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窄门》——男同写自己的异性恋爱情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6:08 1

摘要:《窄门》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讲一对青梅竹马的表姐弟“两情相悦”,却以表姐阿丽莎一个人死在疗养院、表弟杰罗姆黯然神伤收场,结局堪称早期“追妻火葬场”模式。

《窄门》的作者安德烈·纪德1947年以78岁高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纪德影响了好几代年轻人,被视为他们“自由解放精神的导师”。

《窄门》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讲一对青梅竹马的表姐弟“两情相悦”,却以表姐阿丽莎一个人死在疗养院、表弟杰罗姆黯然神伤收场,结局堪称早期“追妻火葬场”模式。

小说内心独白非常多,宗教元素非常多。只看情节,很难理解阿丽莎,更难理解《窄门》的内核。

一开始,这是一个略为狗血的“四角恋”。杰罗姆喜欢阿丽莎,阿丽莎的亲妹妹朱丽叶喜欢杰罗姆,杰罗姆的好朋友喜欢朱丽叶。4个人都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各有各的想法。杰罗姆希望朱丽叶跟好朋友结婚,阿丽莎想把杰罗姆“让”给妹妹。

朱丽叶一直是杰罗姆和阿丽莎的“信使”,不想搅局,也不想跟杰罗姆的好朋友结婚,匆匆嫁给一个秃头中年商人。结束了这场闹剧。

这一阶段,导致阿丽莎悲剧的性格、思想初现端倪。

杰罗姆去外地求学,跟阿丽莎频繁写信,俩人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偶尔见面,也可以一起看星星看月亮。一对有情人,没有“第三者”,没有家庭阻碍,交流很通畅,男主多次要求订婚,亲朋好友也默认这俩是一对,阿丽莎就是不答应,她总是有很多顾虑。

阿丽莎对上帝有一种狂热的信仰,这是她爱情和人生悲剧的关键。

上帝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宽路通向地狱,进去的人多;窄门和窄路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才找得到。我们生来就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要追求美德,美德与爱情完全相抵触,越是爱他,越要远离他,跟相爱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对不起上帝进不了“窄门”……

听起来就很像是中了毒,豆瓣上很多评论都骂阿丽莎“作”“脑子不正常”“没苦硬吃”。

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定义“宽门宽路”和“窄门窄路”?按教义,自然听上帝的话走的是窄门,不听话的走的是宽门。但是按世俗的说法,走的人多才是“宽”,走的人少是“窄”,二者没有对错之分。

第二个问题:宽门窄门这逻辑总感觉哪里不对。已知:①大家都追求永生,都不想下地狱,②宽门宽路通向地狱,那结论不应该是大家都走窄门吗?那么多人走宽门宽路岂不是自寻死路?

我问AI,AI说这是教义,不是逻辑问题,说窄门就是舍弃世俗的欲望,跟定上帝,反之就是放纵欲望,会得到惩罚。人有时候就是会管不住自己。

倒是也能自圆其说。这种教义是禁欲主义的观点,跟“存天理灭人欲”挺像的?反正我们现在批判的“快乐羞耻/有罪”就是它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小说中的“窄门”怎么理解?研究者都理解为信念、理想、坚持之类。

“窄门”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不懈坚持才能寻获。这个终点,在抵达之前,无人知晓是否真正存在。它似乎是一种信念,又似乎是一场骗局。这就使整部小说的立意变得更为微妙。“窄门”应该追寻吗?如果它有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依然应该无悔地前行吗?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真是幻,就真的不值得坚持吗?

窄门”除了被理解为某种最高价值与理想之外,也可以被视作某种外在的规定与约束。(张博《,从亲身经历到虚构现实》)

第四个问题:女主的坚持是否有意义?如果有意义,为什么男主和作者不坚持?他们没坚持,也没有下地狱。如果没有意义,她为此付出了爱情、一生的幸福、生命,岂不是笑话?那作者对她持什么态度?

