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杨毕伟:乙肝患者若控制得当,发展为肝癌比例很少 | 21CC肿瘤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17:30 1

摘要: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肿瘤。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2大原因。肝癌高发是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世界新发肝癌病例中超一半来自我国。

2022年中国癌症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肝癌新发病例数达37万例,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数达32万例,是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其中,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我国84%的肝癌由HBV感染导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杨毕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尽管我国肝癌发病率、致死率高,但公众对于肝癌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其中,‘肝癌具有传染性’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肝癌本身并非传染病。乙肝虽具传染性,但其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接触如握手、共同活动等行为,并不会导致乙肝传播。”

“也有不少公众误认为只有乙肝才会引发肝癌,但在欧美国家,丙型肝炎、脂肪肝、长期酗酒等是更常见病因。”杨毕伟补充,“我国85%~90%以上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有关,做好乙肝防控可显著降低肝癌发生率。此外,早期肝癌通过手术切除、消融治疗等手段,已能使多数患者达到长期存活的状态。”

现阶段,乙肝作为我国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慢乙肝患者的肝癌防控尤为重要。杨毕伟介绍,一方面,随着我国新生儿全面接种乙肝疫苗,乙肝患者数量减少,未来肝癌发生率将大幅降低。

但另一方面,随着乙肝防控工作推进,酒精肝、脂肪肝导致肝癌的比例可能上升。因此,要倡导避免酗酒、健康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医生及科普工作者应加大科普力度,提升民众对肝病、肝癌的认知,强调定期检查和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乙肝患者有哪些早期症状?

《21世纪》: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是诱发肝癌的常见原因,约84%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对于乙肝患者,有哪些早期症状需引起注意?

杨毕伟:乙肝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很多患者甚至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如下症状:

首先,特别是在乙肝发作的时候,乙肝患者会出现疲劳乏力之感;其次,肝功能不好转氨酶升高时,患者会出现恶心、胃口不好、厌油腻,甚至腹胀、腹泻等;再次,肝脏所在的右上腹,在肝脏活动时会有胀痛、钝痛等不舒服的感觉,劳累时症状可能加重;最后,胆红素升高时,眼结膜、皮肤等会有发黄的症状。

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症状并不是公众判断自身是否罹患乙肝的标准,不需要对号入座。

《21世纪》:对于乙肝患者,在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杨毕伟:饮食方面,首先要保持营养均衡。患者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例如鱼类、蛋类、虾等。充足的蛋白质对人体,特别是肝脏细胞具有重要意义;每餐要保证充足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要适量摄入米饭等碳水化合物,确保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均衡。

其次,避免刺激性及太咸的食物,比如腌制食品;对于肝硬化患者,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导致出血,应避免食用;冷饮等生冷食物也应尽量避免,以免影响消化道功能。

再次,务必戒烟戒酒。酒是一级致癌物,直接损伤肝细胞,加重肝脏病情,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必须戒酒。

作息方面,首先应保证充足睡眠。成人最好每天有七到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避免熬夜。

其次,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都会使身体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加重肝病病情,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运动方面,患者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来挑选运动项目,但需要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且注意运动与饮食时间间隔,避免因运动影响消化功能,引发胃肠道疾病。

从乙肝到肝癌,如何预防?

《21世纪》:从您的临床经验来看,乙肝病毒是如何一步步引发肝癌的?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多久?

杨毕伟:乙肝病毒发展为肝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是慢性肝炎阶段。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在其中复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病毒后进行攻击,这一过程中肝细胞被误伤,产生炎症。长期的炎症状态意味着肝细胞持续受损。

其次是肝纤维化阶段。慢性炎症反复发作,会刺激肝脏内血分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纤维化。若病情发展,肝纤维化加重,正常肝脏小叶结构被破坏,肝脏功能受影响。

再次是肝硬化阶段。此时外科医生开刀可见肝脏表面凹凸不平、体积缩小;抽血化验会发现肝功能受损、出现异常,甚至有门静脉高压表现。在此阶段,肝脏细胞更易发生变化,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最后是肝癌阶段。在肝硬化基础上,乙肝病毒持续存在,加上饮食、休息、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肝细胞基因改变,导致异常增生、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癌细胞,引发肝癌。

从乙肝进展成为肝癌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感染病毒量、病毒类型、患者免疫功能、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作息、是否抽烟喝酒)、是否有合并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以及是否规范接受抗乙肝病毒治疗等。

并非所有乙肝患者都会发展成肝癌,若控制得当,真正发展为肝癌的患者比例很少,且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21世纪》:发现乙肝后应该如何治疗,乙肝能治愈吗?

