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华语电影这样和孩子谈生死:永远向上,永不手足无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17:31 1

摘要:在传统文化下,我们总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即便是去祭拜先人,也少有和孩子深入谈论过“死亡”这件事。但随着孩子的心智发展,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人民酱说:不要困在痛苦中,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珍惜眼前人,继续发现幸福。全文3702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在传统文化下,我们总是对死亡讳莫如深,即便是去祭拜先人,也少有和孩子深入谈论过“死亡”这件事。但随着孩子的心智发展,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怎样和孩子谈论生死,我们特别给大家推荐一部华语电影《生生》。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一个小男孩与一个患癌症晚期的陌生奶奶的相遇,在彼此生命留下的点点滴滴。这部影片以自然、温馨的方式带孩子讨论死亡,现实生活中,导演自己也面临人生的生死必修课,拍摄《生生》让他提出问题、也寻找答案。 如果生命只剩100天,你会怎么过? 如果身边有亲人去世,我们该怎么向孩子解释“死亡”? 面对子女的成长、父母的老去,我们该如何坦然?
如果生命只剩100天,
你会怎么过?
一位是人气直播网红莉莉奶奶。 她年逾花甲,一个人生活,开计程车到处跑。 在68岁那年,奶奶得知自己已是肺癌晚期,仅剩三个月的时间。她依然穿着打扮得色彩明艳,抹口红、戴墨镜,还开启了“活过一百天”的直播,记录自己的精彩生活:跟年轻人打桌球、学跳舞、画漫画、在计程车上捡到宠物。 一位是失去哥哥的孤单小男孩生生。 哥哥去世后,生生的妈妈忙于日夜颠倒的工作,忽略了对他的关注。生生整天在街上游荡,自己吃麦当劳。由于好奇哥哥生前为什么这么喜欢看“活过一百天”的直播,他也在关注奶奶,并在漫画店偶遇奶奶,两人互相陪伴。 从两位主角的相处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死亡的认知如此不同: 奶奶面对生死,内心豁达,保持很酷的态度。因为奶奶从香港嫁到台湾,大半辈子中与女儿斗气,照顾过临死的丈夫,她相信“人生就像一场宴席,只要还坐在宴席上,就要吃饱”。小男孩生生对死亡的认识,更多来自身边人的态度。对生生来说,哥哥的离开意味着整个家变得空荡荡,妈妈沉溺于无言的悲伤,不愿意和他多聊半句,也不愿意认真收拾哥哥留下的东西。他害怕,搬家后,自己会慢慢忘了哥哥。 在影片前半段,一边是奶奶让人笑得岔气的生活直播,另一边是生生溢出屏幕的孤单与迷茫,我的心情随着故事切换在两头摇摆。正如导演杨德昌所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这里的“延长”无疑是心理意义上的。 处在奶奶和生生之间的年龄段,我对生死的理解与他们不大相同,却从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了未曾有过的“生死体验”。
死亡的另一面,是活着
乍一看,这部电影好像在讨论死亡对所有人生活的改变。但我认为,相比探讨“什么是死亡”,更重要的是探讨“什么是活着”。 就像此前很火爆的漫画《一百天后会死的鳄鱼》,奶奶用直播、漫画的方式在人前记录自己的最后时光,传递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但面对死亡,奶奶真的如此平静吗? 并不是。 在病痛折磨她的时候,她也会和女儿争吵,自己不想化疗,不想住在冷冰冰的医院,甚至不想让女儿搬来照顾她。因为她曾经照顾过临死的丈夫,深知怎么会有人愿意承受那种身心的折磨呢? 被女儿说“自私”也好,被媒体、网友视为乐观也罢,奶奶尽量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她劝女儿别只顾着工作,“结婚并无必要,但热烈的恋爱谈一谈更好,至于生不生小孩,那是另一种体验”。 另一边,因为帮奶奶录直播,生生在生活中多了份温情的陪伴。每当孤身一人,他一遍遍回听着奶奶对女儿、对观众说的话,对“生死”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在深夜偷偷骑车去妈妈工作的便利店对面,远远看妈妈一眼; 既然妈妈不收拾哥哥留下的东西,他默默收拾,还试穿了哥哥的外套。如果孩子疑惑“人为什么会死”,或者无法摆脱亲人离世的伤痛,奶奶和生生的故事都给我们很好的回答: 面对生死,我们可以惧怕,但如果无法避免,不妨把死亡当做人生的一次远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发。 同时,虽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也别忘了身边最亲近的人,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毕竟,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