三、男同写自己的异性恋爱情故事

《窄门》是纪德的“自传体小说”,他说他把真实生活写进小说,把虚构部分压缩到小之又小。纪德想把阿丽莎塑造成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圣女”形象,但呈现的效果是,读者都想骂阿丽莎。肯定有哪里不对。

关键在于纪德是男同。有研究者认为,同性恋是纪德的创作源泉,这跟他从小信奉的宗教背道而驰,他在这种矛盾中挣扎多年。

他的小说有男女主就是同性恋和同妻的,也有描述同性恋情节的,不仅写了男人对男人的爱,还写了男男之间不能描述的行为。在同性恋被主流社会视为“违禁行为”的年代,纪德是法国最早为同性恋辩护的“名人”之一。

不是说男同就不能写异性恋爱情,或者写不好,问题在于,他爱的不是现实中的妻子,但他要在《窄门》中假装他爱,还以异性恋的方式出现,这是《窄门》悲剧“爱情”结局的根本原因。

很多笔力不够的作者,越是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越失真,尤其是男作者刻画女角色。而配角只需要按照观察到的模样描摹就行,不用加入作者自以为是的“创造”,反而更出彩。

《窄门》有这个问题。阿丽莎的形象严重“失真”,因为作者掺杂了太多东西:外壳是表姐+妻子,80岁的纪德回忆妻子,说妻子让他想起母亲,妻子过于完美让他自惭形秽,他无法对妻子产生任何肉体欲念;对宗教的狂热、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自我感动都是纪德早年的思想意识;纪德对男人才有世俗的欲望,“觉得(异性恋)爱情对性有抑制作用”,所以阿丽莎才会说越是爱越要远离;母亲同伴一个人死在医院病房,他最开始根据这个想写“深情灵魂绝望的呼唤”,《窄门》先有了结尾……

小说从开头就铺垫他对阿丽莎的“爱”,他跟阿丽莎、朱丽叶、跟自己的男性友人、跟姨妈舅舅等几乎所有人倾诉他所谓的“爱”。

到了后半部分,俩人久别重逢(倒数第二次见面),他突然“下头”,觉得自己捧上“神坛”的“仙女”俗不可耐,做什么都不对,他连听她说话都不耐烦了:

她换了一种发式,衬得面部线条非常直板……

她穿了一件色彩暗淡的粗布料胸衣,极不合体,破坏了她那身段的风韵……

她脸上失去任何表情,眼睛也尽失光亮。就是这张没了诗意的面孔,我几乎认不出了……我几乎惊恐地叫了一声。

晚上,我走进客厅,发现原来位置上的钢琴不见了,不禁奇怪,便失望地叫起来。

我从意大利带回的马萨乔两幅画的大照片,从她床头的墙上消失了。

书架上,发现一半由我送的、一半由我们共同看的书慢慢积累起来的小书库,全部搬走了,换上了清一色毫无价值的、想必她会嗤之以鼻的宗教宣传小册子。

一个聪明的人看惯了精美的读物,再看这种乏味的东西,难免不倒胃口。

我得排队等待,等她料理完层出不穷的家务,去谷仓监视完修理工程,再拜访完她日益关心的佃户和穷人,这才轮到我。

(阿丽莎干缝补活)你为什么挑这样劳神的活儿干呢?你非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总不是为了省几个钱吧?

阿丽莎很犀利,说他爱上的只是他臆想中的那个人,他不肯承认。也是因为他曾这样嫌弃阿丽莎,才让这个故事变成“追妻火葬场”式结局,这种模式下,男人最理想的恋人永远是死了的那个。

此处必须引用脱口秀演员步惊云的名言:女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活着,活着,活着!

综上,这个故事是一个巨大的骗局。明明是他爱男人,笔在他手里,问题就变成了阿丽莎爱上帝胜过爱他,他要批评阿丽莎这种极端的信仰,以此来否定宗教,推翻宗教对同性恋的否定。

首师大硕士论文《论纪德同性恋书写的三个阶段》

四、女性主义视角读《窄门》

个人观点,《窄门》可以归为“小登文学”,不读也没损失。

1、“五指山”下的“自主选择”

阿丽莎家里三位女性代表了三种不同的选择和命运:母亲露希尔·布科兰是放纵欲望、走向宽门的“罪人”,妹妹朱丽叶是服从社会规训的普通人,阿丽莎是试图进入窄门的“圣女”。

2025年,绝大多数女性依然在这三种命运中沉浮。

叕要说到一个现象:男权社会对男女“出轨”的双重标准。

纪德在出版前删掉了一篇杰罗姆的日记,杰罗姆说自己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最荒唐的淫乐,自我放纵”,理直气壮地说这都怪阿丽莎不答应订婚。按他的逻辑,舅妈出轨,是不是应该怪舅舅没有答应她什么要求?纪德让表姐成为同妻,也没几个人指责他。