杨毕伟:在乙肝治疗方面,一是针对病因的抗病毒治疗。目前有口服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如恩替卡韦等,需每日服用且副作用较小;此外,使用干扰素有一定概率实现临床治愈,但比例相对较小。

二是对症治疗。例如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时使用降酶药;黄疸升高用降黄疸药物,还有保肝药物等。出现肝纤维化时,可用一些中成药抗纤维化。

当前,乙肝治疗效果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是临床有效。服用抗病毒药后,乙肝病毒 DNA检测不到,肝功能恢复,但乙肝表面抗原可能仍为阳性。这类患者通过长期服药、定期复查,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也可阻断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二是功能性治愈。即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达到此状态的患者甚至可以停药。目前要让众多患者达到根治,还需制药研发和医学进步,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福利。

《21世纪》: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监测,以预防病情进展为肝癌?

杨毕伟:首先,定期检查十分关键。建议乙肝患者三到六个月进行一次验血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胆红素等;乙肝病毒检测,无论是否服用抗病毒药都需检测;三是检查甲胎蛋白这一肝癌肿瘤指标,约三分之二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升高。

其次,半年左右可进行一次超声检查,查看肝脏形态结构,看是否有结节发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通过 B 超做肝脏弹性检测,了解肝纤维化情况。

最后,除医院检查外,患者自身也应留意身体变化,如是否有乏力等全身症状、胃口不好等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以及皮肤黏膜颜色、小便颜色是否发黄等,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

肝癌治疗及术后随访

《21世纪》:当肝癌被早期诊断出来后,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哪些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是怎样的?​

杨毕伟:肝癌的治疗可以分为两大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其中,手术治疗方面,肝切除术是早期肝癌的首选,通过直接切除肿瘤组织及部分肝组织,部分患者能实现治愈和长期生存,小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 65% 以上。而对于早期小肝癌同时合并严重肝硬化,无法耐受其他西医治疗的患者,肝移植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风险较大,费用较高。

非手术治疗方面,首先,局部治疗包括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消融治疗通过物理方式在局部产生高热量或极冷温度让肿瘤细胞坏死,一般通过一根针在超声或 CT 引导下经皮肤刺入肝脏肿瘤内操作,具有微创、不用开刀、恢复快的优点,但受限于肿瘤数量和大小有限制;介入治疗适用于较大、多发、弥漫性肿瘤,利用肝癌由肝动脉供血的特点,通过外周动脉插管将管子放到肝动脉,向肿瘤注射栓塞剂、高浓度化疗药或有内放疗作用的颗粒等;放射治疗由放疗科医生操作,利用外部射线照射打击肿瘤。

其次,系统性治疗即靶向免疫治疗,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液药物对全身起作用。

肝癌治疗强调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科室医生负责到底,而是在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等因素,采用最合适的治疗方式。通过多学科讨论(MDT),各科医生一起为患者制定当下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最佳临床获益。

《21世纪》:肝癌患者术后随访对评估治疗效果、监测复发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术后不同阶段的随访频率如何安排?随访过程中主要涉及哪些检查项目?若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异常症状,应如何及时应对?

杨毕伟:随访频率安排方面,一般而言术后两年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术后半年内复发频率最高,建议患者严格按照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而对于术后三年及五年以上的患者,随访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

随访项目方面,首先,抽血检查是随访的重要部分。需检测肝功能,以了解肝脏的代谢等功能状态;检测乙肝病毒 DNA,判断病毒复制情况;检查肿瘤指标,像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等常用肿瘤指标,对监测肝癌复发有重要意义;同时,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与肝病基础相关的项目也需检查,从多方面评估患者身体情况。

其次,影像学检查不可或缺。B 超是较为便捷的选择,其具有价格便宜、无辐射、预约快等优点,但检测结果可能因检测医生个人水平而存在差异。磁共振在鉴别诊断肝脏小病灶方面效率最高,且无辐射,不过价格相对较高,检查时还需打造影剂。CT 也可用于影像学检查。

因此,为平衡费用与检测效果,建议患者可一次选择超声检查,一次选择增强磁共振或增强 CT 检查。此外,胸片可半年到一年左右检查一次,用于排查是否发生肺转移。

在随访过程中,若发现可能复发的迹象,需要由医生做进一步检查;但若未发现复发,但因本身肝病基础,出现肝区疼痛、肚子胀、肚子变大、皮肤发黄等症状,这很可能是肝功能出现了问题。此时,患者需到肝科或消化科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判断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复制、腹水产生、肝功能受损等情况。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