因为爱,所以和解
整部影片看下来,关于生与死,我们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温暖,选择与失去。 第一个关键词是温暖。无论是生生成日游荡在街上,自己吃麦当劳,只能在起床时与下班回来匆忙入睡的妈妈见上一面,还是生生对奶奶的依恋,他最缺的无疑是温暖。 (生生与奶奶打羽毛球)我们经常说,孩子怎么这么倔脾气,越长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是不是也像生生妈妈一样,忘记孩子需要的,不过是一些细碎的温暖呢? 生生对哥哥的怀念,对奶奶的依赖,甚至远远地偷看妈妈工作,既是对温暖的渴望,也是对理解的渴望。因为在他这个年纪,实在无法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只能通过妈妈和奶奶的态度,似是而非地触摸到死亡的影子。换句话说,孩子是在生活中认识死亡。 第二个关键词是选择。起初我非常不解,为何生生妈妈因为大儿子的逝世,便对生生疏于关怀。但当她在争吵中对生生喊出“你知不知道我只剩下你了!你不想回来就不要回来啊”,一切便有了答案。 作为单亲妈妈,即便她无法摆脱失去至亲的痛苦,却同样需要扛着养家的担子。她难道不想接送生生上学,像普通人家一样与儿子嬉笑打闹吗?但她没办法做到。她没法向年幼的儿子哭诉自己的心碎,只能选择投入工作,隐藏悲伤的情绪。 我们没法从旁观者的角度,指责生生妈妈的选择,但所幸她最后明白了,更值得珍惜的是活着的人,是活着的每一天。 第三个关键词是失去。有得必有失,不仅是生生妈妈的选择让她忽略了生生,更在于奶奶告诉女儿和生生的——影片最后,到了“活过一百天”的第99天,奶奶虚弱地躺在床上,终于和女儿敞开心扉,听到了女儿的“我爱你”。 没多久,听说奶奶离世的消息后,生生冒着雨骑车冲到妈妈工作的便利店,紧紧抱着妈妈。 可以说,当失去至亲的小男孩,偶然参与了一段癌症晚期奶奶的人生,小男孩或许会更懂得珍惜,奶奶或许走得不那么遗憾。 无论是生生和妈妈,还是奶奶和女儿,都在疏离过后,因爱和解。生死离别的悲伤过后,这部影片留给我们的是,将死之人想要珍惜每一天、每一个人的温暖。 死亡固然可怕,
生命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无论是前两年大热的《寻梦环游记》《心灵奇旅》,还是今天推荐的《生生》,这些影片都在用温柔的方式探讨“死亡”。 资料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 学龄前的孩子大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非个人的。换句话说,他们是无法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哪怕对于故事中逝世的角色,他们扮演出活蹦乱跳的剧情,或者问出“爸爸你什么时候死”这种话,也是正常的。 5-9岁之间,大多数孩子都开始明白,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联想到死亡时会害怕。 9岁开始到青春期,孩子开始充分理解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他们总有一天也会死去。因此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我们需要一遍遍重复相同的话题,温柔地解释死亡的后果和情感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死亡的永久性,但他们可能会认为死亡意味着分离,而与父母分离和失去陪伴是极其可怕的。 因此这时候要想安慰孩子,不妨反问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担心爸爸妈妈不在这里陪你?” 如果是这样的话,让孩子安心的回答可能是:“我知道你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你,所以我们并不想死。但是每个人都会有那一天,如果爸爸妈妈真的死了,依然会有很多人爱你。所以我们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呢。” 哪怕悲伤难以自抑,允许孩子哭,或者自己在孩子面前哭,都是没有关系的。就像《生生》中的单亲妈妈,过于克制反而会给孩子距离感,让孩子感到困惑。因为当孩子为一个人的消失而悲伤,父母却若无其事,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怪异、难以理解的。
当我们不再回避死亡,与孩子敞开讨论这件事,其实也是在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不要困在痛苦中,活着的每一天都应该珍惜眼前人,继续发现幸福。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民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