朱丽叶过上了当时世俗认为的“幸福家庭生活”:生5个孩子,丈夫经商赚钱,把她当成“旺夫”的妻子。

但阿丽莎作为姐姐,看到了别的:朱丽叶的丈夫不喜欢读书、弹琴,她放弃了这两项爱好。朱丽叶这条路的尽头是“人老色衰的家庭主妇”。

而我作为读者,看到的是在少男少女的狗血四角恋中,这个秃头中年商人趁人之危。在杰罗姆眼中,当年的可爱少女变成了他少年时讨厌的姨妈的样子。正如贾宝玉说的珍珠变成“鱼眼睛”。

露希尔跟人私奔,阿丽莎感到羞愧,开始有一种身为长女必须做“道德标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要走“窄门”来对抗母亲的“宽门”,却陷入了另一种更隐蔽的规训。

阿丽莎的“精神追求”始终由男人主导。她不能跟杰罗姆一样去学校接受教育,于是杰罗姆变成她的“精神导师”,教她读什么书,什么是美,应该过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在男权社会的熏陶下,男人就是这么会做爹,男同也不例外。

父亲教她优先考虑杰罗姆的需求,比如钢琴坏了,什么送修不行,偏要选杰罗姆在的时候?他都听不到你弹钢琴了,你让他少了很多乐趣。

阿丽莎接受了两套规训,杰罗姆一套(夫权),亲爹以及他背后的社会、宗教一套(父权),这两套偶尔会有矛盾。尤其当她和杰罗姆长时间不见面、不通信,世俗那一套占了上风,所以杰罗姆忽然觉得她俗不可耐。

原来她和杰罗姆一起读诗,现在她读的都是宗教那些“清规戒律”,杰罗姆想看,她说“你生来适于干大事业,”不适合读这个。

在知道纪德是男同之前,我觉得杰罗姆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对“完美女人”要求的悖论。男人想要一个“能灵魂共振”的伴侣,她必须能跟他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男人又想要舒适的家,她又必须做一个“十项全能”的管家兼保姆兼厨娘;但当她开始操持家务,他又觉得,她怎么这么俗气,她居然这么不修边幅,她一点都不可爱了。

阿丽莎追求的“窄门”是父权和夫权共同编织的“牢笼”,她对杰罗姆的强烈的爱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欲望,但也有可能是社会规训的结果,她真正的自我几乎为0。

三位女性看似是“自主选择”,实际上仍然没有跳出男权社会“分而治之”的范围,她们的外面早已画好了一个大圈。

2、以爱为名的控制

十来岁的阿丽莎和杰罗姆都知道露希尔出轨,杰罗姆看到阿丽莎为此落泪,暗下决心:“甘愿放弃自己的任何生活目标,要用一生来保护这个女孩子免遭恐惧、邪恶和生活的侵害。”

听起来好感动,但我又要说一个暴言:一旦人开始自我感动,大概率就要翻车。

怎么就要放弃自己的生活目标了呢?阿丽莎一直在照顾家里所有人,杰罗姆自己在外面上学,逍遥自在,他放弃什么了?保护什么了?

另外,“保护”背后的逻辑是:阿丽莎是弱者,杰罗姆是强者,而这种保护绝对不是免费的,往往意味着支配和顺从。阿丽莎没满足他的期待,他就要用“滥交”来作为“报复”,这是巨婴逻辑,是情感勒索。

纪德的一些研究者也“粉随正主”,把这个锅扣死在阿丽莎头上:这一切似乎都需要阿莉莎负责。她逼得杰罗姆起来反抗,导致他沉湎于肉欲之中。

就这样,杰罗姆还时不时自夸:我天生就有责任感,清教徒的戒律约束引导我崇尚人们所说的美德,幸亏我确实喜欢学习……

纪德写舅妈对杰罗姆伸出“咸猪手”,有没有可能是杰罗姆撞见舅妈出轨,心里YY舅妈对他有意思呢?开头介绍舅妈那一段也能说明问题:

露希尔·布科兰长得非常漂亮。从我保存的她的一小幅画像就能看出她当年的美貌:她显得特别年轻,简直就像她身边两个女儿的姐姐。

这是什么外甥?这小说又是男频杰克苏小说,是个女的都爱他,女主更是爱他爱到死,把他当成能跟上帝抗衡的重要力量。

我又有一个暴论:不管男作者还是女作者,写男人往往都过于真实而让人感到魔幻,男作者笔下的女性角色则是作者再怎么努力,也都像NPC,功能性大于一切。

十几岁的阿丽莎要承担母亲的职责,操持家务,洗衣做饭,还要给父亲提供情绪价值,弟弟自然也是在她的照顾下长大。可是当阿丽莎生病,需要弟弟照顾,他一个疏忽,阿丽莎就离家出走了。去掉宗教、爱情叙事,阿丽莎不就是一个被家人吃掉的长女?

