,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凌亮随手拽起一株虫草参,指给大家看。
凌亮算了一笔账,除去3000元左右的成本,虫草参一亩地收入预计可以达到6000元-9200元,这在整个新疆来说,也是为数不多的产值很高的项目。
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大好,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形势所需。9月12日,采访团一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的一片厂区,看到一家名叫新疆金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新技术企业。几个车间,几辆运输车,空地上堆着像小山一样高的废弃白色农田薄膜。大家都很疑惑: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厂区,高新技术在哪里?“我们的高新技术就在于,通过创新技术可以解决农田残膜的‘白色污染’问题,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新疆金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正剑说,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铺地膜是棉花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膜可以保湿、保温、防虫害,提高肥料的作用力,但是地膜属于聚乙烯塑料,不可降解。
他在前期实地走访了解到,芳草湖农场有36个连队,93个残膜堆放点,残膜原料总量有96万吨,原料成分包括土、秸秆、棉花、地膜,技术难点就是分不开,而目前全国能完成处理残膜的企业为数并不多。
曾经是晋城市一家选煤厂负责人的王正剑,经过和团队不断尝试,自主研发了“膜渣重力分离”技术,残膜分离率达到90%以上,回收的残膜经过水洗净化、高温裂解等工艺,转化为高纯度塑料颗粒,可直接用于再生塑料制品生产,这样资源闭环利用,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作为芳草湖招商引资的山西援建项目,我们正式投入生产是在今年9月2日,已经消化了1100多吨原料,成品出了近30吨。”在烈日下晒得皮肤黝黑的王正剑,说起未来规划充满信心,就是要成为新疆第一个处理完废旧地膜的农场,成为新疆乃至全国农田残膜治理领域的标杆企业。
同样拥有雄心壮志的,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6团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山西援疆干部王全胜。来自忻州市神池县的援疆干部王全胜介绍说,2024年10月,神池县委选派干部开展援疆工作,从106团产业发展实际出发,针对106团农产品“卖难”“卖不上好价钱”等问题,协调援疆资金15万元,邀请山西神池电商专家团队实地指导、合理规划,建成六师第一个团级综合电商基地,今年9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
援疆干部积极协助争取六师“三交”资金19.5万元,帮助106团待业青年、团场网红、退休职工等4批次37人赴山西神池学习考察电商经验。团场网红刘晓琴高兴地说:“有机会为农产品推广做点事,为家乡建设和经济发展出一份力,我感觉挺自豪的。”
三晋风暖,花开千树。在晋疆两地共同努力、援疆干部精准对接下,受援地累计达成投资意向700亿元,正式签约投资项目47个,签约金额478.14亿元。信友集团、潞安化工等200多家山西企业到新疆投资兴业,带动就业近3万人;山西转型综改区等四个开发区分别与受援地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培育蔬菜新品种88个,辐射带动周边蔬菜生产1万亩;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成功举办,“农超对接”平台搭建完成,“晋疆情”线上商城正常运行……“山西所能”和“新疆所需”双向奔赴、深情交融,续写了新时代对口援疆的温暖篇章。
文化交融,打造璀璨新地标
9月9日,采访团一行走进昌吉州博物馆,馆内正在举行“晋疆铜辉丝路和鸣——青铜文明交流展”,山西博物院藏青铜器62件(套)在这里亮相,将表里山河孕育的晋国历史篇章带至西北边陲,使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青铜瑰宝在丝路枢纽昌吉展现出独特价值。
在一件镌刻着铭文的鼎器前,讲解员介绍:“这件文物见证了晋国与周边诸侯国的交往,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就通过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观众专注聆听着,通过这些无声的史书,感受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共鸣。
而在阜康市晋阜文创交流展厅,山西礼物、新疆礼物、阜康礼物三大展区则构建起一个地域文化与特色产品交相辉映的展示平台。这里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从精致的文具到时尚的饰品,从实用的家居用品到别具匠心的工艺品,应有尽有,充分展示了两地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
其中,“晋祠礼物”“乔家礼物”“云冈礼物”“平遥礼物”等101种共4000余件山西特色文创产品首次在阜康展出,它们以博物馆珍贵文物为灵感源泉,将古老的图案、独特的造型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巧妙融入现代设计,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赋予产品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据了解,作为山西援疆的标志性文化成果,阜康市晋阜文创交流展厅于2024年6月10日开工建设。如今,这个面积达130平方米的文化交流空间惊艳亮相,成为晋阜两地文化深度交融的见证。
9月11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5团援疆记忆馆。“这是今年6月正式建成的展馆,展示的是晋城各类援疆历史图片和档案资料。”援疆干部吴鹏看着馆内的展品,就像看着自己孩子。
吴鹏援疆前在晋城市工商联担任党组成员、副主席。2023年4月进疆,来到第六师105团担任党委常委、副政委。
吴鹏介绍说,晋城市从2012年开始对口援助第六师105团,为了铭记援疆历史,讲好援疆故事,弘扬援疆精神,他在2024年5月份就开始考虑建一个援疆记忆馆,经过筹划、准备,今年5月施工布展,6月份顺利建成。
展厅共有晋城援疆历史成果展厅和晋城风物摄影展厅两个板块,主要展示了2012年以来晋城市选派105团的历任援疆干部人才工作和生活留影,晋疆两地交往交流情况和重点援疆建设项目情况等,以及晋城市的古堡建筑、山水风光、时代风貌以及当地民俗和美食等各个方面,还配有解说视频。
润物无声,风化于成。几天来,采访团走访的这3个展馆只是晋疆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山西把文化润疆作为促进晋疆两地发展进步、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打造山西对口援疆“金字招牌”。先后新建群众文化场所3.2万平方米,培训文化人才5000余人。探索开创“专列+飞机+文化+旅游”的特色援疆新路子,“晋疆情·晋疆行”旅游专列引客入疆近五万人次。“文艺轻骑兵”深入受援地200多个连队、社区巡演,服务群众3万多人,将优质文艺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晋阜民间文物展观展人次突破10万;晋疆联手创作大型话剧《生命如歌》被教育部列为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沙枣树》入选文化部重点支持项目。青少年“夏令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晋疆小朋友互通书信”等活动,播撒下了民族团结的蒲公英种子。
雪莲花开,晋疆情深。15年来,优秀的三晋儿女在新疆书写着奉献祖国、建设边疆的壮丽画卷,构筑起晋疆儿女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山西援疆干部人才也将奋力续写新时代对口援疆的新篇章。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张婉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