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抗战时期的易秀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05:45 1

摘要:易秀湘,1905年出生在江西赣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小生活艰辛,深切地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残酷、动荡,以及当时百姓温饱和精神的双重压力。1926年,具有奋斗精神不甘于压迫的易秀湘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产党员的影响下参加了农民协会的工作,担任农民自卫军中队长

转载好友 牧人夜行 文章,缅怀革命先烈

1935-1945

易秀湘,1905年出生在江西赣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小生活艰辛,深切地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残酷、动荡,以及当时百姓温饱和精神的双重压力。1926年,具有奋斗精神不甘于压迫的易秀湘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产党员的影响下参加了农民协会的工作,担任农民自卫军中队长,率领农民自卫军取得了减租减息、废除高利盘剥等斗争的胜利。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经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史诗般艰苦卓绝的长征。彼时易秀湘刚从红军大学上干班毕业归队,即随红一军团踏上了漫漫征途,时任一军团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

1935年8月,他因病调红一军团野战医院休养,同时兼任该院党总支书记。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红军到达陕北,中央军委指示在原陕北红二十六军后方医院的基础上,建立红军第一后方医院,由易秀湘担任政委。从此,开启了他长达11年的延安征程。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在刘志丹红26军部队中担任卫生员的妻子高学明。

红军医院位于延安延川县永坪镇,是一个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集镇,物资水平和生活条件极端困难。医院设在窑洞里,几乎没有医疗设备,没有病床,没有外科医生和足够的护理人员,药品奇缺,管理混乱。由于陕北高原的天气严寒,长途征战的饥苦劳累,伤病得不到有效救治的窘境,很多战士光荣牺牲了。此情此景,令易秀湘食不甘味,夜不能寝,他带病一面挥泪安葬战友,一面倾心竭力抓医院的整顿工作。他根据伤病员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将全院分为七个医疗所,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和医护人员的职责; 及时对入院的1 000多名伤病员进行了检查,并分送到各所治疗,使医院工作步入正轨。这七个医疗所后来发展成七个后方医院,院部改为军委附属医院。

他常说,“红军战士是党的宝贵财富,革命的宝贝,每救活一个伤员,革命就多一份力量”,他教育全院工作人员,抢救长征红军战士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克服困难,易秀湘走家串户,动员老乡腾出一间间窑洞,借来被子、毯子、老羊皮,让伤员住进烧着热炕、生着火炉的窑洞; 他还派警卫战士履冰踏雪,到外地采购粮食,使伤病员尽可能吃得好一些、饱一些;为了改善医疗条件,他亲自上前线,在俘虏中挑选了一批较好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补充到医院,从战利品中一点一滴地搜集药品和医疗器械,送往永坪。经过他和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红军医院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伤病员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可贵的财富。

1937年,他调离医院,但仍然关心着伤病员。一次,他收到朱德总司令的一封信,请他为一位在战斗中负伤致残的八路军干部联系制作假腿,他对身边的同志说: “假腿不仅是这个同志需要,不少受伤的同志都用得着,这件事一定要办好。”于是易秀湘想办法找到了苏联专家阿洛夫医生,带着延安最好的木工一同到中央医院,经过反复研究试制,终于成功地制作了当时的第一条木制假肢,给那位干部装上。后来,他又组织人员,千方百计地生产出各式各样更为实用的假肢,供应前方需要。

离开医院后的易秀湘,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军委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等职,1940年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1年任中共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同年,中共中央提出要精兵简政,紧缩开支,中共中央管理处与中央军委供给部合并为中共中央管理局,任局长,具体负责中直、军直机关和警卫部队的供给,任务十分艰巨。

易秀湘到任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在管理局下设经建、供给、总务、财政四个处和办公室、辎重营,明确各部门分工。他安排管理局人员到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收购来大批粮食、食盐、布匹; 组织干部战士上山烧木炭,建立被服厂、粮库、盐仓、草料站、木炭栈,并开办了西北商店、青年菜市。与此同时,根据物资的筹备情况和中直、军直机关的人数,制定了供给标准和方法。中央管理局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于11月实行按制度供给,在当时极困难的条件下,基本保证了每人每月20多斤小米、几钱油, 保证了人人有冬装、有被盖,胜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的任务安排。

1942年,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粉碎敌人的进攻和封锁,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易秀湘根据工作经验和中央指示,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供给标准的新要求。为了筹集更多的物资,他对物资的组织、收购、运输、储藏、分配等具体工作作了明确的指示,并亲自深入一线,与工作人员一起没日没夜地研究方案措施,组织实施。在他的领导下,中央管理局一面抓好各工厂、农场、商店的生产经营和物资采购工作; 一面发动机关、学校开办小型作坊,发展粮食、副食品生产,以改善供给。同时,还千方百计采购细粮,供应来华支援抗战的国际友人; 派出人员与国统区商人做生意,换回急需的医疗器械、药品等物资; 并在安塞建起了被服厂,在延长建起了炼油厂和兵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对延安地区后续的工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在大生产运动中,他多次带领着管理局的同志们走遍了延安大大小小的山川沟峁,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明确任务,落实计划,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开展评比竞赛,使延安地区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成绩卓著,一直走在全边区,乃至各解放区的前面。当八路军留守兵团第359旅在大生产运动中被派到条件最艰苦的南泥湾开荒时,外祖父安排叶萌等人在南泥湾设立了办事处,以更好地配合他们的工作。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将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前,毛泽东主席亲自找到易秀湘,指示他要从会务上、生活上保证“七大”开好。他随即组织中央管理局的一批干部,从各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会议期间,他白天作为党代表参会,休息时到代表住地,细心征求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各项工作,为“七大”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45年春夏,陕甘宁边区久旱无雨,粮食无法播种,灾情严重。当时朱德在给易秀湘的信中指示:“ ‘丰衣足食’ 改为‘节食备荒’,今年荒象已成,要竭力救活生命为第一。(粮荒)较日寇顽军为厉害,请注意!”他领导中直机关的同志们,在生产与节约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生产方面,农场扩大种植面积,改种经济作物为粮食作物;在节约方面,紧缩伙食开支、减少牲口、控制建筑修理费、精减消耗粮食的大作坊。正是这些工作,为陕甘宁根据地胜利渡过荒年,开展大反攻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续

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金融方面的专家,易秀湘在建国后几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曾亲切的称他为“易部长”。

一九五四年十月,时任广东省政府副主席的易秀湘,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遗体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色文化,这不仅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先烈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弘扬红色文化,就是传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来源:首都科技工作者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