在成年男人被视为家庭顶梁柱的时代,这个废物爹对家庭到底有什么贡献?只有教她做凡事丈夫优先的“好妻子”,感觉由此都可以反推露希尔出轨的原因了。

两个废物男人真的不要太典,只享受男性特权,不履行家庭义务,还要用爹味说教给阿丽莎洗脑。

3、纪德的男性视角

即使纪德的性取向在那个年代是“禁忌”,他因此在心理上是边缘人群,他仍然是牢牢占据C位的有钱、高知白男,理解不了真正的边缘人群——家中女性亲属。

阿丽莎只是对自己做出要求,杰罗姆是要求别人,他11岁时父亲去世,他就开始管妈妈穿什么,不能接受妈妈丧服之外的穿着——这个法国小白男倒是把儒家那套“夫死从子”执行得很到位。他和阿丽莎还没结婚,已经开始享受“出嫁从夫”特权。

小说中母亲的缺位很明显,杰罗姆眼里只有阿丽莎,母亲是NPC,阿丽莎的母亲离开,这是否意味着纪德眼中母亲是不重要的甚至的负面的?

纪德的家庭信奉新教,新教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圣经》视为信仰的最高权威,“清规戒律”非常多。在当时的社会,家里的宗教信仰必然是男人主导,但纪德只说母亲是清教徒,影响了他。

小时候的他养成用“自虐”压抑七情六欲的习惯,但他却甩锅给母亲,说是母亲管他太多、太严,让他错过青春期的叛逆,他“过了青春期才真正焕发了青春”。而事实上,所谓“焕发青春”是因为他在非洲尝试了同性性行为,肉欲得到了满足。

纪德怪母亲怪妻子,就是不怪自己和其他男人。“一些粉随正主”的研究者们把同性恋视为一种病症,把这个“病”归咎于纪德母亲早年的严管。

跟母亲相对的是父亲,杰罗姆(纪德)11岁丧父,阿丽莎的父亲存在感也不强,都不影响父亲的权威。咋不说父亲缺位导致纪德“患上”同性恋这种“病”呢?

按照弗洛伊德、李银河等学者的研究,同性恋源于自恋倾向,这不又跟舅妈对十一二岁的杰罗姆伸手的情节对上了?

姨妈非常热心、体贴但缺乏边界感,是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女性长辈形象,杰罗姆对她嫌恶多于亲近。小说中的姨妈也是NPC,他写后来朱丽叶成了姨妈,但并不反过来讲讲姨妈年轻时是否像朱丽叶——很简单的道理,所有人都年轻过。

小说最后展示了阿丽莎的日记,看起来好像是给了她一个说话的机会,但此时她已经去见上帝了,这时候的“话语权”跟“追妻火葬场”模式下男主的“深情”一样,毫无意义。更别说,这是经过纪德和杰罗姆双重筛选过的。纪德只是为了他的表达需要。

阿丽莎和杰罗姆,谁在主导这段“恋情”?笔在纪德手里,小说采用杰罗姆的叙事视角——话语权在男方手里,他说是阿丽莎在主导。这也是很多读者对阿丽莎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

但看看细节、权力关系,很明显是杰罗姆在主导。纪德又跟读者玩了一个叙事者的“诡计”。

纪德让表姐成为同妻,到现在也没几个人指责他。大家说的更多的,还是他为文学、为同性恋做出了贡献,同妻的痛苦无人在意。纪德的妻子现实中是同妻,被写进小说里,还是阿丽莎这样一种形象,也太惨了吧。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既然最终目的是揭示宗教对人的异化,为什么纪德选择一个女性角色作为典型,而不是男性角色?这种选择背后,是否表现了社会对男女的不同要求和期待?如果纪德自己现身说法,会怎样呢?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感觉能写一篇论文。

作者:转蓬飘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猴格大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